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死葬北邙
秋高氣爽。
趕路倒是輕松許多,避開了酷暑極寒,出了長安城武懷玉一行是先沿渭水出潼關,然後走崤函古道抵洛陽。
“咱們去幽州應當直接從蒲津橋入河東,經太原過井陘至幽州更快啊。”堂兄武君雅比先前更胖了些,他這次將隨同前往幽州都督府任幽州司馬。
“我這次要去洛陽和滎陽辦點事。”
大唐沿續隋朝的驛路系統,以長安為中心,向天下四方輻射了七條驛路,分別是通往西域、西南、嶺南、江浙福建、塞上草原、河北遼東、山南雲貴。
京北道就是通往河北遼東的,這條驛路出長安從蒲津關過黃河直接入河東,抵太原再過井陘至幽州,再經薊平營便可抵遼東。
這是長安到幽州最近也最通暢的大道。
而武懷玉卻出潼關往洛陽,走的是京東道。
這些年在長安混吃等著繼承他爹武士棱縣公爵位的武胖子,他爹卻是老當益壯,年年還要給他生幾個弟弟妹妹,好在遇到好兄弟懷玉,這兩年又是安排他到神機營又是進衛尉寺的,
如今更是推舉他做幽州司馬。
這個幽州司馬跟幽州都督府司馬不同,雖然中都督府司馬和上州的司馬,都是從五品上職,但這是兩個衙門。武懷玉這幽州都督兼幽州刺史,不過並不是一個衙門兩塊牌子。
是武懷玉領導的兩個衙門,有兩套班子官吏,都督府屬於幽州的上級部門,管理包括幽州在內的八個州軍政。
胖子這次的幽州司馬前雖加了檢校二字,有點試用的意味,可畢竟直接上來了。
他對此行還是充滿期待的。
對於懷玉說要去洛陽辦點事,也沒追問,反而賣弄起來,“你知道洛陽與潼關間往來,有三條通道嗎?”
“哦?”
“第一條那叫周秦古道,俗稱南崤道,出洛陽向西南行,經宜陽的韓城、三鄉,過洛寧、陝州,出函谷關,經桃林塞入潼關,此道開鑿最早。
這第二條叫曹魏古道,也稱北崤道,從洛陽走新安,出函谷關,經義馬、澠池,與周秦古道重合,據說開於東漢末年,是曹操為方便西征而開。
第三條是陸路之外沿黃河漕運古道,如今最是繁盛,是陸上崤函古道運力不足的補充通道。”
武懷玉天天跟李靖、秦瓊研究兵法,沒少做他們安排的經典戰例的複盤推演等,哪會不知道這些。
他們現在走的就是南崤道,歷史最悠久,地勢也最平坦,通行繁忙,隋朝時天子往來東西兩京,都走這條道,因此這條道上還分布著許多驛館行宮。
這條崤函谷道,不僅是交通要道,他還是幾大板塊間最為重要的軍事必爭之地,中條山、黃河、秦嶺余脈間的這條狹長通道,也是長安和洛陽之間唯一的直接通道。
如果西起長安算,東到洛陽為止,那這條廣義上的崤函谷道,全長七百裡,
崤函古道以北的中條山北麓就是臨汾盆地,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盆地,
重要的鹽產區解池也在這一地區。
這條長達七百裡的走廊,以三門峽為界劃分東西。
三門峽以東的古道在此分成兩條通達洛陽,便是南北崤道。
再則,三門峽以下的黃河流速減緩,可以通行大船,無論貨運還是兵運皆可依靠水運,但三門峽以上河段,水流湍急,河中央還有鬼門、神門、人門三大礁石阻擋,人稱中流砥柱,異常凶險。
關東的漕糧水運到三門峽,就得改陸路運輸,經崤函谷道轉運,運輸成倍翻倍提升,成了卡漕糧脖子的難點。
水運比陸運快十倍,一條糧船相當於一百頭牛的運力,損耗還低。
武懷玉先前拜計相,也負責漕糧轉運事務,他面對長安人口漸多,關中糧食缺口越來越大,而東南漕糧卻受限三門峽嚴重,提出的對策,就是緣水置倉,直加糧食轉運倉,一站站的轉運糧食。
不再是一站式輸送,而是分站式輸送。
特別是三門峽到潼關這段必須陸路運輸,則是沿線多建倉庫,分段接力運輸,能大大提高效率,特別是減少損耗。
而他還有一個計劃,把由洛至陝的三百裡陸運,改成在三門峽北岸鑿山開路十八裡,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使漕倉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複以舟漕,以避三門之險,這就是打破舊窠的轉搬法,替代傳統的漕運法,
按這法子,一年可以轉運兩百萬石糧,每年起碼節約十萬貫運費。
如果條件許可,武懷玉甚至還有一個更好的計劃,在人門左岸直接開挖一條人工運河,使漕船由三門峽河口直抵渭口到長安。
不過挖運河前期成本較高,但比魏晉隋時的疏通河道鑿砥柱,甚至是沿河鑿山修棧道的這些辦法,明顯會是一勞永逸,就是開始投入大。
只能當成遠期計劃。
不過如今的分倉水陸轉運法已經不錯,等到搬運法開始,還能再提升許多效率。
東南的財稅錢糧,尤其是江淮的糧,能夠快速且低成本的入關,那對於大唐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大唐的衰弱,就是從控制不住西北地區開始的,鞭長莫及的西域,迅速崛起的吐蕃,還有後來複興的東突厥,桀驁不馴的西突厥以及突騎施、葛邏祿、回紇諸部等。
關中連長安的糧都供應不了,更別說更遙遠的西域、河西、隴右、青海、塞上等地了。
如果關中能夠得到帝國中原、東南財賦糧食源源不斷的補給,那大唐對西疆就能有更強的控制力,大唐的衰弱也不會那麽快。
這一趟出潼關的上洛之行,武懷玉走的並不快,一路走一邊細心考察,考察軍事堡壘城寨、觀察驛館驛卒,看新建的轉運倉,還有路上那些不斷往複運輸的役夫、牛馬。
他們確實很辛苦。
武懷玉甚至想到,是不是能夠招集工匠,給出四輪大馬車讓他們去解決具體的細節技術問題,把這大馬車研究出來,甚至是研究下有沒有條件在這幾百裡最難的谷道,修上軌道?
直接來個軌道馬車運輸?
就跟那些礦場裡一樣。
就算是用馬拉車,但有軌道的話,運力也能大增。
不過不管是四輪馬車,還是軌道,這裡面都還有不少具體的細節技術問題,得慢慢研究,哪怕有正確的方向,但很多技術也沒那麽容易解決。
懷玉摸出個小本子,拿出一支石墨鉛筆,在本子上記錄下這些想法,以後可以實施,暫時備忘。
武君雅撇了一眼,結果啥也沒看懂,那些字就跟畫符一樣神秘,也跟他那支筆一樣新奇。
“這是道家符文嗎?”
懷玉搖頭,這其實只不過是漢語拚音,用這個記錄,不過是不想讓別人知曉,他隨身的本子上經常會記些東西,用拚音更保密,這世上再沒第二個人能懂。
其實用英文也一樣,他學的英文,這時代一樣沒人懂。
眼下的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日耳曼語佔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羅馬不列顛的語言,日耳曼古英語有四大方言,但不論哪種,都跟武懷玉學的那種英文,幾乎完全不同,還沒有大量希臘、拉丁、法語詞的進入影響。
七百裡路,武懷玉卻走了小一月,走走停停,反正也不急。
抵達洛陽的時候,已經是中秋節。
懷玉沒有先進洛陽城,而是去了北邙山,據說這座山埋的帝王將相最多。
他特意去山上祭拜了秦瓊的好兄弟羅士信和裴行儼。
羅士信是秦瓊最好的兄弟,他們一起在張須陀麾下並肩戰鬥多年,後來先後歸唐,羅士信是郯國公,拜總管,討伐劉黑闥時,率幾百敢死隊入城接應王君廓,最後因風雪,援軍無法如期抵達,孤城堅守多日,最後城破被俘,寧死不降被殺。
秦瓊將好兄弟屍體重金贖回,安葬於北邙山上,這位戰神般的小個子,死時也不過二十二歲,朝廷賜諡為勇。
北邙山上,羅士信的墓就在裴仁基父子旁邊。
九歲的裴行儉這次隨同前來,跪伏在父兄面前,他沒有見過父兄們一面,他是個遺腹子。
“羅將軍早年與我義父都在張將軍麾下,大海寺兵敗後投裴將軍,得其禮遇。”
後來羅士信秦瓊都隨裴仁基上了瓦崗歸降李密,羅士信秦瓊程咬金都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關系極好,程咬金曾經戰場上萬軍之中救出裴行儼,自己被馬槊洞穿身體,拔出馬槊殺出重圍。
羅士信則被裴行儼舍命相救過。
所以當年,秦瓊、羅士信、程咬金、裴行儼那是義結金蘭。後來羅士信秦瓊程咬金先後投唐,裴仁基父子留在洛陽,因謀刺王世充失敗被殺,秦瓊羅士信他們隨李世民平定洛陽後,出資收斂裴仁基父子,將他們埋在北邙山此處,甚至還說將來死後,也要葬於此。
羅士信戰死洺水城後,秦瓊重金贖回他的屍體,將他安葬到了裴仁基父子旁,懷玉這次去幽州,秦瓊請他一定要到北邙山代他拜祭一下老兄弟們。
甚至說他將來死後,也一定要葬到北邙山來跟兄弟們做伴。
蘇烈上前給羅士信上香。
當年洺水城大戰,他也參加了,那時各為其主,卻也深深為羅士信的那勇悍而折服。
時隔多年,記憶仍深。
拜祭結束,下山入洛陽城,洛州都督楊恭仁親自來迎接。
懷玉讓裴行儉在洛陽休息幾日後便返回長安。
“不,我要跟隨老師去幽州,我要學習兵法,我將來要跟我父兄一樣當個大將軍。”九歲的裴行儉非常堅定。
“等過幾年再說吧,先回長安讀書。”
“羅將軍十四歲時為張帥執衣,就已經披雙層甲上陣殺敵了,秦相公也是很年輕便在來公麾下為帳內·····”
懷玉打斷他,“等你也起碼十四五六歲了再說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