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804章 臣懷玉曰
  第804章 臣懷玉曰
  天不亮,皇太子承乾便早早從武德殿醒來,簡單洗漱過後,便去了立政殿小廚房,
  宮人早生好了爐子,

  承乾按師父醫囑煎藥,
  又在另一個灶頭,開始給母親做早餐。

  記著師父說的要吃的清淡些,所以今天仍是煮的小米粥,然後水煮雞蛋、蒸玉米,一碗熱羊奶。

  十四歲的少年做這些很認真很用心,
  等煎好兩砂鍋藥兌好,取了一份,裝上早點,

  青茫的天空還殘留幾點稀星,
  皇后對兒子做的早餐讚不絕口,“這小米粥煮的很好,很濃稠,煮出一層米油了,軟糯香甜呢。”

  承乾在旁邊看母后吃的高興,也是十分開心,“慢點吃,小心燙,兒在粥裡放了一點點老冰糖,還放了點紅棗蓮子,明日給娘煮銀耳粥,”

  “好。”長孫皇后滿眼欣慰,眼角都濕潤了。

  皇后吃完幸福早餐,娘倆在院裡迎著朝陽散了會步,曬了小片刻太陽,然後在涼亭裡坐著。

  皇后閉目養神,

  承乾在一旁拿出一個冊頁看起來,讀的很認真。

  “看什麽書這麽入迷?”

  不知過了多久,沉浸中的承乾被母親的聲音喚醒。

  “老師的書。”

  “詩集嗎?”

  “不是,是關於歷史的,”

  皇后知道武懷玉還掛著一個兼修國史的銜,朝廷現在官修的好多本史書,武懷玉也都是編撰者,
  “娘看看,”

  打了個盹的皇后這會精神不錯,接過兒子遞來的冊子,發現不是印刷的,而是武懷玉的字跡,用的還是瘦金體,滿篇字體非常優美有神韻。

  “「周紀一」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臣懷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

  ·······”

  跟長孫皇后以前看的史記、漢書等史書不同,這篇寫史的冊子很新奇不同,她能看出這似是編年體記史,但又不一樣。

  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是最早編年體史書。

  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清晰的印象,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做為歷史的借鑒。

  武懷玉給承乾的這冊了,不僅把紀傳體揉入編年體中,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於一塊,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

  “這書是你老師新作嗎?”

  “嗯,老師新寫的,”

  “叫什麽名?”

  唐以前,私人編史其實很普遍,那些士族門閥裡,就有不少是擅長經史的,有的家族代代傳承,比如說李百藥父子,就一起編了北齊書。

  當今朝中,姚思廉也私修了《梁》《陳》二史,李延壽《南史》《北史》等。

  武懷玉私修一本史書,一點都不會讓人奇怪,畢竟他的才名在那,可是絲毫不比李百藥、姚思廉他們差。

  “老師取名通鑒。”

  “通鑒?”

  “老師說寫這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正道,要為兒臣總結歷史得失成敗,幫兒臣更好的學習歷史,以便將來繼承大唐社稷,統治江山。”
    皇后聽的驚訝,細細讀這小冊子,

  越讀越驚訝,這通鑒確實跟以往讀的那些史書不同,不僅僅是按編年體記錄史實,在編寫總結政治管理經驗,重視禮製和民生,還分析用人和用權,講究權變和平衡,
  特別是臣懷玉曰的史評內容,這個臣懷玉曰跟史記中太史公曰倒是相似,只是武懷玉表達的更直接,跟左傳中君子曰其實也是一樣的。

  臣懷玉曰的史評有很多,這細讀起來,就相當於是武懷玉給太子承乾編的一份歷史教科書,既以編年體記錄歷史,而且後面還有懷玉的史評,

  這個史評還不是一般的史評,而是借史實評論,傳授太子治國之道,這就是所謂的鑒於往事,有資於正道,是幫承乾總結歷史得失成敗,教他怎麽更好的統治。

  說他是屠龍術可能不太妥當,但要說是治國術絕對沒問題。

  長孫皇后是個很有才華的女子,也通經史,那小冊子內容不算多,也就是一講的內容,

  但這切入點卻很奇特,從周威烈王開始寫,而且還是他在位二十三年時,不上不下。

  這一年,距離周朝開國都約六百年了,距離周亡國也還有近二百年。

  這個開頭看似莫名其妙。

  “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長孫皇后指著這開篇問承乾,“大郎知曉這句話是何意嗎?”

  “應當是一種紀年法,兒臣不清楚,母后知道嗎?”

  這時一個聲音從旁邊響起,“這是太歲紀年法,開始於戊寅年,結止於壬子年,一共35年。”

  皇帝早朝回來看皇后,恰好聽到她們母子倆的話,便笑著道。

  “你們在聊什麽呢,居然還聊到太歲紀年法,這個紀年法可是少用了,漢朝時就很多儒士都不懂了。”

  太歲紀年,也叫歲星紀年法,是中國古代非常古老的一種紀年法了,比天乾地支紀年更加古老,
  在古代,木星也叫歲星,古人認為歲星每十二年繞周天一圈,古人就把歲星繞周天一圈也分為十二部分,叫做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等,那個時候的紀年,只需要說“歲在XX”便知道是在哪一年了,春秋戰國時古籍裡經常可見這種紀年方法,這就是歲星紀年法。

  後來又從歲星紀年法升級到太歲紀年法,
  但到漢代時,其實就不怎麽用了,因為偏差較大,累計八十六年時,就會多走一個次,稱為超辰,所以後來最終被拋棄,改為天乾地支紀年法。

  當然,兩套紀年法,也是可以對照,但一般人也不會特意去學,
  通鑒用這個紀年,一來漢以前確實是用這套紀年法較多,二來也有點裝逼的意思,讓人不明覺歷嘛。

  “陛下你看看這本史冊,青陽先生編給太子的,寫的非常好呢,”

  李世民接過,這也是位熟讀史書的帝王,尤其是當了皇帝後,更加讀書多,一眼看過去也很驚訝,

  他特別驚訝的還是那臣懷玉曰的史評,這是武懷玉的夾帶私貨,從他角度的歷史解讀,也是他要給太子以史借鑒的點。

  他的那些觀點,李世民既驚訝又很讚賞。

  “從周朝開始講,哪怕是周威王開始,懷玉這通鑒要講到大唐,那可就很長很長啊,這開篇記錄的三十五年歷史,就寫了這麽多,
  寫到大唐貞觀,那豈不得煌煌二三百萬言?”

  驚歎之余,李世民拍了拍承乾的肩膀,“朕之前讓懷玉到了嶺南後,也要跟伱保持書信通暢往來,還特意給他開專驛,看來他把這事很放在心上,

  這通鑒寫的好,尤其適合你,懷玉這是把歷史嚼爛了喂給你啊,好好學,天底下沒有新鮮事,每天發生的其實都是舊事,中華幾千年,那些人和事,不過是不斷重複罷了,

  你現在和將來所面對的的呢問題,其實歷史裡早就發生過。”

  李世民問了皇后身體情況,得知越來越好,十分高興。

  他拿著那本小冊子,“這本通鑒寫的好,雖僅有個開篇,但朕以為堪比史書、春秋等書。

  朕要去找懷玉聊聊,這書要印刷,寫一篇印一篇,不僅給承乾看,朕也要好好閱讀借鑒,還要給百官看,給諸皇子們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