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新帝
若說此次臨安宮變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蒙古爭位便是“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廣袤疆土之上,數百萬鐵騎對壘廝殺。
當然,廝殺得壯闊未必就好。
大宋擁立弱主,為的是安穩農耕;蒙古決出雄主,為的是強盜掠奪。
南與北,似乎已快要被完全割裂開來。
當今天下間已少有人能同時體會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
也只有往返於兩國之間的歸人、細作,還有某些細作出身的閫帥。
因為趙氏已南渡一百三十余年,燕雲十六州已割讓了三百二十余年……
~~
燕京。
此地先秦時是燕都,漢唐時是幽州。
遼時為幽都府,改析津府;金國貞元元年,完顏亮正式建都於燕京,又稱中都……
大宋?
燕京人從來就沒見過趙宋,只知道是向大金國稱臣納貢的一個藩邦。
童貫曾贖買燕京;徽、欽二宗被俘虜而來——這便是此間百姓唯二所知的趙宋軼事。
當今之中原,士民仰望者,唯有忽必烈一人。
……
清晨,大典開始。
宣讀詔書的聲音響起。
“己未年十一月十一日,欽奉詔旨,朕惟祖宗肇造區宇,奄有四方……”
王鄂站在漢官前列。
他是忽必烈新任命的翰林學士承旨,這份詔書,正是出自他的手筆。
此時聽得一個“朕”字,他不由紅了眼眶。
這是恢復漢製之事邁出了最堅實的一步。
自金亡以來,多少漢人替大夫不忘濟世之心,苦心經營,不知付出了多大心血。
若非中原人,恐怕永遠不能體會這種心情。
二十五年亡國淪喪之痛,蹂躪於蠻族鐵蹄之下。
衣冠不存、禮儀喪盡。
終於有了一個皇帝。
不是大汗,是他們自己的皇帝!
此中區別極大。
“鹹謂國家之大統不可久曠,神人之重寄不可暫虛。今日太祖嫡孫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賢以長,止予一人。雖在征伐之間,每存仁愛之念。博施濟眾,實可為天下主……”
王鄂聽著聽著,老淚縱橫。
他稍仰了仰頭,但眼中淚水猶源源不斷流到下巴,浸濕了他花白的胡子。
……
王鄂時年已七十歲了,是金哀宗正大元年甲申科進士及第,狀元。
金亡時,他正任蔡州汝陽令,被蒙軍俘虜。
張柔久聞他的名氣,將他救出,一直安置在保州。
直到十五年前,忽必烈開始接觸漢人士大夫,邀王鄂到哈拉和林講讀《孝經》、《書》、《易》,以及講解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那年蒙古大汗還是窩闊台。
當時的忽必烈還不到三十歲,連封地也無,其父親拖雷死的不明不白,母親被迫改嫁,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蒙古宗室。
王鄂記得很清楚,每次講治國之道都會講到半夜,某夜,忽必烈說了一句話——
“先生所言,我今日雖不能施行,安知來日沒有機會?”
當通譯將這句話翻譯過來,王鄂便愣了。
他知道,成吉思汗讓子孫們發誓,汗位只能在窩闊台一系。
但他也從此決意追隨忽必烈,複興漢製。
後來,窩闊台汗死,正是忽必烈提出,蒙哥是窩闊台汗繼子,有資格登汗位。
之後忽必烈總領漠南,也真的行漢法,改革弊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堂……
十五年,一路走來,中原牧馬之地在今日重歸漢製王朝。
如何不教人唏噓?
……
“自惟寡味,屬時多艱,若涉淵水,罔知攸濟。愛當臨禦之始,宜新弘遠之規,祖述變通,正在今日……”
此時,“祖述變通”四字入耳,王鄂身子一顫。
“吾皇……吾皇……”
他沒忍住,高呼了一聲,哭倒在地。
劉秉忠、張文謙、姚樞等人連忙過來扶住他。
一雙雙手握在一起,眾人對視著,個個雙目通紅。
今日他們不想談這道登基詔書是為了應對怎樣的形勢、不想談阿裡不哥。
只有情懷、志向。
他們這些金蓮川幕府舊臣一直有同一個志向,才為此全心匡助同一個雄主。
經久淪喪之苦,才能扶手相持、齊心協力……
~~
與此同時,臨安,宮城。
趙禥已登基為帝,依例,每夜臨幸之妃子須到合門謝恩,由主管宦官記錄受幸日期。
這是先帝發喪的第四日,小宦官們正百無聊賴地坐在合門處閑聊。
“關大官叫咱們來做什麽?”
“不知啊,國喪未過,官家初立,還能有嬪妃來謝恩不成?官家都還未大婚……”
說話的宦官忽然停下話頭,愣愣看著前方。
只見一群嬪妾正向這邊走來,一眼望去,竟有三十余人之多。
“這都是……都是來謝恩的?”
“不會吧?”
“但,但好像真是的……”
很快,消息已傳到程元鳳耳中。
這位大宋宰執愣了一下,有些不可置信。
“胡鬧!國喪未過,誰允許官家如此?!”
“右相息怒,官家一定要這樣,賈相隻好安排……”
程元鳳二話不說,起身便要入宮。
“恩相不可!此必為賈似道之計……”
程元鳳豈不知賈似道便是故意將消息放給他的?
但他只能去勸諫。
賈似道背的是佞臣之名,可以肆無忌憚。
他程元鳳不同,他更多的權柄是來自於朝堂上的聲望,而非聖眷。
今日官家荒淫之舉,有違禮教至此地步,他若不加教導,朝臣只會當他怕了。
聲望一毀,往後這右相也不必當。
無非是,國勢一定,新一輪的黨爭再次拉開了帷幕。
爭便爭……
~~
十二月初七。
南與北的消息,幾乎是同一時間匯集到了張弘道的桌案上。
張弘道先見了從燕京來的使者,王鄂的一名學生,名叫應翰彥。
“真的?!”
“這是皇榜,請五郎過目。”
因張家對王鄂有救命之恩,應翰彥很客氣。
他眼中的笑意也是久久未散。
張弘道反反覆複看著這皇榜,漸漸的,手都顫抖起來。
“吾皇,吾皇……應兄可知?亡國那年我隻八歲,這輩子……世侯子弟,終究……終究……從今往後,我見蒙古人……可不因衣冠而覺受辱……有法制……有法制可護治下鄉民……”
話到最後,張弘道有些哽咽。
他長出一口氣,仰起頭,努力不讓淚水再流出來。
“列祖列宗,你們看看,父親不是數典忘宗,他沒有賣漢家江山給蠻夷,是改朝換代啊!當年……當年他保全保州鄉親……如今再複衣冠禮儀……”
應翰彥見此情景,不由再次落淚。
他們並非矯情之人,但二十五年亡國淪喪,苦苦經營至此,無數委屈終於一朝湧出。
“五郎放心了?陛下決心行漢製……”
“年號呢?”張弘道上前一步,“有年號嗎?”
“不急,下個月。下個月陛下便定年號。”
“好,好!起好了?”
“等陛下旨意可好?”
“先告訴我。”張弘道迫不及待。
“好吧,年號……中統。”
“中統?”
張弘道好不容易才收住眼淚再次決堤而出。
他知道這看起來很傻,以手掩面。
“取‘中華開統’之意。”
“中華開統……中華開統……陛下懂我等啊!陛下懂中原民心……”
“陛下決心順中原民心。”應翰彥道:“五郎,我本不想告訴你,想等你看到陛下的建元詔書,你會更激蕩,老師親筆擬的,你該看到詔書才看年號……”
“等太久了,太久了……”
之後,好不容易平複心情,兩人稍聊了一會蒙古局勢,應翰彥便起身告辭。
“我還要趕去京兆府一趟,見見仲舉。”
“留一夜吧?明日再啟程。”
“不了,迫不及待看仲舉的反應。”
張弘道大笑。
他都能想到,劉元振聽說此事會如何欣喜欲狂……
~~
送走了應翰彥,張弘道才招來錄書生相見,聽他說臨安之事。
“……”
末了,張弘道點點頭,淡淡道:“我信。”
“五郎信?”
“不錯,且我認為正是李瑕殺了趙昀,其人有此膽魄,確是世間少見之英傑。”
張弘道說這話時,神色頗為鄭重。
以往,他每提到李瑕都會情緒激動,但這次卻沒有,只是由衷地又感慨道:“他真厲害,敢殺皇帝、還能擺平,我還是小看他了。”
“他已在歸蜀路上,如何對付?”
“我會再寫封信給他送過去,若肯歸附,我願讓他當我妹夫。若不肯,那便罷了。”
“罷了?”錄書老一愣。
張弘道笑歎了一聲,看向堂外的天空,目光悠遠而平靜。
“我自知不如李瑕遠矣,但平心而論說一句,殺個懦弱宋主,無甚了不起的。”
“是。”錄書老深以為然,道:“我亦是這般對留夢炎說。”
“你與他說這些做甚?”
“五郎恕罪,小老兒聽他拍案擊節,實覺太過可笑。”錄書老道:“當年大金國可擄趙宋二國主戲耍,而蒙古之強可滅金,至於當今臨安風物……”
話到這裡,他搖了搖頭。
想到手足無力、七歲始能言的傻子也能當皇帝,想到那滿朝亂象,讓人一時也不知如何評述,只有眼中透出深深不屑。
“憐其不識天下英雄。”
張弘道這才想起來,他幼時聽的趙佶、趙恆在金國那些趣事,還是眼前的錄書老給他說的。
李瑕在趙宋那地界不管做了什麽,只怕在這位燕京老人眼裡都要抹上一層黯淡。
“罷了。”
張弘道擺了擺手,道:“為張家之所求、中原士民之所求,陛下寧與蒙古諸王拔刀相向,張家不可辜負陛下。李瑕生於懦宋,永遠不能體會我等中原人心境,他不願歸附,只能說,人各有志,不必強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