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皇帝家也沒有余糧!
是否接受白岩城的再降?
李世民當然樂見其成,李世勣卻難得地強硬起來:“陛下金口玉言,許下將士白岩城的人口財帛。將士奮勇爭先,圖的就是賞格,城池將陷,若準其降,將士之心當如何?”
雖然皇帝的賞格剛剛開出,白岩城沒多久就降了,可你讓將士們剛剛熱乎起來的心冷下去嗎?
何況,孫伐音出爾反爾!
所以,極少與皇帝唱反調的大總管,第一次提出了否定意見。
李世勣的意見有理,李世民納降又有沒有道理?
自然是有的,白岩城易守難攻,強攻下來,人員傷亡且不提,炮石、弩箭的消耗也不說,可時間的消耗對大唐是不利的。
遼東之地苦寒,秋季就開始刮冷風,深秋更是滴水成冰,那時候就必須返回。
即便是衣帽褲襪尉都縫了白疊在內,依舊有許多人耐不住遼東的嚴寒。
據說,這些地方,有人的鼻子耳朵會凍壞了。
李世民撫須:“大總管所言有理,但縱兵屠戮,俘虜其妻孥(子女),朕於心不忍。大總管麾下有功將士,朕用之前的庫存物品賞賜,姑且算向大總管贖買此城。”
沒人知道,李世民的笑容之後,是無限的痛心疾首。
朕的錢糧,都是朕的啊!
啊!
皇帝家也沒有余糧!
再不待見孫伐音,李世民還是得堆起真假難辨的笑容,親手為他解開繩索。
千金市骨,必要的姿勢要做的。
何況,孫伐音還帶來了一萬民口、五千將士。
“傳詔:設白岩城為岩州,授孫伐音為刺史。”
嚴格地說,授刺史要經三省,但現在是戰時,天子有權臨機決斷,授個刺史安撫人心,只是小事一樁。
讓孫伐音繼續管岩州,不擔心出現反覆嗎?
還真不用擔心,高句麗的律法嚴苛,叛了就是叛了,管你什麽具體情況,都是一刀切。
何況,五刀將錢蓋蘇文的脾氣,可是真不好。
黃門侍郎許敬宗擬詔,門下省主寶呈上征召臣下的皇帝信寶——天子八璽之一,李世民呵口氣,蘸印泥,用印!
這塊地盤,歸老李家了!
關於天子印璽,《漢舊儀》稱天子有六璽,各朝有不同規格,不可混淆。
在這裡,《舊唐書·李道宗傳》與《舊唐書·李靖列傳》相互矛盾,這就是多人共同編撰史書的缺陷了。
李道宗傳:及大軍討高麗,令道宗與李靖為前鋒。
李靖列傳:太宗將伐遼東,召靖入閣,對曰,殘年朽骨,唯擬此行,陛下不棄,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湣其羸老,不許。
拋開書籍談問題,權且以李靖身子便利,就問以李靖的軍事造詣,誰敢以他為先鋒,而自居總管?
——
六月,遼東軍簇擁聖駕,移師安市城北。
平壤道軍自建安城而上,環安市城南、西。
程名振、張金樹各自統軍,不緊不慢地攻著安市城,城上的處閭近支也率部有序對抗。
兩唐書中沒有安市城處閭近支姓名,楊萬春之名出自梁萬春,此名出自明朝《唐書演義》。
不管他叫啥名字吧,人家的應對是一板一眼,饒程名振、張金樹是沙場老將,兼有炮車、車弩之利,竟沒佔到什麽便宜。
當然,憑安市城的實力,也沒能力出城還擊。
縱然處閭近支再厲害,兵力捉襟見肘也沒奈何,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
就三萬兵,守城都戰戰兢兢,還想出城搞事?
反擊是沒錯的,但前提是你要有一部分機動兵力!
北面的遼東軍並不攻城,而是張開大網等待高句麗的援軍。
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真,率高句麗北部兵馬,以及從靺鞨借來的兩萬人,匆匆趕到安市城救援。
雖然高延壽不情不願,可莫離支錢蓋蘇文的軍令,不敢不聽啊!
李世民判斷形勢:“若高延壽軍依安市城屯營,以高山為托,取城中糧食,令靺鞨人奪我牛馬,是上策。”
“拔城而走,是中策。與我爭鋒,是下策。”
然而,高延壽扎營,偏偏在安市城一舍(三十裡)之外。
北部兵馬中,有老將為高延壽獻策:“吾聽中原大亂時,天可汗率軍征戰,幾無敗績,威震四方,今率猛將精兵征討,不可力敵。”
“不如屯兵不戰,曠日持久,耗費其糧草,並遣靺鞨部繞行,斷其糧草,大唐必退!”
平心而論,這個方法取巧,且實施難度不高,彪悍的靺鞨人如果可以自由發揮,確實能給唐軍造成一定的麻煩。
耿直的高延壽一揚脖子:“我軍十五萬人,豈懼十萬不到的唐軍?當堂堂正正碾壓之!”
九泉之下,隋煬帝楊廣大哭,為什麽當年一征高句麗,遇不到高延壽這種耿直娃?
老天不公!
李世民親自操刀。
令李世勣率步騎一萬五千人,於高延壽扎營處西面布陣;
令長孫無忌率牛進達,領精兵一萬一千人,繞到北面,從峽谷而出,斷高句麗軍退路;
皇帝自領四千精兵及飛騎,偃旗息鼓,悄然進駐北面山峰。
次日辰時,高延壽見李世勣兵少,令靺鞨部打頭陣,攻擊李世勣部。
高延壽或許戰略眼光不行,戰術卻真不算差,兩萬靺鞨人兵備雖差,人卻悍不畏死,衝得李世勣的槍盾陣搖搖欲墜。
李世民在山頭上咬牙,若是李世勣的防線崩潰,他的戰術就要出現大漏洞了。
該死的靺鞨人!
靺鞨部損失大半,李世勣的人手也傷亡逾千。
戰損比似乎很理想,可你得想想雙方兵備的差距。
高延壽大手一揮,全軍壓上。
他知道高句麗軍士與大唐府兵的戰力差距,以人數優勢打敗李世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他也不會純潔到認為唐軍只有這一路。
沒關系,全力以赴鑿開這一面,局勢自然打開了。
高延壽的想法,其實也沒錯,只是他低估了李世勣的韌性。
木槍齊刺,彭排齊舉,冷颼颼的伏遠弩、擘張弩時不時打斷他攻擊的節奏,憋得難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之所以是李世勣親自指揮這一面,是因為他極為擅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