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仁壽元年
正月初一,楊堅下詔,改元仁壽,大赦天下,拜納言蘇威為右仆射,與楊素共同執掌尚書省。
十三日,該封河南王楊昭為晉王,不久又授晉王楊昭為內史令。
要是落在以前,博陵崔氏第二房會為此歡欣鼓舞,畢竟楊堅此舉,無疑是在宣告楊昭將會是帝國未來第三代繼承人。
只不過如今楊昭休妻,也與第二房沒了關聯,反倒讓人覺得心裡憋得慌。
既怕兄弟苦,又怕兄弟開路虎,更何況是離異關系。
房玄齡回到幽州的時候,已經是二月初六,他終究是一個人回來的,並沒有帶上杜如晦。
別說是古代,就算到了後世,現代人也有很深的地域觀念,否則哪來那麽多的地域黑。
來不及回家探望妻子盧氏,房玄齡先往總管府去尋崔澈,二人閑聊時,房玄齡略帶遺憾道:
“下官在大興遇到一人,名喚杜如晦,與他言談時事,頗為契合。”
房謀杜斷嘛,崔澈可是如雷貫耳,他又怎麽會對杜如晦一無所知,崔澈追問道:
“此人如今官拜何職?”
房玄齡正色道:
“為滏陽(今河北邯鄲市磁縣)縣尉,燕公不可小覷他官職卑微,此人有王佐之才,若非生在關西,下官就算是綁,也得將他綁來薊縣,謁見燕公。”
崔澈哪需要房玄齡來強調杜如晦的才能,他不以為意道:
“我有玄齡,就是文王遇薑尚,桓公得管仲,縱使與杜如晦無緣,又有何憾。”
但心裡卻是在盤算,只要杜如晦留在河北為官,難不成還能飛出自己的掌心。
房玄齡哪怕聽多了崔澈的溢美之詞,可今日被比作薑子牙、管仲,也不自覺挺起了胸膛,他又提醒道:
“下官此次入京,在元會之宴上,親眼見到宮中二聖臉色不佳,似是抱病在身,尤其是天子,終日沉湎於與二陳嬉戲,龍體欠安,明公還得早做打算。”
崔澈聞言,不由地老臉一紅,楊堅是與二陳嬉戲,自己則是與二楊尋歡作樂,也好不到哪去。
不過是仗著年輕,身子骨比楊堅硬朗而已。
要不是楊麗華、楊阿五都去了大興,只怕今天這氣色,也好不到哪去。
看來真的是要戒酒了,崔澈暗下決定。
對於房玄齡的提醒,崔澈自然得放在心上,畢竟皇位上坐的是楊堅,還是楊廣,其中區別很大。
楊堅雖然生性薄涼,但依靠著楊麗華、楊阿五、獨孤伽羅這三駕馬車的扶持,崔澈也不擔心自己遭受猜疑。
哪怕是他在契丹部落的種種行為,例如贖買契丹婦孺,也能解釋成為了征伐高句麗,而拉攏契丹人。
之所以動用自己的私產,則是因為沒有聖人的詔書,不敢挪用府庫。
就這套說辭,在楊家姐妹與嶽母的幫助下,居然也能過關。
但要是換了楊廣,這家夥心裡除了自己就裝不下別人,原時空中,楊阿五拒絕改嫁,臨死之際,苦苦哀求二哥,希望能讓她與亡夫合葬。
貴為網廟十哲之一的楊廣,連親妹妹這點遺願都不肯滿足,非得將她獨葬。
指望楊麗華、楊阿五能在楊廣面前替自己斡旋,多少也跟離譜沾點邊。
畢竟就連楊麗華的臨終遺言,都沒有保住宇文娥英的性命。
“玄齡盡管放心,崔某自有計較。”
崔澈頷首道。
他就沒想過要給楊廣當臣子,誰知道哪天不會冒出一句崔氏當興,然後讓楊廣滅了自己滿門。
什麽五年平遼,不過就是為了能夠留在幽州,經營自己的勢力。
有高熲三十萬大軍強攻遼東的先例,楊堅也知道東征高句麗的困難,因此哪怕去年崔澈休養生息了一整年,楊堅也沒有催促他出兵。
更是在營州總管劉方的三年任期滿了以後,升任其為定州總管,管轄定、冀、瀛三州諸軍事,在崔澈將來出兵高句麗後,負責統禦三州之兵,駐防北疆。
此前盡出幽州之兵,征討契丹,幽、易、平、玄、燕、恆六州空虛,只有老弱看守,著實讓楊堅驚出一身冷汗,若是前線有所閃失,在漠南草原各族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後果不堪設想。
當然了,崔澈的說法是他在野外決戰,有十足的把握,能夠降服契丹。
但高句麗不同於契丹,楊堅可不敢讓他冒險,於是才有了調任劉方為定州總管一事。
而營州總管一職,則由崔澈兼任。
在崔澈當初豪言五年平遼的時候,楊堅本就許諾,命他統領幽營之兵,再驅使奚人、契丹作戰。
如今兼領營州總管,也在情理之中。
劉方任職營州總管期間,在遼澤地以西的山地之中,大肆興建防禦工事,看上去並不是要積極進取,而是打算防禦高句麗人侵襲。
崔澈兼領營州以後,繼續修築防禦工事,對楊堅的說法,自然是他將來要從契丹出兵,自然得加強遼西的防禦,不使高句麗能突入遼西,行圍魏救趙之策。
楊堅對此深信不疑,甚至為崔澈在河北各地征召了不少民夫,往營州服徭役。
然而隨著白晝變長,民夫們每天要勞作的時間也跟著變長,各地民夫苦不堪言,唯有幽、營二弟,崔澈堅持每天隻讓丁壯工作四個時辰,而並非日出而作,日落才息。
這一舉措,也再度贏得被征去營州的河北百姓們的感激。
六月,楊堅在收繳天下兵器之後,又幹了一件引起眾怒的事情,他竟然認為天下的讀書人太多,下詔停辦各州縣的官學,隻留下國子學生七十人,改國子學為太學。
自古以來,明君聖主,無不以廣興文教為功績。
但楊堅也屬實是沒有辦法,雖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天下承平近二十年,培養的讀書人多了,但能提供的官職卻是有限的。
俗話說,士農工商,不是所有苦讀聖賢書的人,都願意脫下長衫,去給地位低賤的商人當帳房。
他們學有所成,卻報國無門,難免會有怨言。
也正是這個原因,楊堅隻得冒天下之大不韙,停辦官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