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王府相婿
宮門落下之前,崔澈與楊家姐妹一同走出晉陽宮,楊麗華提醒道:
“獾兒還在姑母府上,夫君莫要忘了將他接回來。”
崔澈頷首道:
“我正要再去探望姑母。”
他在晉陽宮外與楊家姐妹分別,來到裴秀府上,先行拜謁崔昭容。
見崔昭容比先前自己探望時氣色要好了許多,精神頭也不錯,崔澈由衷歡喜,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
陪伴崔昭容用過晚膳,崔澈惦記著楊麗華還在家中等候,於是在抱過了崔獾兒後,匆匆告辭。
而楊麗華掛念孫兒,也確實是在王府外望眼欲穿。
回到燕王府,楊麗華迫不及待的從崔澈懷中接過繈褓,才逗弄了一小會,就聽崔澈說道:
“明日除夕,我要在王府大宴賓客,到時讓繡兒瞧一瞧沈光。”
當日在汜水城下,崔澈曾許諾要招沈光為婿,這件事自然不能食言,明天夜裡,既是要宴賓客,也是讓女兒相婿。
第三女崔文繡與第四女崔文娟如今都已經到了婚嫁的年紀。
崔澈打算先讓崔文繡看一看,若是不入眼,再讓第四女崔文娟瞧一瞧,假若崔文娟也不願嫁,就只能在宗族中收個義女嫁去沈家。
楊麗華答應一聲,隨即抱了孫兒去尋崔文繡的生母尉遲熾繁。
永昌元年,臘月除夕。
黃昏時分,燕王府就已經點亮了燈火,晉陽權貴們陸續登門。
崔相國能讓小皇帝與文武百官在朝會之時等待自己,但賓客們可不敢延誤了開宴的時間。
沈光與其父沈君道帶著請帖來到燕王府,沈君道由奴仆引路,去往正廳入座。
而沈光卻被帶到了一間廂房。
也許是武將的本能,沈光敏銳的感覺到漆黑的屏風後面,有人在暗暗打量他。
聯想到此前燕王要招自己為婿,沈光也清楚如今在屏風後面觀察自己的,要不就是燕王的妻妾,要不就是燕王之女。
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視,直到有奴仆推開門,引他去往正廳。
沈光走出屋門,不自覺地長舒一口氣。
方才在廂房時,他極力維持表面的平靜,但內心卻緊張不已。
沈光前腳剛走,後腳,崔澈就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他步入廂房,此時尉遲熾繁與崔文繡母女二人已經走出了屏風。
一進門,崔澈就看見崔文繡紅著臉,略顯羞澀地低下頭。
瞧她這模樣,崔澈心底已經有了數。
無需再去追問,崔澈讓崔文繡先去後廳,等女兒離開了,他將尉遲熾繁擁入懷中,問道:
“如何,那沈光可還入眼?”
尉遲熾繁笑道:
“那少年儀表堂堂,繡兒倒是滿意得很,但在妾身看來,哪能比得上大王少年時的模樣。”
聽她這般說,崔澈又回憶起當初自己韋孝寬被押往長安,孤身一人,幸虧有楊堅將尉遲熾繁送來,二人相依為命的時光。
那時尉遲熾繁剛出尼寺,還是個光頭的模樣。
崔澈來了興致,與尉遲熾繁附耳道:
“你那身尼衣,我還一直留著,酒宴後我再讓人給你送去,今夜你就穿回那身尼衣。”
尉遲熾繁嘴上嘟囔著:
“女兒都要嫁人了,夫君還這般不正經。”
但看臉上的笑容,顯然是為崔澈今夜要在她的屋裡留宿而喜悅。
二人走出廂房,尉遲熾繁去了王府女眷們聚集的後廳,而崔澈則趕往正廳,宴飲賓客。
悅耳的管弦之音奏響,舞女們在殿內翩翩起舞,婀娜的軀體扭動,盡顯曼妙舞姿。
崔澈看著坐立不安的沈光,也知道他滿懷心事,沒有興致欣賞歌舞。
啪啪兩聲,眾人見是崔澈拍手,賓客停杯,歌舞暫歇。
全場安靜下來,只見崔澈朗聲道:
“今日除夕佳節,本王要與諸位分享一件喜事。”
隨即,崔澈便當眾宣布沈光與崔文繡的婚事。
沈光在眾人羨慕的眼神中起身,激動地來到場間,向崔澈叩首謝恩。
後廳之中,崔文繡架不住姐姐妹妹們的取笑,通紅著一張臉跑回了閨房。
而崔文娟之母張麗華,則在後廳偷偷打量著赴宴的年輕俊彥們,顯然也是為自己女兒的婚事著急。
酒過三巡,崔澈記著與尉遲熾繁的約定,自然不會貪杯,於是裝醉離席,留下眾人繼續歡飲。
崔澈在與尉遲熾繁的纏綿中,迎來了新年。
先前新君登基,小皇帝已經改了年號,故而這一年便是貞元元年(公元606年)。
新年伊始,隨著重立商稅與年前的一系列人事任命公之於眾,也引得晉陽士民議論紛紛。
普通百姓自然是關心商稅設立,畢竟朝堂上的人事變動距離他們太過遙遠,而商稅則關乎自己的切身利益。
由於崔澈言明不會重複收取過稅,同時對住稅,也就是交易稅有了明確規定,二者相交,百分之五的稅率還是能夠被民眾接受。
而滿朝文武則欣喜於崔澈將權力歸還朝廷,而不是繼續以相國府獨掌大權。
雖然隨著崔澈一系列人事調動,使得朝堂上的緊要職位,大部分都是崔澈的親信所把持。
但也有豆盧毓高居中書令,薛道衡官拜尚書右仆射。
對於楊諒舊臣與河東士族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
崔澈不再是專權的態度,轉而開始接納他們。
東隋朝堂喜迎新年,西隋君臣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自崔澈舉兵以來,楊廣接連受挫,眼睜睜看著崔澈佔據了關東。
這讓心高氣傲的楊廣如何咽得下這口氣。
楊廣召集大臣,包括班師回朝的楊素,以及逃回大興的宇文述,甚至在蘇威的建議下,就連賦閑在家的高熲也被請了過來。
高熲因為曾經支持楊勇,而與楊廣結有舊怨,但他無論如何也不願見到自己辛苦輔佐楊堅建立的大隋朝,卻被崔澈所篡奪。
更何況崔澈起兵之初,曾偽作一封書信。
聲稱朝廷要重新起用高熲,由他接替自己,率領燕地將士征討高句麗,從而激起將士們的不滿。
這件事也讓高熲耿耿於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