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李密東奔
楊堅也沒指望真的能通過強召的方式,能讓崔澈自覺放下在燕地的權力,逼迫他回朝。
此舉不過是想陷他於不義,畢竟從詔令中來看,楊堅並不是要將崔澈閑置,而是要為其拜相。
若崔澈拒絕入朝,其反叛之心,也能為世人所共知。
楊堅派遣刑部尚書、萬安郡公李圓通接任幽州總管,又派遣蒲城郡公郭榮前往營州,接任營州總管。
李圓通與郭榮都是楊堅的潛邸之臣,尤其是李圓通,本就是楊氏奴仆出生,此前擔任並州總管府長史期間,由於未能規勸秦王楊俊,受到牽連,而被免職。
但他早年數次拚死護衛楊堅,憑著這份情誼,在不久後,又重新受到了啟用。
在強行征召崔澈入朝的同時,楊堅也沒忘了剪除崔澈在地方的羽翼。
定州總管劉方改授廣州總管,其余刺史,如秦瓊、裴秀、黃百吉等人,也紛紛被調離河北、山東等地。
其中,又以工部尚書楊達為定州總管。
這些詔令一經發出,關中有識之士無不嘩然。
隱居在華山讀書的李密聽聞消息,當即收拾行囊,打算帶著家人前往幽州,投奔崔澈。
李密之父李寬已故,他承襲父親爵位,為蒲山郡公。
但政治上的失意,卻讓李密對朝廷,尤其是楊廣心懷不滿。
與其他勳貴子弟一般,早些年李密離開渭水書院,就去了禁軍任職。
他起家左親衛府大都督,又遷東宮千牛備身。
作為東宮衛戍部隊的將領,李密本應該前途無量,且與楊廣關系親密,畢竟李密少年時,就曾在崔澈的燕國府與楊廣有過一面之緣。
但不曾想,楊廣卻覺得成年後的李密,顧盼之際,神色異於常人,不能將他留在身邊宿衛,於是派遣親信宇文述,將李密婉言勸走。
‘賢弟的資質這麽好,應該以才學取官,何必留在東宮,東宮事務繁瑣,也不是培養賢才的地方。’
宇文述的說辭看上去有道理,但哪怕是蠢漢,也都知道留在東宮,便是儲君的潛邸之臣。
當初崔澈為了潛邸之臣這個名頭,不惜冒險往尉遲迥的身邊作為內應。
但李密還是欣然離職,他清楚,不是宇文述讓自己走,而是太子楊廣。
李密無疑是有大志向的,如今隱居在山林,不代表他就甘於庸碌一世。
雖說是關隴勳貴出身,可被太子楊廣忌憚,將來這新朝,只怕自己難有作為。
如今朝堂中央,與崔澈為首的河北地方勢力,矛盾幾乎被擺在了明面上。李密認定自己師兄的勢力與能力,定有大作為,便也想著跟他乾一番事業。
他相信,崔澈早已暗中謀劃許久。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點,從兩年前,在裴樂去往河北任職後,楊麗華又為李敏向楊堅求得外放就能夠看出。
只是當時楊堅因為崔澈主動入朝,而放松了警惕,沒有察覺。
就在李密一家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名來客登門,正是與他有同門之誼的楊玄感。
楊玄感看著被收拾好的大包小包,問道:
“賢弟這是要去往何處?”
李密解釋道:
“正打算出門遊歷,寄情山水。”
楊玄感臉上露出一絲怪異的笑容,說道:
“賢弟只怕是要去燕地,看一看邊塞風光?”
李密並不隱瞞,他笑道:
“正有此意,想來,前往燕地遊覽山川,總不能算是罪過吧。”
楊玄感頷首道:
“這當然不是罪過。”
說著,卻話鋒一轉,楊玄感壓低了嗓音,沉聲道:
“但從逆之舉,可是滅門的罪責。”
楊玄感將事情挑破,但李密並不慌張,二人本就是至交好友,李密深知對方性情,他笑道:
“如今四海升平,哪有叛亂,玄感,話可不能亂說。”
楊玄感聞言,一陣哈哈大笑,便將此事揭了過去。
在與李密小酌幾杯後,楊玄感向他告辭。
二人行至門外,楊玄感突然感慨道:
“今日一別,將來再見之時,你我各為其主,定然是刀兵相見的場面。
“你去了薊縣,記得轉告子澄,到時候兩軍對壘,楊某可不會顧念舊誼。”
李密被楊廣厭惡,鬱鬱不得志,只能去投師兄。
可楊玄感不同,其父楊素,位極人臣,都是給人當臣子,楊玄感又怎麽可能冒著滅族的風險,參與這場即將發生的叛亂。
就楊玄感而言,站在朝廷一方,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就算崔澈殺入關中,憑著少年時的情誼,也能在新朝混得風生水起。
若是跟了崔澈,一旦隋軍打進薊縣,則必死無疑。
也正是清楚這一點,在二人對飲的時候,李密並沒有勸說楊玄感與自己同行。
只是聽楊玄感說自己不會再戰場上留情,還是把李密逗笑了,李密笑道:
“聖人本就多疑,太子更勝其父,以玄感與子澄的交情,又哪有領兵的機會。”
楊玄感無奈歎息,他也知道李密所言不假。
送走心事重重的楊玄感後,李密來不及收拾家中剩余浮財,慌慌忙忙帶著妻兒啟程。
他信任楊玄感不假,但李密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
與此同時,等不及留在大興度過新年,新任幽州總管李圓通、營州總管郭榮、定州總管楊達等人便在楊堅的催促下,匆匆上路。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二月初三,眾人抵達河北,卻不敢冒然前往屬地。
猶記得,當年楊堅上位,計劃將尉遲迥征召入朝,派遣韋孝寬前往接任相州總管一職。
若不是有人通風報信,韋孝寬早就被尉遲迥伏殺。
前車之鑒,不得不防。
劉方等人陸續收到了朝廷的調令,應下之余,卻沒有急著啟程,而是紛紛遣使去往燕州,向崔澈稟報此事。
而此時,崔澈正以平定奚族叛亂為名,在燕州聚集將士。
燕地八萬騎卒,三萬契丹步騎,盡數雲集。
更有五千遼東騎兵也由崔興武統領,來到了燕州聽命。
這也是李圓通、郭榮、楊達等人不敢妄動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