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回鄉省親
崔澈急著往幽州赴任,並未在關中久留,帶了妻兒向楊堅夫婦辭行後,與楊廣、韋藝、裴秀、黃百吉等人乘船經廣通渠往潼關,再沿黃河順流而下。
抵達青州州境的時候,眾人相互道別,裴秀、黃百吉往黃河南岸,去青州任職,楊廣也一同南下。
河北道行台已經被撤銷,楊堅新增淮南道大行台、山南道行台,由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出任行台尚書令,分別坐鎮壽春與襄陽,為接下來的伐陳大戰做準備。
崔澈將他們送下船,自己卻不上岸,在渡口接了由東陽城趕來的一眾幕僚與三名美妾,船隻緩緩離岸,北渡黃河。
由於裴秀任職青州總管府司馬,考慮到祖母又老了幾歲,更經不起旅途勞累。
況且有姑母崔昭容照顧,崔澈也放心將她留在東陽,隻讓人送來尉遲熾繁、穆邪利、妙容三女。
而崔澈帶去幽州的幕僚合計有總管府長史李綱、司馬劉方、由錄事參軍升任司錄的房彥謙、記事參軍董敬、田曹參軍趙元淑以及以賓客身份化名跟隨的趙穆、王當萬。
時年九歲的房玄齡隨父上任,這少年郎很早就展現了智慧,善詩能文,通涉五經,被崔澈讚為神童。
當初房彥謙目睹崔澈行跡,冒死向崔澈舉薦董敬、趙穆、王當萬三人。
尤其是趙穆、王當萬,他二人曾助高紹義佔據280余城叛亂,是朝廷通緝的重犯,一旦崔澈翻臉,房彥謙又怎能逃脫得了乾系。
不過當日崔澈被他們冒死來投所感動,與他們開誠布公,以誠相待,終於使得四人認主。
房道謙既然決心輔佐崔澈,房玄齡又怎麽飛得出澈哥兒的掌心。
甲板上,崔澈正向房彥謙詢問青州等地如今的情況。
房彥謙笑道:
“新任總管履職,軍民皆怨。”
老話說得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鹽兵、鹽工們如今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自從崔總管離去,我等生活每況愈下!過去一日三餐,晌飯天天有肉,如今新總管到任,便只剩了兩膳,還都是些陳米爛菜!”
“你以為人人都像崔總管,不惜掏空家底,也要讓我們填飽肚子!”
“依我看,那新總管肯定克扣了我等夥食。”
“這還用你說!”
“早知道是這樣,當初還不如在家種田。”
“別說了,秦校尉來了。”
見巡視灘田的秦瓊遠遠走來,聚在一起發牢騷的鹽工們趕緊散開。
秦瓊暗自搖頭,自從新總管到任,全盤接手了鹽務,鹽工們的積極性便眼瞅著跌落到了谷地。
有對比,才能體現差距。
當初崔澈勒緊了褲腰帶,也要為鹽兵、鹽工們加一頓晌飯。
如今新任總管不僅一毛不拔,改為一日兩餐,更削減了餐食的投入,省下來的錢糧,全進了自己的腰包。
別說是鹽工們了,就連秦瓊麾下的鹽兵也都是滿腹怨言。
雖然不至於鬧出什麽兵變,但對善待他們的崔澈,思念卻是與日俱增。
崔澈對此也無能為力。
且不說鹽務如今不歸他管,如今斷了私鹽生意,他也養不起這麽多人。
崔澈與韋藝抵達河北後,便暫時分別,韋藝徑直往營州上任,崔澈命長史李綱、司馬劉方隨行,先去薊縣主持工作,自己則要繞道安平縣。
常言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開皇七年(587年)二月二十六日,崔澈攜妻妾、幕僚們剛剛抵達安平縣境,一隻鷹隼便從頭頂掠過。
頃刻間,馬蹄轟鳴,地動山搖,遠方出現一道黑線,是張武領了三千騎卒疾馳而來,浩浩蕩蕩,揚起漫天塵土。
宇文娥英被這駭人陣勢給嚇到了,她躲在崔澈身後,惶恐不安地抓著繼父的衣襟。
菩薩奴卻在母親懷中好奇地睜著雙眼,全然沒有一絲恐懼。
距離崔澈一行人尚有百余步,張武放緩了速度,在與崔澈只剩數十步的距離時,隨著張武一聲令下,全軍勒住韁繩,停馬止步。
這般整齊劃一的嫻熟動作,讓崔澈雙目一亮。
三千騎卒盡數隨張武翻下馬背,高喊道:
“安平鄉團,恭迎家主!”
崔澈故作不悅,訓斥張武道:
“我只是回鄉省親,何以鬧出這般陣仗!”
自從幽州總管,當朝駙馬,武城縣公崔澈遣人知會宗族,自己將回鄉祭祖,崔氏第三房便在為迎接崔澈而忙碌。
由於第三房另一位重要人物崔暹之子崔達拏才智平庸,難堪重任。
作為崔季舒之孫,十一年前,年僅七歲的崔澈賦詩詠鵝展露智慧,因此被宗族寄予厚望。
他入關求學時,第三房的族老們紛紛送行,勉勵他刻苦讀書,將來身居廟堂高位。
不曾想,這一天居然來得如此之快。
早在七年前,崔澈拜入楊堅幕府任職記室參軍,為崔達拏求得免死,便已經確立起了第三房內部的領袖地位。
如今更是位高權重,又娶北周太后,大隋公主,再無人能動搖他對第三房的掌控。
此前提過,崔氏第三房在東魏、北齊時得志,博陵三崔,第三房獨佔其二。
他們深耕河北,實力雄厚,所欠缺的僅僅只是朝中無人。
由於崔澈的崛起,在博陵崔氏內部,第三房得以與第二房並駕齊驅,超然於其余五房。
只不過二者一個在朝堂權貴更多,擁有崔仲方、崔弘度等人,一個卻在河北實力更盛。
如今崔澈富貴歸鄉,第三房又怎會怠慢了家族領袖。
安平縣城。
酒肆中,三名文士圍坐在一起吃酒,其中一人面色黝黑,他疑惑道:
“這幾日,城中著實熱鬧,也不知發生了什麽大事。”
同座的中年文士為其解惑:
“你還不知道?據說是崔澈回鄉祭祖,今日就將入城。”
面黑之人恍然大悟:
“難怪今日這麽多崔姓之人出城。”
說著,他又看向同桌的另外一人,問道:
“崔兄,伱也是崔氏子弟,怎地沒去迎接?”
那姓崔之人灌了一口酒,冷哼道:
“我才不屑去湊他們第三房的熱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