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871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第871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貞觀七年,八月。

  黃河下遊一馬平川,水流變緩導致泥沙沉積嚴重,形成地上懸河,此時正值雨季,
  連日暴雨,

  “齊公,部分地區平地積水能達五六尺,黃河各支流水位暴漲,三日間黃河水暴漲一丈五尺,黃河大堤岌岌可危矣。”

  齊州,華不注山,秦瓊的行轅。

  從七月三十,到八月初二,暴雨不斷,水位猛漲。

  而黃河中上遊乾流和支流地區,甚至還早幾天就接連暴雨了,

  雨還在下,

  這黃河之水真就如武青陽詩中所寫一樣,從天上來。

  李淳風的推測很準,

  但不是預言,太史局本就是觀天象看星星,既研究天文歷法,同樣也還研究天氣,甚至研究氣運。

  天氣預報並不是什麽很玄的東西,

  大旱、大水、大蝗甚至大疫等,往往都是能夠提前觀測出來的,李淳風計算推測出黃河下遊十二州會發大水,是算出來的。

  好在皇帝李世民是那種心系民生,也很務實的皇帝,第一時間就著手部署防洪救災。

  皇帝還下皇后在九成宮,親自趕到洛陽坐鎮,統籌指揮。

  李世民在洛陽下旨,必須全力抗災,務必不能讓黃河大決堤,更不能讓黃河改道。

  一旦黃河大決口改道,那麽半個河南甚至淮南都將成為黃泛區,後果無法估量。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最早記錄是在春秋中期,漢書記載,定王五年河徙,黃河在滑、濮一帶決堤決而向北,然後橫穿整個華北平原,從海河的支流衛河北上,經滄州一帶,從天津靜海區入渤海。

  這次改道後黃河穩定了四五百年,到了西漢初年,才又開始泛濫。

  在新莽時黃河又魏郡改道,在河南山東漫流數十年,這也是王莽新朝覆沒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秀收拾好舊山河,重建漢王朝,東漢穩定後開始治河,采用束水疏通之法,使黃河固定在一條河道上,這條黃河延續了六七百年,

  直到如今。

  到如今大唐之時,黃河又開始變的不安分,關鍵原因還是一直沒能解決泥沙的問題,幾百年後,下遊又成地上懸河,一遇雨季連日暴雨,地上懸河便容易泛濫成災。

  現在朝廷最怕的還是黃河大決堤改道,不管向北還是向南,其黃泛危害都是難以承受的。

  不惜一切代價,要保堤,哪怕是萬不得已,要放點水,也得保證在可控范圍,決不能有大決堤,更不能讓黃河改道。

  皇帝坐鎮洛陽,

  李靖在濮州,楊恭仁在魏州,秦瓊在齊州,

  三位巡使,每人還配了兩位副使,分巡他州。

  現在三正使,六副使,都撲在黃河下遊十三州之地,他們手握皇帝給的尚方斬馬劍,不管是都督還是刺史,連同地方上的統軍府、鎮戍兵、州縣團結,此時都要聽從他們的調動,一切以抗水救災為首要。

  抗水第一條,把十三州倉中糧食,第一時間轉運到高處,有山的往山上轉,沒山的立馬轉運到附近州去,或是裝船去到洛陽鄭州,或是運到齊州等地。

  衛州的黎陽山,滑州的瓦崗山,東阿的魚山、鄆州的梁山等,
  雖說平原一馬平川,但是也還是有些山的,雖不高,但都還挺有名。

  比如黎陽山,也叫大伾山、黎山,山勢巍峨,秀麗幽靜,商周時就有名,漢代在黎山腳下,黃河之濱置黎陽縣,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陽,因稱黎陽,
  隋朝時,在黎陽建大糧倉,李密派李績率兵攻下黎陽倉,奪得存糧,開倉放糧招兵二十萬,且賑濟周邊百姓。

  黎陽倉就建在黎山南麓,到現在大唐依然沿用,為國家官倉。

  黎陽收,九州固。

  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從隋朝開始,河北收來的田租賦米,便先集中於此,然後再由永濟渠或黃河運往洛陽、長安。用兵東北時,由江淮運來的軍糧,也先儲藏在這裡,然後由此運往東北,是河北地區唯一重要糧倉。

  在隋朝,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這次面臨大洪水,朝廷要抗災救民,關鍵之處就在於糧。

  黎陽倉和興洛倉、回洛倉都是此次賑災關系。

  興洛倉在洛陽鞏縣,回洛倉在洛陽城郊。

  好在這次有李淳風提前預警,朝廷多了些時間準備,還能把十三州地方上倉中糧食運出保全,甚至提前發布預警,讓百姓可以提前撤離疏散。

  官倉糧食、義倉糧食、社倉糧食、百姓手中糧食、商人手中糧食,第一時間想辦法運走保全,
  老弱婦孺也第一批動員撤離,往高處安置,往後方安置,

  青壯們則征召起來,搶修加固黃河大堤、轉運糧食,
  這是一場爭搶時間的戰役,

  皇帝在洛陽親自指揮,兩位前宰相一位現宰相,帶著六位紫袍大臣,劃片主持。

  連幽州、揚州、豫州等後方,也都在派兵派民工來動援救災。

  人心齊,泰山移。

  朝廷的雷霆出擊,確實搶到了不少時間。

  當黃河流域暴水幾天幾夜不斷,水位開始全線暴漲,百姓們並沒有那麽恐慌,許多沿河低處的鄉村已經撤離了,甚至不少縣城,也都已經提前撤離,
  各個臨時安置點,也有人管理主持,有鄉團維持秩序,甚至有人發糧發藥,條件依然還是比較艱苦,
  大雨不斷,百姓們的棚子、帳篷,在風雨中飄搖,可就算漏水也衝比泡在水裡強,

  哪怕雨太大,缺少燃料,但就算是嚼把麵粉,嚼把麥子,也還能堅持。

  “水又漲了,”

  “雨還不停,”

  面對老天,人力渺小,但沒有誰願意就這樣放棄,
  賊老天,逼急了也要跟他鬥一鬥。

  秦瓊調了許多官吏、官兵、鄉團、民壯等,編成了一支又一支隊伍,讓他們繼續動員幫助百姓撤離,
  許多人水沒淹到家裡來,都不肯撤。

  只能是一邊苦勸,一邊半強製撤離,實在撒潑打滾都不肯走的,那就不再管他,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通知了勸說了,仍固執的那就不關別人的事,大家很忙,要護堤,要運糧,要幫助其它願意撤的人轉移。
    無數的人,如同螞蟻搬家。

  暴雨如注,

  他們也隻得盡可能的帶上家當,背上家裡的鍋碗瓢盆,帶上被褥衣服,家裡的糧食背上,扶老攜幼,
  若是家裡還有牲畜的,肯定也舍不得放棄,牽牛趕豬,連雞鴨都要裝在籠裡挑走,
  如同逃難。

  雖然在雨中很狼狽,但他們起碼還是幸運的,
  並沒有等到半夜水突然衝垮了房屋,衝走了妻兒孩子,卷走了雞鴨豬狗,把一切都淹沒時才知曉洪水來了。

  有了時間提前撤離,

  他們也只是淋雨,只是家裡的許多破爛家當帶不走,起碼一家子都還安全,大部份財產也能帶上,

  最重要的是命還在,家人都還在。

  甚至在這雨中,還有官吏士兵們為他們帶路,指引幫助他們前往撤離安置點。

  水漫金山。

  無數官兵鄉壯奮戰在千裡黃河長堤上,日夜巡視,不斷加固,

  但水太大了,水開始漫向兩岸,
  “不能決堤,守住。”

  這是最後的底線,

  就算泄洪,也得能控制住,決不能決堤,出現那種上百丈的大決口,否則真要奪流改道,再無法控制。

  洪峰過境,

  許多河段堤壩都開始漫溢過水,
  而這時懸河下的兩岸,暴雨帶來的巨大雨水,也在不斷積升,形成嚴重內澇。

  秦瓊上了堤壩,親自在搬沙包,
  李靖也在濮州的黃河大堤上親自指揮,

  堅守,

  決不能大決堤。

  只要還能守住,那麽就算現在漫溢兩岸,加上暴雨內澇,會淹沒許多州縣鄉村,可也只是部份受災嚴重,
  可一旦大決堤,不管是改道向河北,還是奪流向東南,
  都會使災情十倍提升,甚至讓河北或是河南淮南成為慘烈的黃泛區。

  必須繼續束縛著這滾滾黃河水,繼續沿著黃河道,奔騰流入渤海灣。

  洛陽,

  簡單修複過的洛陽宮中,
  李世民看著外面的雨幕,臉色蒼白,他轉身跪坐在洛陽宮中的老君殿太上老君像前,

  向李家的始祖祈求。

  希望暴雨能夠停歇,

  希望黃河大堤能夠守住,

  皇帝在老君殿跪拜祈求了一天一夜。

  八月初五,

  洛陽的雨終於停歇了,
  天上出現了久違的太陽,

  “聖人,雨停了!”

  內侍監張阿難走進老君殿,向跪拜祈求一夜了的皇帝報喜。

  李世民抬頭,
  雙眼赤紅,嘴唇乾裂起皮,整個人十分憔悴。

  他已經好幾天都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了。

  “黃河大堤守住了嗎?”

  “還沒有決堤改道的消息,”

  沒有壞消息,那就是好消息,雖然消息有滯後性,暴雨、洪水,都可能讓消息延遲,

  但李世民心中還是抱以最好的期望。

  張阿難扶起腳麻的皇帝,

  趕緊傳早膳。

  皇帝只要了碗小米粥,此時十三州無數百姓受災,他又如何有胃口吃那些精致早點。

  這一天李世民一直在等消息,等的心焦。

  直到晚上,

  消息陸續送到洛陽,

  河北魏州楊恭仁、相州張亮、幽州程咬金,他們巡視黃河北岸,發回急報,雨停了,洪峰過了,大堤保住了。

  接著是李靖、秦瓊他們也從黃河南岸傳來好消息。

  大堤保住了,雖然漫溢和內澇,也使的數十縣受災,但好在朝廷提前預警,早做準備,百姓大都提前撤離安置,糧食也早轉運,所以不幸中萬幸,

  這次水災很大,但死的人不多,損失也還能接受。

  “叫李淳風來,朕想知道,還會不會有大雨,還會不會有大水,黃河大堤還有沒有危險!”

  李淳風趕來,告訴皇帝,接下來還會有雨,但不會有這麽大的連日暴雨了。

  聽到這李世民終於長松一口氣,還好。

  這次黃河十三州大水抗住了。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