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717章 邕州都督
  第717章 邕州都督
  五嶺之南,人雜夷僚,
  富豪兼並,役屬貧弱,俘掠不忌,其性輕悍,易興迷節,憑恃險遠,隱伏岩障,恣行寇盜,略無編戶。

  李世民沉吟。

  朝廷對嶺南需要的是編戶齊民,是征收稅役,
  嶺南絕不能跟南中等地一樣,成為羈縻自治之地,朝廷絕不允許,而且嶺南雖是南嶺阻隔,但現在既有靈渠聯通湘桂,也有梅關連通贛粵,再加上海上通道,以及廣交桂幾大核心重鎮,朝廷無論如何不會放棄,
  更不允許如馮盎這樣的豪酋一直事實割據的。

  嶺南的桂管地區,比之廣管地區,相對更原始和落後,開發程度更低,也更加動蕩不安,
  桂州都督府下,原先還設過一個南尹州都督府,只不過這個南尹府一直很尷尬,這本是朝廷為照顧李光度勢力的一個權宜之計。

  也是防止桂州都督府管轄區域過大。

  可這南尹州(貴港)雖處鬱江乾流上,但卻不像潯州、藤州、梧州等有支流匯入,不具備縱深和腹地,因此,地理位置並不佳。

  反之,容州當容江道要衝,扼守著嶺南南北最重要最便捷的陸上交通要道,可通江達海,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隋末,桂州俚人大首領李光仕反隋,李光度就是其弟,在其死後成為桂地最大俚帥,他與寧長真等向李靖投誠,朝廷設南尹州總管府,任其為總管,

  在貞觀二年,李光度還出兵幫助南扶州刺史陳龍樹擊敗羅竇洞蠻,奪回南扶州。

  容州和南尹州相距不遠,

  但純以區域來說,容州確實在交通上更有優勢,南流江通海,北流江入西江,
  廣府、交府、桂府、容府、邕府,
  李世民思索著,

  想了半天,乾脆走到一面屏風前,那上面有一副大圖十道地圖,可看了會,還是覺得看不清楚,便叫人抬來嶺南道的那副分道地圖。

  “高州呢?隸廣府還是容府?”

  “當隸廣府,取消循府,”

  李世民搖了搖頭,
  “高州應當跟五府相當,”

  馮盎的實力,總不能屈居陳龍樹之下。

  不過李世民想了想,又不願意讓馮氏勢力過大,

  一時猶豫。

  “留馮盎在朝,高官厚祿,讓其嫡長子馮智戴回嶺南,任高州都督,”

  “不夠。”李世民搖頭。

  馮盎當初歸附朝廷,太上皇在其轄地置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置高州總管府。

  後來改為高州都督府,
  貞觀二年設儋州都督府,這個儋州都督府轄的就是八州中的儋崖林振四州,也就是海南島四州,以冼氏為都督,也是為分馮氏之勢。

  “可以從高州中再分置恩、潘二州,再從羅州分出雷州和辯州,”

  “把南扶州更名為竇州,劃到高府,把白州劃給容府,”

  這樣一來,高州都督府,便轄有高羅春潘恩雷辯竇,仍有八州,崖州都督府則轄儋崖林振四州,

  馮智盎拜高州都督,然後馮盎諸子,分任高府下其余七州刺史,
  “眾建而分其勢,”

  本來以馮盎的地盤來說,頂多分個三四州就很好,但現在要設十二州,搞出兩個都督府來,目的就是要分其勢。

  把老馮留在長安,

  他兒子雖多,但就算如馮智戴是嫡長子,年少就驍勇有謀,可他不是老馮,人又年輕,想要讓諸兄弟團結一心,肯定不如老馮。

  就如馮盎跟兄長馮暄,就鬥了十幾年,都是為爭奪家長之位。

  馮冼兩家聯合,那是嶺南最大勢力,現在搞成兩個都督府,都是下都督府,冼家四州,馮家八州,兩家自然就沒那麽親密。

  馮家八州,兄弟八人各領一州,自然也強過馮盎總管八州的時候。

  至於說白州換竇州,

  白州在雲開大山以西,在南流江流域,這裡原來是龐孝泰地盤,而竇州以前是瀧州陳氏地盤,

  這個簡單的調換隸屬,實際上卻也是留著後手。

  對於馮家來說,一直想奪取羅竇洞,這裡是他們核心高涼的屏障,要是被陳家完全控制,那就直接威脅到馮家根本。

  而馮家原來奪取的白州,甚至羅辯雷等州地,其實以前也有些是欽州寧氏的地盤,
  “如果馮盎留在朝中,那麽高府為下都督府,隸屬於容府,倒也可以。不過如此一來,崖州都督府,應當改隸邕府。”

  可說著說著,李世民倒自己搖了頭,

  “乾脆,僅保管廣桂交和高容邕六府,其余的都督府全部撤消,循州、南尹州、南康州、崖州、南德等府都撤了,”
    李世民下定決心,
  本來高府也不當保留,但考慮到馮家的實力,李世民打算先留一手。

  “馮智戴高州都督,陳龍樹容州都督,”

  “侯君集,就讓他去做邕州都督吧,”

  李世民決定,
  武懷玉順勢提出讓龐孝泰任端州刺史,李世民想了想也同意了。雖然這龐孝泰原是南州刺史,白州酋帥,但這幾年在朝中表現不錯,讓他去端州,也是正好協助武懷義。

  “陛下,羅竇諸垌的南扶州改為竇州,劃給高州都督府後,那麽溪垌蠻叛亂,就當由高州都督府負責平定,

  待鎮壓平定羅竇洞諸蠻後,到時恢復州縣,編戶齊民,分田授地,征收稅賦,朝廷也當在當地屯駐府兵,或是點選鄉勇團練。”

  本來侯君集是要挑起羅竇垌蠻造反,然後他拉著李光度、陳龍樹去平亂,找機會還要跟馮盎乾起來,到時大亂一起,廣州都督府必然牽扯其中,
  以侯君集的膽大包天,加上對武家的怨恨,武懷義這個廣州都督都很能控的住場,到時要是局勢糜爛,懷義這個新都督就當到頭了,甚至可能還要獲罪。

  武懷玉也是想盡辦法要把侯君集踢離廣州,

  當然不能讓嶺南大亂,也是符合朝廷利益的,嶺南要編戶齊民,要削弱豪酋,但得慢慢來,
  急則生亂。

  把馮盎召進京,很關鍵,

  其實從馮盎這些年的行事來看,只要不是逼急了,這家夥也是很能忍的,畢竟他當年在隋朝做過官,不僅侍從天子統領禁衛,還在內地當過太守,很清楚中原朝廷的強大。

  懷玉跟馮盎雖沒見過面,但兩家是盟友,懷義現在廣州,也需要得到馮氏這坐地蛇的支持。

  先拿那些小點的勢力動手,
  比如說出兵攻打羅竇垌蠻,殺雞儆猴,再比如罷撤循州、南尹州、南康州、南德州、崖州諸都督府,
  九府變六府,
  先控制核心,再逐步打通水陸海交通線,

  當朝廷在嶺南布局落子,實力足夠後,就可以明牌了,到時收他們兵權,解散他們的私兵,甚至收繳他們的武器,
  把嶺南地方官吏的任命權,重新收回到吏部,也就水到渠成,到時不管是編戶還是征稅等,也就理所當然。

  而不是現在,這麽大個嶺南,官方戶籍上的人口少的可能,甚至這點人口也基本上不納稅賦,

  馮陳寧冼等豪酋,也僅是納點土貢。

  第二天,
  皇帝召集了宰相們廷議,

  殿上,李世民讓武懷玉把昨天商議之事告訴大家,

  嶺南要有大變,朝廷要真正對嶺南動手了,嶺南九府改為六府,侯君集遷邕州都督,

  加上廣州都督武懷義、交州都督丘行則、桂州都督李襲志,

  六府僅有容州都督陳龍樹、高州都督馮智戴是嶺南豪酋了。

  馮盎入朝,留京,
  讓馮智戴做高州都督,
  李光度等俚帥加階賜封,要麽入朝為官,要麽就改調去廣交桂邕做佐貳,
  這次朝廷要在嶺南開始編戶齊民分田授地征收稅賦,甚至還要調兵南下屯駐,不再是如以前那樣半獨立的王國了,

  就算是山裡的溪垌蠻,以後慢慢的也要置縣設鄉,編戶齊民,

  一場殘酷的戰爭要開始了,

  誰敢阻攔,那就要面對朝廷的雷霆討伐。

  當然這也有個過程,有個時間表。

  對於皇帝的這個決心,宰相們幾乎都是讚同的,

  雖然當初馮盎和談殿戰爭的時候,不少人彈劾說馮盎割地叛亂,要朝廷發兵征討,李世民也計劃出兵十萬,但最後魏征勸說下,只是派了朝廷使者前往安撫。

  說到底那個時候朝廷也只是無力在沒解決突厥的時候,在嶺南挑起戰火,哪怕明知馮盎他們是什麽情況,可只要他們沒公然舉旗反唐,也隻好睜隻眼閉隻眼,先對付眼前敵人要緊,

  但現在,是時候收拾嶺南了。

  魏征這次沒反對,因為皇帝也沒說馮盎或是陳龍樹還是誰是叛亂,甚至要給馮盎加官晉爵,
  朝廷只是要在嶺南設州置縣、編戶齊民、征收稅賦、推行律法甚至是駐兵派官,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那嶺南確實就算不得大唐治下疆土,頂多是羈縻之地,
  朝廷是絕不容許的,

  在桂府邕府交府,治下的一些偏遠之地,雖然朝廷也會招撫蠻酋,設一些羈縻州縣,但那只是權宜之計,

  有條件就還得編戶齊民。

  不管是談殿這樣的俚帥,還是馮盎這樣的豪酋,他們若是敢反抗阻攔,那就是叛亂了,朝廷討伐也就名正言順,
  這其實就是一場削藩之戰,
  就看誰有足夠的定力,誰有足夠的眼光,
  可終究大勢不可擋。

  張亮坐在那裡,想著侯君集這廣州長史也沒做多久,這就升邕州都督了,而且皇帝剛才說,侯君集這邕州都督還是武懷玉舉薦的。

  他目光悄悄打量著武懷玉,覺得還真是很有意思。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