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朱棣入京
北平行省的官府,接下來全力以赴的開荒屯田。
此時,朝廷先是下旨,詔秦、晉、燕、周、齊五王來朝。不久下第二道旨意,招代、肅、遼、慶、寧五王來朝,加上之前的周王,十一個上至四十歲,下至十五歲的藩王們,全部抵達應天府。
還有潭王,趙王,魯王,湘王這四位,後者自焚而死,或者夭折,或者病故。
其余就是年歲更小的藩王,還未就藩,未來也沒有機會就藩了。
這是太子死後,天下藩王們第一次入京。
意義重大,關乎未來的政治形勢,天下無人不矚目。
朱棣即將動身應天府,臨行前招來長史府,以及各衛指揮使,當眾下王命。
左長史葛誠,右長史金忠,王府伴讀余逢辰、王府謀士姚廣孝,典薄,倉管大使……
燕山左衛指揮使張玉,中衛指揮使唐雲,右衛指揮使陳賢。
密雲衛指揮使郭英,密雲後衛指揮使鄭亨,通州衛指揮使,薊州衛僉事……
承運殿。
滿堂文武官員,穿著絲綢的朝服,一早就在承運門等候,由太監引入大殿之中。
是自洪武九年王府改製以來,聲勢最大的一次。
借助藍玉大案,朱元璋的放權,燕王成為了除晉王以外,權利最大的藩王,沒有之一。
晉王的威望不如燕王,因為燕王多次贏得戰功。
無論什麽原因導致晉王無功而返,結果就是戰功說話,北平諸衛也因為出征大勝,士氣高昂。
可以說當下的北平諸衛,精兵之廣乃天下第一,因為北平是出征的橋頭堡,雖然開始逐漸外移到大寧,但並不影響北平諸衛的底氣。
朱棣穿著王服,滿身的華貴,坐在高台之上,威嚴之勢令人無法直視。
在朱棣案幾的左前方,石階下面的三層,站著的是朱高熾,然後才是太監。
朱高熾站的地方,比臣工們高一頭。
小王爺籌辦的中華重工,兩年來深入諸衛,軍戶招工,軍戶經濟合作社,配合王府的影響力,從上到下完成了緊密的聯系,對衛所下層的控制遠超以往。
“臣等拜見王爺!”
文武分立兩側齊身行禮。
聲音在空闊的殿內響動,回聲讓聲音變得響亮,傳出來大殿之外,遠處的平台都能聽見。
外面的侍衛們,站的筆直,無人敢隨意走動。
“父皇下旨,各王進京,而北平乃國之重地,有衛戍長城之要,需穩定大漠之局。”
“今八府開荒建渠,平地整田,耗費民力物力巨大,為了配合官府,邊地不得起戰事。”
朱棣聲音平和,在殿內傳播洪亮,人人都能聽見。
“本王離京後,北平諸事皆由長子代理,長史府諸衛皆需聽其皆知,違則嚴懲不貸。”
朱高熾面色平定,眼神卻充滿了興奮。
朱棣終於要離開北平了。
自己可以卷起袖子大乾特乾,誰敢不服氣。
諸王進京,朱高熾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幹什麽,在各種聲音中,明確藩王的政治意義。
看起來是要求各藩王遵守法度,不得作威作福,並且下發《永鑒錄》,是朱元璋對藩王們的說教。
可永鑒錄這個永,就說明了一切。
總之,朱元璋仍然會使用藩王,但是也考慮了文臣們的憂慮,不讓藩王實力超過朝廷。
不過這個度,在每個人的心目中不一樣。
有的人認為的度,希望藩王什麽軍權都沒有,有的人希望所有的藩王加起來,實力也不如朝廷。
而在朱元璋心目中,藩王肯定是要發揮作用的,不論是對外還是對內。
對外的效果非常顯著,至於對內。
藍玉大案就離不開幾個實權藩王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如果國內有人造反,就算京師不行,那還有外面遍地的藩王。
又為了保證朝廷的穩固。
燕王當下威望最大,所以設了寧王,還有改封地立沈王等。其次的晉王,在山西設代王,谷王。
反正朱高熾已經看穿了未來幾年的政治局勢,針對這個局面,他會在北平府內深根細作,通過經濟控制大寧,遼東,然後用經濟綁定陝西,陝西。
等秦王,晉王死後,燕王一舉成為北境超然的勢力,那時候朱元璋就算醒悟,也為時已晚,因為他的天命已到。
無論朱高熾在想什麽,殿內的文臣武將們,視線不約而同的看向小王爺。
沒有人意外,小王爺已經代理過王府權利一次。
至於小王爺的能力,也沒有人質疑。
燕王府父子兩人合起來,發揮的作用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麽簡單。
“遵王命!”
人們紛紛拱手說道。
……
王府。
朱棣明天就要出發,王妃看朱棣神色遲疑,好奇的問道:“你不是諸事安置妥當,為何還焦躁呢?”
“擔心老大。”朱棣忍不住說道:“你可要盯著點。”
徐氏有些納悶。
“你既然不放心老大,為何又把事情交付給他。”
徐氏的態度很明顯,不願意監督兒子。
以前朱棣離開北平,諸事會交付給她監督,長史府事無巨細都會通報王妃。
現在兒子大了,徐氏可不願意再插手,免得母子生分。從小耳濡目染的徐氏,深知權利。
“老大膽大包天,素無顧忌,咱雖然把事情交給他,可心裡沒底,不是怕他做不好,而是怕他做的太多。”朱棣歎道。
“咱家只是王府,要守臣子本分,偏偏老大性格獨斷,頗有些不守本分。”
聞言,徐氏低下頭不出聲。
出身皇家,雖然是最富貴的人家,可面對的形勢又不一樣,“伱既想打壓老大,又舍不得老大的才能,老大有今日,不也是你一手支持的。”
“你想當個好父親,偏逼我來當惡人。”徐氏搖頭說道。
“唉。”
朱棣長歎。
如果自己能當太子就好了,可惜自己偏偏不是,也不可能當太子,上面還有兩位同胞哥哥,下面有大哥兒子,怎麽排也輪不到他。
只有一個排法。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這是天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從官員到百姓,沒有任何人會希望是這種排法。
“你二弟來信了沒有?”朱棣略過此事,關心的問道。
徐氏搖了搖頭。
她的兩位弟弟,大弟徐輝祖擔任中軍都督府都督,負責直隸諸衛等。
二弟徐增壽,今年提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隻過了一個月,又改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左軍都督管轄范圍,包括山東都司,遼東都司。
突然改任右軍都督僉事,並不是聖人擔心徐家權利太大,而是太子一系顧忌朱棣。
大弟是鐵杆太子一系,支持太子乃至皇太孫,所以太子一系和大弟是同路人。
反倒是二弟和丈夫朱棣關系交好,兩人從小關系就好。
如果二弟擔任左軍都督僉事,那朱棣更容易影響到遼東都司了。
特別是王府已經圖謀了金州衛,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更不會允許這種情況。
所以二弟剛上任一個月不到,朝臣有人合起來出力,讓聖人改主意調任了二弟。
朱棣不滿道:“你大弟也不幫忙說話,是對徐增壽有意見,還是對咱有意見?”
“你剛還說了老大,你又何必為此事生氣?看來你和老大也沒有不同。”徐氏冷哼道。
長姐如母,兩位弟弟從小聽她的話,她可不願意丈夫和弟弟們起生分。
朱棣無言以對。
大明設五軍都督府,掌管兵事。
明初的五軍都督府,可不是明末那種有名無實的地位。
徐家一門就擔任了兩軍都督府,佔據了五分之二,可見徐家在明初的顯耀。
背後有如此權勢的娘家,且作為徐家嫡長女的徐氏,地位還真不弱於燕王朱棣,當得起門當戶對四個字。
“行,咱入京後,當面去問問徐輝祖。”朱棣不滿道。
如果徐增壽沒有改任,有他的協助,遼東都司,山東都司朱棣都能說得上話。
徐氏沒有勸阻。
對丈夫的心思,徐氏從小相熟,極其的了解。
雖然持重,可誰也能一點都不想呢。
多年來恪守嚴己,沒有傳出一絲不好的風聞,無論是對官員武將,還是對百姓匠戶,朱棣都極為善待。
不但如此,而且文治武功,成績卓越。
丈夫有大抱負,可惜他們這等人家,出身決定了一切,注定改不了的。
第二日。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騎上馬,在王府衛隊的隊伍中,出城數十裡送別父王。
還有諸多官員武將隨行恭送,聲勢浩大。
北平布政使顏鈍,也在城外相送。
朱高熾駐足觀望。
當朱棣從京城回來,朝廷隨之就是各省左右布政司,左右參政,按察使……諸多大員補齊了。
未來的形勢堪憂,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大哥,回去吧。”朱高煦騎在馬上,個頭又長高了,鴨公嗓子讓朱高煦壓著聲音說話。
“走吧。”
朱高熾點點頭。
身側還有轎子,裡面坐著的是布政使,顏鈍從車廂窗簾看了眼騎在馬上的朱高熾,隨後收回了視線。
在他們的身後,是北平的文武官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