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昭烈之事
楊諒狼狽的逃回了晉陽,一場大敗,讓他驚魂未定,無論看誰,都覺得對方想要拿自己的腦袋去大興向二哥領賞。
跟隨楊諒一起逃回來的房彥藻還在忠實履行自己的使命,他勸說道:
“漢王殿下,如今前線兵敗,河東人心惶惶,正應該行非常之事,以提振士氣。
“下官應燕公差遣,請漢王順應天命人心,即日登基!”
房彥藻是房彥謙之弟,房玄齡的叔父。
他素來恃才傲物,卻又深感自己懷才不遇,對朝廷多有怨言。
當崔澈與朝廷交惡之後,房彥謙僅憑一封書信,就將房彥藻喚去了燕地,跟隨他一起為崔澈效力。
楊諒聞言,狀若癡狂:
“天命人心?!天命若是在我,我又怎會落得如此地步!”
然而,兵敗之前,堅定地站在房彥藻對立面,屢次勸諫楊諒暫緩稱帝的王頍,卻突然轉變了態度,他進言道:
“殿下,欲成大事,豈能因一時挫折,而自暴自棄!
“相較於漢高祖丟棄妻子,殿下所受屈辱,又算得了什麽!
“如今使者已向鄴城求援,唇亡齒寒,燕公必然出兵相助!
“正如房先生所言,為今之計,最要緊的便是激勵人心,還請殿下即日登基,以號令大隋忠貞之臣,共討關中偽帝!”
楊諒猶豫不決,另一位親信裴文安激動道:
“殿下!事已至此,何故瞻前顧後!
“我等公然聲討楊廣弑父,若是敗亡,殿下以為楊廣還能顧念兄弟情誼,留下您的性命嗎!
“殿下莫非忘記了廢太子楊勇的下場!”
楊諒被裴文安一語驚醒,這一次舉兵,他與崔澈謀劃後,打出了楊廣弑父的旗號,楊廣對自己必然是恨入骨髓。
真要是被楊廣生擒,無論是否稱帝,他也不可能放過自己,既然都是一死,何不當幾天皇帝過過癮。
況且幕僚們所言確有道理,登基稱帝,亦能提振人心,如果真的堅持到崔澈來援,打退楊素,說不定自己這皇位,還能坐得長久。
“好!勞煩諸位先生為孤準備典禮!”
仁壽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從關中敗退的楊諒在晉陽即皇帝位,為燕國公崔澈晉爵燕王,封河北大都督。
房彥藻受命出使,本來只是要為崔澈求一個河北大都督,只不過沒想到楊諒遭逢大敗,為了向崔澈求援,居然還送上了一個王爵。
全程參與楊諒的登基大典後,房彥藻請辭,隨即離開了晉陽,回河北複命去了。
相州,鄴城。
崔澈已經獲知了楊諒在關中大敗於楊素之手,不過此事倒也沒有出乎他的預料。
真要是讓楊諒將關中給打了下來,才會驚掉崔澈的下巴。
但無論如何,對於崔澈來說,楊諒的作用已經得到體現,便是牽製朝廷大軍,使他們不能阻礙自己奪取河北與青、齊等地。
楊諒稱帝的消息也傳到了鄴城,崔澈如願獲得河北大都督一職,而燕王的封號,更是意外之喜。
在一片慶賀聲中,長史房玄齡越眾而出,進言道:
“燕王!河東形勝之地,而主不能守,如今楊諒兵敗,特向大王求援,這是上天將河東賜予大王!
“大王若能兼得河東之險、河北之富,此王霸之基也!
“還請燕公效仿季漢昭烈帝入川,速速發兵救援河東!”
房玄齡讓崔澈效仿劉備,重點自然不在於救河東,而是趁機控制楊諒,佔據河東。
眾人也不再慶賀,紛紛請求崔澈發兵。
實際上,房玄齡所言,也正合崔澈的心意。
就算楊諒不給他這個燕王頭銜,崔澈還是會出兵救援,畢竟楊諒這面旗暫時還不能倒。
楊諒若是還在,這場叛亂的性質,就相當於是他們楊家兄弟在爭奪家產,他崔澈只不過是選擇了支持楊諒,一同討伐有弑父嫌疑的楊廣。
這樣的行為,並沒有辜負楊堅過去對他的恩情,世人也難以指責他。
如今河北與青州等地只是初步納入統治,但崔澈已經沒有時間再去慢慢消化。
仁壽四年,十二月初三,崔澈以次子崔彥宗守相州,由燕王府長史房玄齡、司馬劉方分領相州軍政,由主薄魏徵隨軍,管理軍中後勤。
征召帳前效節軍一萬、銀鞍契丹直一萬、秦瓊部、程咬金部、劉黑闥部、竇建德部共計騎兵四萬,以及包括兩萬名皮室軍在內的六萬步卒,合計十萬步騎。
並且將相州周邊剩余十萬戰兵,盡數分往周邊各地。
其中,相州隻留下了兩萬精兵,既是防止自己馳援河東期間,楊廣從中原、荊州等地抽調兵馬,襲擊河北,也是避免軍權盡數落在劉方的手中。
常言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崔澈救援河東的十萬步騎還未出發,從黎陽倉轉運來的糧食,就從相州城外新建的大倉之中,源源不斷運往井州州治井陘縣。
井陘縣控扼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最終並沒有選擇就在相州的滏口陘,而是舍近求遠,揮師北上,準備經由井陘穿越太行山。
其中的區別自然在於,走滏口陘,只能抵達長治盆地,但是走井陘卻能直達太原盆地。
大敵當前,崔澈自然不會急著要控制楊諒,但從太原盆地南下抵禦楊素,也能趁機摸清沿途布防,對於計劃效仿季漢昭烈帝的崔澈來說,經由井陘往河東,無疑是更適合的路線。
燕軍將士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的休整,以及與家人的短暫團聚,完全可供驅使。
繼麥鐵杖長子麥孟才娶崔澈長女崔文惠為妻,劉方之子劉通仁娶崔澈之女崔文嫣後。
崔澈又在臨行前,為鎮守遼東的第三子崔彥卿做主,娶劉方之女為妻。
為留守相州的庶子崔彥宗,聘房玄齡之女為妻。
起初崔澈本要將房玄齡之女許配給嫡子崔彥卿,但房玄齡卻選擇了崔澈的庶子,顯然是瞅準了庶子沒有繼承權,未來不必摻和到可能發生的奪嫡之中。
畢竟隋朝儲位之中的殘酷程度,眾人也是有目共睹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