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三更燈火五更雞
這一次,范錚一家子帶李義府,是在同一方桌用膳。
《唐人宮樂圖》上就是方桌的樣式。
唐朝屬於分餐製與合餐製並存的朝代,不必太拘泥形式。
李義府的笑容燦爛,就是月牙燒餅也吃得津津有味,一碗山煮羊迅速見底。
至於帶來的白脯、清湯丸子、清蒸排骨什麽的,當然是范百裡、范鳴謙兄弟大快朵頤。
其他麻辣味重的,則是范老石他們享受了。
倒不是吃得怎樣,關鍵是女眷作陪,表明這是通家之好。
一位郡太夫人、一位郡夫人,在外命婦中的地位都不低,尤其郡太夫人還是娘子軍出來的狠人。
故而李義府的姿態謙恭,偶有滑稽言語也極注意分寸。
李義府的人品你可以隨便置疑,才華卻真的出眾,要不然也不會先後得到李大亮、馬周、劉洎的舉薦。
他寫的豔詩《堂堂詞二首》,比之張鷟水平也不差。
拋開天生的奸笑,李義府還是很有情商的,妙語連珠,連不苟言笑的范老石都微微勾起唇角。
只不過,李義府離開後,范老石的臉就沉了下去,默然半晌才對范錚說:“此非良善!”
范錚呵呵笑道:“這是從禦史台察院時就抱團取暖的搭檔,亦曾暗中為我通風報信,不能寒了人心。”
“再說,阿耶是不是以為,你娃是什麽良善之輩?”
范老石無語,元鸞笑著拍了一下范錚的肩頭,力氣好大,鐵定紅了。
杜笙霞笑眯眯地開口:“大郎、二郎,你們阿耶是良善嗎?”
范百裡喝了最後一口丸子湯,認真地開口:“阿耶是天下最良善之人,就是皇帝當面我也這麽說。”
范鳴謙嚼著丸子,顧不上說話,隻比劃了兩個大拇指。
身為人子,范百裡的話誰也挑不出毛病。
——
宗正卿李百藥薨於其萬年縣勝業坊府邸,子李安期時為禮部主客員外郎,葬於定州安平縣(貞觀十七年劃)。
曲阜縣公孔穎達薨於平康坊府邸,陪葬昭陵,冀州衡水縣的墓為衣冠塚。
陸陸續地,那些老臣謝幕,一批批年輕臣子粉墨登場,或恪守道德、或攫取名利、或施展心中抱負,不一而足。
范錚這樣的資歷與品秩,不敢說是官場之巔,至少能算中流砥柱,與李義府這種基石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莫以為李義府就不能大放光彩了。
雖然,可能是黑光。
太子詹事之議,很快便塵埃落定。
與范錚預想的一樣,只會出自諸司,而不下於地方。
雍州雖同居長安城,卻穩居地方之首。
少詹事張行成抬為詹事,右庶子高季輔抬為少詹事。
曾有人建言將驩州刺史杜正倫召回,以為詹事。
杜正倫被外放之前,可是太子左庶子,身份是足夠的。
可惜這位出言的大臣,被王波利喝令拉出去,庭杖三十,遂無疾而終。
范錚聞訊撇嘴。
杜正倫的能力與資歷是無可挑剔,可當年他是怎麽黯然出長安的?
在李世民與李承乾之間苦苦支撐,用李世民的言語,相逼叛逆巔峰的李承乾,被暴怒的皇帝以“泄禁中語”而逐出京,輾轉谷州、交州、驩州。
昔日東宮舊臣,貞觀天子最痛恨的,非杜正倫莫屬,認為他挑撥了父子間的關系。
其次就是張玄素了,至今張玄素還在潮州轉鄧州。
要不然,令狐德棻能起複、於志寧能複為左庶子,為啥他們不能?
要說勸諫李承乾時言辭激烈,你以為於志寧說話就好聽了?
沒法子,是個人就會有偏向,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當然,自負的貞觀天子絕對不會有錯,錯的都是奸佞從中挑撥。
可憐杜正倫,在喂快有手指頭粗的蚊子時,會不會高呼一聲“冤”!
拿家長的話壓學生,都能壓出那麽個結果,杜正倫不愧是大冤種老師。
在此,杜正倫鄭重提示,教書育人不好乾,吃力不討好!
太子內宮的問題,連李世民都難以啟齒,最終是遣才人武照去撫慰了一番,大家勉強接受了這尷尬的事實。
反正入了宮城,誰再唱“因為愛情”,可以直接給個大嘴巴子了。
你當武照心甘情願被一樹梨花壓海棠?
無非是利益罷了。
“二月踏青,長安城已然炎熱難當,朕決意搬出太極宮,暫居翠微宮。”
一石激起千層浪,李世民的決定無疑讓臣子們覺得難受。
詫異倒是不存在的,改廢棄的太和宮為翠微宮,眾臣其實大約能猜測到這意圖。
但將近四十裡的路程,朝會怎辦?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群臣趕路時?
但是,貞觀天子的威信鎮壓下,群臣只能討論朝會改時間等細節問題,沒人敢提出反對。
范錚站出班:“臣范錚以為,當許身體不便的老臣朔望朝,並賜大臣一些良馬。”
李世民戟指,點向范錚:“這大唐,也隻知節與你沒臉沒皮,敢跟朕討馬匹!”
李治的神色不動,眸子裡卻掠過一絲擔憂。
范錚笑道:“誰讓陛下富有四海呢?”
李世民大笑。
這是在取笑太極宮內宮的東南西北四海呢!
范錚老臉厚皮:“殿中省尚乘局掌十二閑,良駒過五千,陛下且憐憫臣貧困,賞下一匹代步。”
程咬金忍不住哈哈大笑。
范錚身家,不敢說冠絕群臣,也是位居前列的,哼窮?
范錚滿眼無奈:“盧國公莫取笑,委實是買得起好馬、喂不起好料啊!”
鹽、豆、草料且不說,據說一些好馬還要食用雞子!
侍候祖宗都沒那麽煩心。
李世民大笑,將尚乘局六閑的良駒逐一賞賜朝臣。
范錚之意,並不單在於自身,而是為諸官討馬,也便於天子施恩。
禦史中丞張文琮出班:“臣張文琮啟奏,禦史台三院禦史,品秩尚低,然卻須上殿或庭殿供奉、肅整朝儀。”
“禦史台一無備運車,二無馬匹,隨行翠微宮卻難。”
叫你們歧視禦史台!
張文琮的態度,亦是禦史台多年的怨氣。
憑什麽諸司都有備運車,禦史台就沒有?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罷了,就令左天苑閑按人頭供應禦史良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