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重回書院
有楊麗華這位賢內助幫襯,崔澈向來對家事都不怎麽上心。
在古代,夫妻相處便是男主外,女主內。
欲有大作為,又怎能成天掛念著妻兒。
人家同福客棧李秀蓮也說了,項羽為啥兵敗如山倒,還不是疼媳婦疼的,打起仗來,光顧疼媳婦了,不管手底下的人,誰還給他賣命啊。
菩薩奴長到了四歲,要不是楊麗華提醒,崔澈還真沒想著要給兒子正兒八經取個名字。
這時候想起要取個名字了,也隨意的很,一來棄疾二字也符合孩子健健康康的期盼,其次稼軒公也是崔澈敬慕的人物,以棄疾為名,只希望菩薩奴不要辱沒了這個名字。
眼見兒子拍手叫好,妻子也泛起笑容,一家三口便這般定下了菩薩奴的大名,崔棄疾。
黃昏時,崔澈帶了菩薩奴往蘇威府上拜會,卻不料蘇威的小孫子見著菩薩奴,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嚇得落荒而逃。
蘇威但笑不語,崔澈也不好當面詢問原由。
與蘇威喝了幾杯,敘過舊情後,崔澈回到家中,這才向楊麗華說起心中疑惑,楊麗華也不瞞他,便將菩薩奴乾的那些好事一五一十全給抖了出來。
別看菩薩奴年紀小,但也靠著一雙鐵拳在五歲以下的王公子弟間闖下好大的名頭。
今兒把蘇尚書的孫子打出了鼻血,明兒就讓牛尚書的兒子頂了烏眼青。
倒不是菩薩奴有多能打,關鍵這小子機靈,專挑與他年紀相仿的小孩子下手。
他打小就跟著崔澈養成了喝牛奶、吃牛肉的習慣,身子骨壯實得很,自出生以來,就沒怎麽生過病,那些同齡人又哪是菩薩奴的對手。
就連深受楊堅夫婦喜愛的嫡孫楊昭被他打了,也沒能討回公道,更是助長了他的凶名。
崔澈哭笑不得,自己一慣與人為善,怎麽就生出這麽一個好勇鬥狠的小崽子。
燕榮:啊對對對。
不過崔澈也警覺,不能再放任菩薩奴野蠻生長了,得找個人管管他。
自己肯定是沒時間的,作為妻子,楊麗華自然是賢良淑德,持家有方,但她太溺愛這個兒子,也是管不住他的。
‘這要是竇家女,那該有多好。’
崔澈心道。
看著親密無間的兩母子,崔澈提議道:
“菩薩奴也到了進學的年紀了,不如將他送往渭水書院。”
菩薩奴當即就不樂意了,他對讀書沒一點興趣,嚷嚷著不去書院,要學騎馬打仗。
名字可以隨便取,但是這等大事,崔澈夫婦可不會由著他胡來。
有一個丈夫常年領軍作戰,已經讓楊麗華擔驚受怕,她又怎麽舍得讓兒子將來從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自己是大隋長公主,莫不成還要兒子拿命去博取前程、富貴不成。
崔澈倒與楊麗華不同,他覺得菩薩奴自小活潑好動,真要想將來馳騁疆場,也不是件壞事。
至少在創業階段,兒子都是父親最能信任的幫手。
四歲習武,還是操之過急,正好這段時間讓他讀些書,積累點文化知識總不會錯。
只是夫妻倆為了菩薩奴拜在誰的門下,產生了分歧,楊麗華希望菩薩奴回薊縣,師從大儒劉焯。
崔澈卻打算將他送去自己少年時就讀的渭水書院。
打發走了兒子,楊麗華掩涕道:
“菩薩奴若是留在關中求學,夫君又要回去幽州,這讓妾身何去何從。”
崔澈握緊了妻子的手,他長歎道:
“當年武陽公(李充)白道大捷,卻落得憂憤而亡,此番出塞,功勞更盛白道,下官常懷憂鬱,唯恐朝中有小人進讒言,離間君臣。
“今日下官推辭名位,正是擔心風頭太盛,遭庸人嫉恨。
“況且我與晉王自小友善,為東宮所不容,正需要太后為我在聖人面前斡旋。”
楊麗華抽出了手,埋怨道:
“都說了不讓你再稱呼太后,非不聽。”
“麗華,只有你能免除我的後顧之憂。”
崔澈又牽起了楊麗華的手,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
成親數年,也算得上是老夫老妻了,但楊麗華還是紅透了臉頰,她柔聲道:
“太子並非心胸狹隘之人,但既然夫君為此憂心,妾身願意留在關中為夫君出力。”
崔澈聞言,笑道:
“今夜便也要勞煩太后出力了。”
說罷便走到榻上躺了下來,楊麗華臉色更紅,但她還是回身將房門關上,款款走向床榻。
翌日,清晨,崔澈起了個大早,洗漱過後,就帶著一臉不願的菩薩奴出城。
菩薩奴領著兩塊臘肉,聳拉著臉。
直到崔澈答應他,再過幾年,等他身子骨健壯了,便親自教他騎射,菩薩奴這才露出笑顏。
渭水書院還是原來的校址,一別八年,崔澈指著門外的空地,說道:
“起初為父求學時,冒著大雪立於門下,終於以赤誠之心打動了恩師,這便是徐門立雪的由來,你當效仿為父,要牢記尊師重教。”
菩薩奴抬起了小腦袋:
“可是,阿爺,表叔說伱是故意趁著雪天出門,事後還抱怨,說那徐文遠迂腐。”
崔澈當場就黑了臉,心中怒道:這裴秀怎麽什麽話都跟孩子說!
“你怎能直呼師公名諱!”
崔澈橫眉怒目,菩薩奴趕緊閉上了嘴。
叩響院門,不久就有門子前來開門,還是當年的門子,他也一眼認出了崔澈,趕緊向這位勳貴見禮,正要去稟報徐文遠。
卻崔澈拉住,聽著堂內的讀書聲,崔澈笑道:
“怎能打擾了恩師授課,崔某就在門外等候。”
門子連聲感慨:
“一別多年,武城公名位雖顯,卻不改初心。”
就連菩薩奴也詫異不已,心道莫非表叔當真是在騙我?
等了許久,終於放了課,徐文遠走出學堂,一眼望見了等候在外的崔澈父子。
“子澄怎麽來了!”
徐文遠大笑道。
崔澈可是他的得意門生,如今北擊突厥,立下赫赫功勳,他這位做老師的也跟著沾光。
“家中兒郎年歲漸長,特地攜子前來拜會恩師。”
崔澈躬身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