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290章 塞上地主
  第290章 塞上地主
  “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

  鹽州,五原縣郊,武懷玉正在組織自家的莊丁趕種,在三月中旬的立夏之時,樊五娘樊楚英,帶著姐妹十一娘樊尼子和高胭脂,奉當家娘子樊玄符的命令,也來到了塞外鹽州。

  她們還帶了不少管事、奴仆來,甚至雇傭了一些關中的貧民前來屯田種地。

  千畝的田地,建成一個莊子,如今正好種上她們帶來的玉米、土豆、紅薯等。

  “這片地都是咱家的嗎,好大啊。”

  “這只是新置的一個莊子,是聖人賞賜的那十頃地,我按玄符的來信,另外認購了一百頃,咱家在鹽州現在有十一個莊子,另外還有十塊牧場。”

  “都種上玉米這些祥瑞嗎?”僧婢樊五娘問。

  “今年可沒這麽多種子,先種一部份。”

  鹽州這邊的地缺水乾旱,產量是較低的,現在種子少,所以不多的種子還是主要在關中那邊的良田種,尤其是三原的水澆良田,這邊僅也只是試種小部份。

  樊家姐妹帶來的人裡,也有先前在長安跟著種玉米的家丁把式,現在則被懷玉委為這個莊的莊頭。

  “剛好下過雨,這是天公作美,剛好搶播,種稀一些,這裡地旱少雨,種密了也沒用,要薄種。”

  正常要是有水有肥,玉米一畝地起碼要四五斤種子,一般是每畝要種到四千株,行距一米,窩距三十幾公分。

  不過就算是三原白渠邊的水澆地都不敢這樣種,因為缺少足夠的肥料。另外現代一畝六百多平,唐代一畝只有五百多,也相差不小。

  把頭告訴懷玉,選過的玉米種,千粒大約是十兩重。

  “一畝種個千株便好,種多了也沒用,到時每棵玉米就留一個棒。”

  對於種玉米,懷玉雖不是專家,但也畢竟很熟了,上終南山前在家裡幫忙種過,上山後更是種了五年,來大唐,也種出了兩茬了。

  這種大田,還是旱地種,特別是這裡屬於半乾旱區了,不能想著多收,能有收就不錯。

  一畝種千株,十兩的種子。

  要是能夠收獲千個棒子,一個棒子脫得乾粒約五兩(唐兩,160克左右),那就得有三百多斤,這產量太高了,要知道曹雪芹的親戚蘇州織造李煦在蘇州試種,以江南良田,還是試驗田,也不過是畝產四百來斤。

  而民國時山東孔府家的玉米畝產,僅有一百三十多斤。

  懷玉估計這裡的條件,種一千株,估計到時能剩下一半多就不錯了,可能結的棒子也會小的多,但只要產量能達到個七八十斤,就很不錯了,要是有百斤,那更是意外之喜。

  畢竟這裡沒灌溉,以往種蕎麥也才七八十斤一畝。

  那種能引水灌溉的才能達到一石左右。

  懷玉讓盡量種稀一點。

  “想辦法多弄點糞肥、草木灰等增加點地力,”

  至於水,那就真只能看天賞飯吃了,真要遇到天時不好,旱死了也沒辦法,但正常情況下,隻種一季,除非特別倒霉,一般還是能有收成的,就看雨水好不好,不好的話收成不高。

  武家在長安先前種的玉米,就產量挺不錯,能達到畝產四石水平,但也都是水肥管夠,還精心伺弄的情況下才有的小田產量。

  一個棒子能脫五兩,兩個棒子作種,在這裡可以稀種一畝了。

  五娘她們拉來了千多個棒子,可以種上五六百畝。

  懷玉打算十一個莊子,每個莊子種上五十畝的玉米,再給豆盧懷讓、韋思仁、李德獎他們送個二三十個,讓他們也種個十畝八畝的。

  相比下懷玉倒更看好在這裡種土豆,畢竟據說後世中國土豆最好的生長環境在張家口和大涼山,那兩個地方成中國土豆品種的繁育基地,土豆好像在寒涼氣候下更好長。

  老家在山南安州的樊家姐妹,來了塞外覺得哪都新鮮,畢竟安陸那也算是水鄉了,甚至經常還能遇上長江漢江發大洪水。

  哪裡想到過,這還會有這麽缺水這麽土的地方。

  江漢平原的水田,跟這塞北的旱地,差別太大了。

  江漢用老黃牛甚至水牛耕地,而在這裡,居然還用馬和騾子耕地。

  幾個女人也要跟著來地裡,還換上了自以為覺得簡樸的衣裙,花布包了頭,提個簍子,也要來播種玉米。

  懷玉倒也不反對。

  這年頭,連天子都每年春,要帶百官搞個躬耕儀式,讓宰相牽馬皇帝扶犁,親自犁上一壟地,然後侍衛們幫著播下種子,搞塊皇帝的自留田。

  皇后也會跟著參與儀式,甚至每年皇后還要搞個親蠶儀式,親自在宮裡帶著嬪妃們養蠶織布。

  民間的貴族地主們,當然也會在春耕秋收的時候,也會下地做個樣子,以示重視。

  樊玄符胃口太大,覺得這邊地便宜,懷玉又是刺史,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挑好地良田,所以來信,可勁的要多買。

  好像百錢一畝的地,是白撿一樣,生怕錯過機會。

  一邊來信,一邊還派人把錢用馬車裝來,還把程咬金送到長安的第一批獠蠻奴也讓家丁押了過來。

  要建一個田莊也並不是那麽簡單。

  好在這地不是荒地,那都本來也是熟地,就是缺水布局,另外地邊本也有村莊房屋,雖說被梁師都的兵毀了,但修一修也能勉強住著。

  甚至水井等也是現成的,清洗一下就能用。

  他需要的就是人。

  還有農具、耕牛和種子。

  現在白城邊市上賣的最火爆的商品,就是農具、耕牛和種子,各種犁耙鋤鏟筐等屯田種地所需的農具,都異常火爆,商隊日夜不停的從關內各地販來,一到貨就搶空了。

  耕牛也火,牛不夠那就買馬和騾。

  這裡雖不缺牛馬,但耕牛需要教犁,不是草原上的牛拉來就能犁地的,沒有個十天半月的教導,能上用場。

  莊子雖在長城內,可風依然很大,夾著沙子打的臉生疼,弄的人灰頭土臉。

  “大家加把勁啊,家裡宰了羊,收工了喝羊湯。”

  武懷玉站在地裡,也充當著技術指導,教大家怎麽種玉米種土豆,這地裡既有長安來的武家部曲、奴仆,也有從關裡雇傭來的工人,他們屬於是拿工錢的包工,雇傭工,多是那些家裡沒地的窮苦百姓,相對年輕,於是出來闖蕩。

  這些人也是每年農忙收麥時的麥客主力軍,到處追逐麥浪,如今能找到份長工的活計,武家條件開的不錯,於是也就不遠千裡前來。

  除了這些人,地裡還有許多奴隸。

  有剛從蜀中送到長安,然後被帶來朔方的獠蠻,他們是之前作亂造反的蠻部戰士或是部落百姓,因被程咬金擊敗成了俘虜,當然有許多人其實並沒上戰場,但老程可不會管這些。

  一地獠蠻叛亂,那這整片地區的蠻子都有罪,大軍過處,可不會細分你們誰反了誰沒反,統統掃平,皆沒為奴。

  除了這此二路跋涉的蜀地獠蠻,也還有在靈州那買的山胡、羌胡,甚至是突厥人,這些都是奴隸市場上買的,也有李道宗他們送的。

  在鹽州這邊,現在也有人販奴,既是漢商,也有部落蕃胡,販的都是各種胡,相互捕捉劫掠販賣,無本買賣,奴隸永遠不愁賣,價格也不錯。

  這些各地來的奴隸,現在成了田莊裡的農奴,不少人甚至還戴著鎖鏈乾活,還沒完全馴服。

  雇工和奴隸的身份相差很大,待遇也相差很大。

  反正田莊裡平時一天管兩頓,農忙時管三頓,平時吃的主要就是蕎面、小米等雜糧,初一十五吃頓葷,農忙時加葷,不過實際多吃蓧蕎少吃豆,初一十五不見肉。

  武懷玉來了,莊頭自然會給大家改善下夥食,武懷玉不在,他們可不會這麽大方,雖說這莊子是武家的,他們只是負責管理的莊頭,但不能為主家著想的莊頭,當然不是好莊頭。

  用一些莊頭的話說,這些賤奴,能有口稀飯給他們吃就不錯了。

  奴隸們平時真沒莊子上的牛馬吃的好,春耕的時候牛馬辛苦,不僅加餐加料,甚至晚上還要加夜草夜料呢。

  不僅吃草,還吃燕麥黑豆,甚至是豆餅,還要加鹽,每天比奴隸們吃的好多了。

  叫來莊頭。

  “今天這麽多人乾活,又是下力氣的活,今早宰的那隻羊,全燉了,大家吃肉喝湯。”

  “阿郎,那隻鹽灘白羊可是隻大羊,宰前稱的活羊有一百斤出頭,宰殺後去掉皮毛、頭蹄、下水,還有五六十斤呢。”莊頭覺得今天可以先吃下水和羊頭羊蹄,明天再吃一腿,後天吃一腿,能吃好幾天呢。

  就算一天一腿肉,那也有十幾斤,這都能燉上幾大鍋湯。

  這一隻老羊百來斤,也值個幾百錢,現在都能買好幾畝地,吃下肚可就沒了。

  “大家乾活也都賣力辛苦著呢,你看牛馬不夠,這都還有人在拉犁,另外這彎腰打窩播種,那也是非常辛苦的,大家都是天不亮就起來了,在地裡一呆就一天,這累的衣服汗濕了又乾,幹了又濕的,

  我這主家也不能小氣,全燉了,讓大家都能多吃點肉多喝點湯,明天還要繼續乾呢。

  這個莊子一千畝地種好,還要去下個莊子繼續趕,十一個莊子,一百一十頃地呢,這得忙上個把月,人再不吃好點,哪吃的消。”

  莊頭老錢心疼不已,“一隻大白羊,能值幾畝地呢,一頓吃完,太奢侈了。”

  “回頭咱自己也多養點,”

  懷玉交待老錢,“這農忙乾重活,可不能再吃稀的,要有蒸餅和剁蕎面,還得能吃飽。”

  暫時牛馬和人手都不足,現在武家鹽州的這十一個莊子,都只能是人馬湊一起,先一個莊子一個莊子的乾。

  “老錢,明天記得再買隻羊宰,還有,這幾天記得抓緊到白城邊市去再挑些牛馬和奴隸回來,光靠這點人,就算天天起早摸黑,可要把這一萬一千畝地都播種下去,人都能累死,還得添人。”

  老錢直心疼錢,“現在鹽州一下子賣出那麽多地,都在屯田耕種,牛馬奴隸都缺,價錢都上漲好多,現在一個蕃丁奴都漲了一千錢了,牛馬也漲不少,

  這牛馬奴隸買回來,嚼谷又得多開銷許多。”

  “老錢啊,帳不是這樣算的,沒投入哪來產出呢?”

  老錢道,“阿郎明日若有空,還請阿郎帶我去邊市挑選,花費那麽大,我不敢輕易作主,錢花多了手都打抖。”

  老錢雖在長安的時候,已經是外管事了,可自來到這邊,那真是花錢如流水,看著這錢帛一筆筆的大額支出,老錢總覺得心慌氣短,花費太大了。

  一百頃地,就花了一千貫。然後買牛馬、買農具、買種子,買這麽多馬的吃用開銷,甚至還要修房子打井等,每天起來就是一筆筆的支出,而且沒完沒了。

  這麽大的開銷,老錢甚至總覺得不安,這鹽州畢竟是邊疆,東面梁師都,北邊鬱射設,萬一打過來怎麽辦?
  而且這地方這麽乾旱,萬一不下雨,莊稼乾死在地裡,那這麽大的投入,豈不全打水漂?

  他不敢想象要是沒收成,得血虧多少。

  可壽陽公明顯跟他考慮的不一樣,甚至遠在長安養胎的樊大娘子也不是一個觀念。

  買田置地,建莊子修房子,蓄奴雇工買農具,買牛買馬買種子買糧食買菜,這些投入確實很大,而且還在持續的投入。

  樊玄符都拿出自己的嫁妝來了,武懷玉也把最近賺的外快投入進來,
  不同的人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事物也不同。

  這裡置業雖有風險,但風險是與收益成正比的。

  就好比武懷玉在長安城南坊內買的地,貴的一畝得兩金,便宜的都要一金,而長安城郊的地,則也是幾千錢一畝。

  但是在這裡,才百錢一畝,相差了多少倍?
  長安城南的地可種花種藥種菜種果樹,收益確實高,但這裡的地哪怕只是種糧,哪怕產量不高,甚至遇災歉收絕收可能性大,但哪怕三年收一年,實際收益比算起來,也不差的,除非鹽州被突厥人佔了收不回了,那才是真虧了。

  但這種事不可能發生。

  所以這地終究是不虧的,這麽大宗的田地,也就是如今開國之初,在這樣的地方還能偶爾碰到。

  人家豆盧懷讓和韋思仁、李德獎、杜溫、溫扶這些豪門子,都是毫不客氣的抓住機會搶購置業,武懷玉又豈會錯過。

  樊五娘過來,“阿郎,買奴的話,最好是也買些丁婢來,到時與莊子上的丁奴婚配,”

  她指著那些田地勞作的年輕奴仆,“到時表現勤懇忠心的,就給配一個女婢,也算是額外的獎賞,更能讓他們聽話。”

  “明天你隨我一起去邊市挑些女婢。”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