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世祖》第1099章 書香
  秦學大昌,在北京以顧炎武傳學,弟子上千,屋舍數百,捐贈的學田就超過千畝。

  順天府甚至願意給顧炎武辦學校,但被其所拒絕,表示不願意效仿東林舊事。

  說白了,就是不想再造就黨爭,從而斷送這門學問的前途。

  而在地方上,鄭森在呂宋府、黃宗羲在趙國、王夫之在北海,朱之瑜在浙江余姚,方以智在浙江、李題在陝西、直隸容城孫奇逢等,各自宣揚秦學。

  但歸根結底,其主體思想就是經世致用,反對務虛空談,提倡農商並舉,廣征商稅,民重君輕,可以說是與東林黨反著來。

  但每個人在思想細則又有不同,鄭森要求重視海貿,減少關稅;方以智要求重視幾何,西學中用;黃宗羲強調讀史,民本為先;孫奇逢則要求慎獨,將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結合。

  雖然分為各個派系,但秦學的發展壯大卻是無需多言的。

  可以說,廣大的士林皆認為,秦學取代理學,就如同理學取代玄學,順理成章。

  因為就像是顧炎武所說,秦學本就去從理學中誕生的,大部分的思想不過是升華提煉了,還加了部分心學的內容。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官方的認可,即科舉認同。

  這一步極其艱難,甚至顧炎武覺得,自己這一生怕是看不到了。

  朱之瑜剛落座不久,忽然有一人腳步遲緩而來。

  “咳咳!楚嶼,你怎麽來了?”

  朱之瑜抬眼一瞧,立馬驚起,雙手拜下:“夏峰先生,您怎麽來了?”

  “哈哈哈,我本就是直隸人,來一趟北京算的什麽?”

  孫奇逢哈哈大笑,然後毫無拘束地一屁股坐下。

  孫奇逢本是進士出身,因為反對閹黨,故而在鄉間教學,結廬而居。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後,由於故園被清軍圈佔,孫奇逢舉家南遷至河南輝縣。

  夏峰村位於輝縣蘇門山下,緊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故而孫奇逢從此隱居夏峰。

  此間清廷多次征詔,甚至以國子監祭酒之職相聘,均遭拒絕,時人尊稱其為“征君”。

  其以陸象山、王陽明為根本,以慎獨為宗旨,以體察認識天理為要務,以日常所用倫常為實際。

  故而,他修身苛刻嚴厲。

  在思想上,他將“道問學”與“尊德性”合二為一,最後,總結出了“躬行實踐”、“經世載物”的思想。

  他認為做學問的,不應是空談家,應注重實踐,重視經世致用。

  這般,在北方孫奇逢與顧炎武並稱為“孫顧”,又稱之為北方二峰,難以越過。

  即使與顧炎武並稱為北顧南朱的朱之瑜,也不敢放肆。

  “今日訪友,倒是碰到了朱小友,甚好。”

  孫奇逢胡子花白,但精神矍鑠,看樣子還能再活十來年。

  朱之瑜苦笑道:“若知孫老在這,在下豈敢放肆?”

  幾人相視而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秦學大昌,對於他們幾個人來說是大有好處的。

  立功,立言,立德。

  立功不好說,幾人感覺沒什麽大功,德行是仁者見仁,但立言卻是可以的。

  一旦秦學成為官學,那麽幾人就是勤學的立派宗師,其言行書籍就會成為官學的一部分。

  這樣一來,像朱子一樣流傳千古就指日可待了。

  這是儒家畢生的追求,誰也逃脫不得。

  談到了秦學,孫奇逢倒是有話講了,他捋了捋長須道:

  “如今士林皆以東林為惡,故而多行反思之舉,由此帶動了一門學科。”

  “訓詁學。”

  “訓詁?”顧炎武與朱之瑜一愣。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

  平白的解釋就是,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

  其特點就是捧古貶今。

  無論是文章詩詞,都是越古越好。

  “訓詁學之興起,莫過於咱們秦學大昌,有些人不悅,故而以兩漢、盛唐為宗旨,企圖駁斥我之學。”

  孫奇逢搖頭道:“似乎效仿了兩漢之學,我大明就將大興,故而鬥倒咱們的秦學。”

  “黨同伐異罷了。”顧炎武毫無畏懼道:“當年心學興起,那些大儒們從朝廷到地方,無不駁斥,抵製,但心學卻不斷興盛,直到如今。”

  “當年的張江陵,不也是心學傳人。思想這東西,是阻斷不得的。”

  朱之瑜更是毫不避諱道:“孫老,剛才我們二人言語,秦學之盛,在於上,而不在下。”

  “朝廷和皇帝支持,底下的大儒們再怎麽固執,也無濟於事。”

  孫奇逢恍然。

  呂宋,鎮海城。

  鄭森屹立在城頭,迎著海風,舉目而望。

  不遠處的港口,白帆林立,船隻大量的停泊在碼頭,卸下了大量的貨物,同時也帶走了呂宋的特產。

  為這港口繁忙工作的力夫,達到了萬人。

  不過在港口,一座三樓建築極其顯眼,海關衙門四個大字抬頭可見,似乎是石牌,鎮壓著碼頭一切。

  路過的行人一個個面帶畏懼,快步而行。

  鄭森心裡清楚,這條港口雖然流淌著黃金和白銀,但呂宋只能吃點殘渣,大頭都被海關衙門給吞吃了。

  呂宋的香料,甘蔗,棉花,金雞納霜,貴木,礦產,幾乎在為海關做嫁衣。

  但沒辦法,海關衙門是皇帝私衙,是內帑金錢由來,他要是斷了海關的收入,那麽明天皇帝就會斷了他的前途。

  吐了口濁氣,鄭森陷入了思考:“來到呂宋兩年,除了知曉一些西夷的風俗外,就只有改土歸流了。”

  “再待下去,怕是沒什麽效果,也該是時候回到京城了,五年我可等不來。”

  呂宋總督五年一任,吹著海風,享受著高額的福利,但這都不是他想要的,沒有功績,對他來說就毫無吸引力。

  “必須回京,哪怕是只是小九卿,也比在呂宋浪費時間來得強。”

  “總督!”這時,一個黑發的西夷人穿著薄紗製成的官袍,恭敬道:“學院將開學了。”

  “嗯!”鄭森對其相貌熟視無睹。
    在呂宋,西夷人佔據了近一成的總額,土地眾多,納稅也是積極,而且還積極的參加科舉。

  無論是語言還是習俗,亦或者衣物,其都不斷趨向與大明。

  對於他們,鄭森就以歸化蠻人待之,不偏不倚,倒是習慣了。

  如今在呂宋總督府,西夷人佔據官吏總數達到了三成,配合著總督府的統治。

  坐上馬車,鄭森閉目養神。

  由於呂宋濕熱,故而無論是衣服還是吃喝,都進行了改良,而馬車自然也不例外。

  狹窄且悶熱的馬車,變成了透風而又涼快,坐在其上,陽光曬不到,但卻透著風,可以說是舒適了。

  不一會兒,馬車來到了城北。

  一處佔地約二十畝地學院就出現在眼前。

  鄭森這時候興致才起來。

  對於秦學,他自然是認同的,同時為了撇清東林學派的關系,一直大力支持秦學。

  因為他知道,皇帝支持秦學就夠了。

  一眾的讀書眾,秀才不過三五人,都不過二十來歲,精神奕奕,他們都在仕途上前途不小,故而不在官場,沒有參加省試。

  其余的部分,都是一些童生,以及一些儒童。

  所有人加在一起,也不過兩百來號。

  總督一來,所有人立馬躬身迎接。

  鄭森習慣了,言語了幾句,就親自書寫了牌匾:
  呂宋學院。

  一時間,氣氛熱烈。

  這雖然不是官學,但卻是商人們合理支持修建的,傳授的不僅是秦學,還包括了幾何等科舉內容,實乃進階的的好去處。

  大量的西人父母也在此,對於呂宋有一個好學府感到發自內心的高興。

  舉業要想大成,沒有學府,閉門造車可不行。

  這時候,商人們反而是最憧憬的,因為他們迫切的想改變家族的門第,從商人變為士族。

  鄭森注視著如此場景,忍不住感歎道:“秦學大昌於呂宋,自我鄭森始。”

  ……

  浙江,余姚縣。

  城東,謝府。

  相傳謝府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陳郡謝氏,世代高門,不受朝堂更替的影響。

  但到了隋唐,關隴門閥興起,壟斷了朝廷上高官公卿,故而關東的世家們紛紛衰落,江南尤甚。

  不過隨著安史之亂,關隴門閥勢衰,不得不讓權於河北世家,崔、王等河北大姓崛起。

  江南的世家們愈發沒落,跌入塵埃。

  謝氏落到如今,已經不是百年的時間了,而是幾百年。

  謝安國不知曉祖輩的光耀時刻,但卻明白,自己的已然到了重要時分。

  書房中,一道日本細繡屏風後面,便陳列著精裝書籍的大書架,藏書約有千冊。

  在旁邊,紅木椅子、椅子上鋪著綢面的羊毛墊,波斯地毯他用不起。

  在謝安國的桌案上,則放著大小一整排名貴毛筆,湖筆,狼毫筆都在此,就算是鎮紙,也是溫潤的碧玉製作,極其昂貴。

  雕窗上以碧紗為面,園子裡的景色若隱若現,仿佛一副綠色水彩的風景畫。

  “嘩……嘩……”寒風風吹拂著窗外的樹葉,凋落著最後幾片艱難留存。

  其好像某種獨特的音律,比絲竹管弦單調,卻更加磅礴自然。

  謝安國卻聽著窗外的風聲,手中握著筆,怎麽也無法靜下心來。

  他留著短須,不長不短,是在兩個月前留的,顯得他有些成熟。

  就算是身上的衣物,也是去除了華麗,灰白色在身,布靴在腳,甚至為了體現斯文,桌案旁邊還放了一個眼鏡。

  畢竟在讀書人的圈子中,閱書百卷必然是近視眼,需要戴上特製的眼鏡才可舒服。

  不知何時起,戴眼鏡就意味著讀書多,不戴就意味著偷懶。

  謝安國特意製造了一個無礙眼鏡,除了裝飾作用外,其他影響一點都沒有。

  這時一個穿著布袍梳著發髻的中年人走到屏風旁邊,忙喜道:“少爺,縣裡的趙主薄登門拜訪。”

  謝安國一聽眉頭便是一舒,想了好一會兒,用一種夾雜著喜悅和激動,以及強行按耐住的口氣道:“開大門,快去迎。”

  他立馬停止發呆,起身拿起方巾,仔細整理了一下衣裝,想了想,他戴上眼鏡,這才三步並兩步地走出書房。

  到了大廳口,他立馬平穩了心情,放慢腳步,忙作揖道:“本該出府門恭迎趙公,但又因衣冠不整得換衣服,怕您在外面等得急了。”

  “哈哈,謝公子莫要拘泥那些繁文縟節,你我世代相交,可謂親近。”

  寬臉皂鞋,穿著黑色長袍的趙主薄,臉上再也沒有了官威,把如同和善的隔壁叔伯,眉開眼笑。

  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平日裡根本就見不著面,哪來的相交?
  謝安國心中愈發肯定起來。

  “你那縣學的教諭,與我是好友,平日裡一起下棋玩耍,莫要太過見外,你就叫我世伯吧!”

  趙主薄親近道,旋即環顧四周,嘖嘖道:“不愧是陳郡謝氏,多年來的士族大家,幾百年過去了,屋子裡掉下了一根釘,其沾染的書香,都比我家的濃厚些。”

  “您謬讚了。”這時候,謝安國倒是端起來了:“世伯,不知可是省試有了消息?”

  “沒錯!”趙主薄高興著,如同自己中了一般:“省試出來了,賢侄高中第八名。”

  說著,他低聲道:“按照規矩,省試前十名了授通判一職,如今你我算是同僚了。”

  謝安國大喜過望。

  按照省試的規矩,前三名授知縣,三至十名為通判,前二十名則是主薄、縣丞,余下的則是各房書吏。

  如今在縣衙中,主薄不過正八品,而通判則是從七品,官階還在其上。

  可以說,此時此刻,謝安國已經是其上官了。

  由不得其不客氣。

  “當不得如此。”謝安國謙虛道:“省試還未下,一切還猶未可知,老父母莫要多禮。”

  趙主薄尷尬地笑了笑:“是了,但賢侄前途無量,莫要忘了我這個世伯才是。”

  謝安國心裡直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