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明世祖》第1142章 京綏鐵路
   第1142章 京綏鐵路
  齊國比想象中的還要富足。

  房屋鱗次櫛比,街道齊整寬闊,百姓們雖然簡陋了些,但到底也是齊全的。

  湘王忍不住讚道:“王兄治國有方,小弟實在是佩服!”

  “治國這東西,一靠大臣,二靠資源!”

  齊王笑了笑,毫不避諱地如實道:

  “齊國本來只有十來萬人,最近兩年發展迅猛,多虧了金礦的發現,一年能多上一二十萬塊額外收入,所以才能大規模的遷移百姓過來!”

  說著,他指著那些穿著粗布麻衣的行人們道:“朝廷太遠,故而我基本是參雜著一半的秦人過來。”

  “他們雖然不如漢人,但比野人強多了,至少會耕地,會織布,聽官府的話。”

  “現如今,我的齊國一年收入五十萬,雖然比不上江南一府,但卻盈余頗多……”

  聽著這位兄長的自我誇讚,湘王不由得露出羨慕之色,感歎道:“兄長的齊國與秦國倒是別有一番滋味。”

  “秦國如何了?”齊王聽到這,忽然問道。

  “秦國攻破了寮國,正在鎮壓叛亂呢!”

  湘王隨口道:“秦國與齊國相比較,就是太過於複雜,各色人等,常備十數萬大軍,就是為了鎮壓叛亂。”

  “那倒是!”齊國笑道:“我齊國雖小,但到底安生,雖不說一磚一瓦,都是我親自鋪就,但也相差無幾。”

  對於秦國攻滅寮國,他自然是沒有什麽異議的。

  畢竟在前兩年,他也在呂宋水師的幫助下覆滅了蘇祿國,屬於半斤對八兩了。

  馬車行進著,湘王窺探著臨淄城的景象,不時地嘖嘖讚歎。

  相較於與安南雜糅的河內城,臨淄則完全采用了明式建築,可謂是與南京一模一樣,十分的貼近。

  百姓們的衣衫則相較於秦國,則更單薄了些,長袍沒見多少,特色的細麻衣則隨處可見。

  旋即,他瞥向了自己的這位兄長,齊王。

  他的長袍似乎也是特別的單薄。

  見其眼神,齊王哪裡不知道他的想法,掀開車簾一角,隨口道:“在齊國,比秦國還要悶熱,故而衣著與大明頗為不同。”

  “絲綢透氣,在我身上倒是不貴,但普通百姓,乃至於百官身上穿戴倒是昂貴的緊,只能穿細麻衣。”

  “故而大多人只有一件單衣,且縮小了衣領和袖口,防止被草木劃破,而細麻穿著也舒服,故而就普及開了……”

  說著,他扯了扯自己的衣襟:“我如今身上也只有兩件,要不是顧及你,平常也只有一件!”

  聽得這話,湘王也笑了:“二哥,我身上也沒幾件,在秦國就已經被教訓了,想著要過來見您,就多穿了些,熱的我受不了了!”

  “哈哈哈!”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隔閡消磨了泰半。

  就在馬車上,二人換了木屐,踏地而行。

  雄壯的齊王宮就映入眼簾。

  “臨淄未建成,而王宮就已經建好了。”

  齊王輕歎道:“如果說整個臨淄城耗費了百萬,那麽王宮就是五十萬。”

  “你那湘王宮,也是如此!”

  “非壯麗無以重威!”

  湘王點頭稱是。

  他這時候思維都開始散發起來。

  作為帝後嫡子,朝廷對於湘國自然是不會怠慢,百萬打底,而內務府對其也同樣認真,不下於朝廷。

  花兩百萬建設一個城池和宮殿,尤其是在南洋這樣不缺稀少木材的地方,著實是個大手筆。

  ……

  “劈裡啪啦——”

  綏遠,九原城。

  府、縣,乃至於巡撫,晉綏總督孫長舟,都抵達城外,進行了一場熱烈的活動:

  慶祝九原至大同,長達五百余裡的鐵軌,終於建成了。

  其耗費了三年時間。

  而早在去年,大同至北京的鐵軌早已經通車,大同至綏遠這一段則格外的艱難。

  鐵軌,枕木,乃至於勞工,在漠南地區都是稀缺的,要不是地形平坦,怕是還得拖延。

  而且修鐵軌,還涉及到了草場,牛羊,以及水源等問題,可謂是情況複雜。

  但為了盡快的通這條鐵軌,綏遠上下真可謂是拚了。

  為了養護鐵路,綏遠直接招募了近六百名護路工,沿著鐵路一線進行看護。

  每隔三十裡一座路站,那每隔十裡就有一名護工在巡邏,可謂是極其認真。

  不認真不行,草原缺鐵,為了這點利益,不知多少人鋌而走險呢!

  牧民可不知道什麽叫做官府的威嚴。

  除了護路工,綏遠還對沿途的部落進行了責任劃分,一旦丟失了鐵軌,立馬找附近的部落挨個賠償,除非找到盜賊。

  孫長舟眯著眼睛,看著如同長龍一般的鐵軌,草原的風沙吹拂,讓他的皮膚日益粗糙,他忍不住道:

  “聽說朝廷那裡有了叫什麽蒸汽機,可以吃著煤跑,不需要馬來拉拽了!”

  “督撫,咱們這也是那機器拉!跟大同那裡同步,一起運來了機器。”綏遠巡撫熊汝霖則笑著回應道:
  “只要路上加煤,就能持續跑,比馬好太多了。”

  “據下官所知,這機器一個時辰能跑三十來裡,從綏遠到北京只要四十個時辰,而大同到北京二十三個時辰就行了!”

  “哦?大同也要上嗎?”

  孫長舟一愣,臉上露出了高興的笑容。

  晉綏總督的駐地就是在大同府,距離北京七百裡路程,往日的馬拉鐵軌可得走上三五日。

  如今時間驟減至一半左右,這可是方便不少。

  馬拉鐵軌可是要換馬的,馬歇車不歇,故而所以每天的轉運次數都有限制,頂多五六次就沒余力了。

  就算如此,為了安全,夜裡也甚少走路,防止意外發生,每日行進不過一百五十裡。

  “下官聽說是這般!”熊汝霖輕笑道:“這次鐵軌建成意義重大,故而朝廷有很大的意願投入那蒸汽機過來,畢竟京畿都普及了,也該輪到咱們了。”

  “你說的速度,夜裡也能走?”

  孫長舟尤難相信,人一老,對於新鮮事務就很難接受完整,還是難以置信。

  “夜裡也是能跑的。”
    熊汝霖不厭其煩地解釋著:“且不論在跑車前會有一小車試行引路,就言語鐵做的機器,可比馬強多了,不怕撞呢!”

  “哼!”孫長舟想著層出不窮的撞車事件,忍不下讚同起來。

  馬拉鐵軌盛行後,不知多少人獸被撞,以至於隔個兩三月就有翻車的情況,讓人心生不安。

  畢竟馬蹄多脆弱,稍微碰撞點就危險了。

  如今蒸汽機慢是慢了些,但架不住是鐵做的,夜裡也能跑,時間反而是縮短了。

  一群文武官吏們看著鐵軌,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

  有了這個,去往北京城就方便多了,而且還不用風餐露宿。

  距離北京越近,也就意味著距離權力越近,前途也就愈發寬廣。

  孫長舟縮了縮脖子,感受著這草原上的寒氣,中秋節才過去多久,這草原就冷了起來,著實不像話。

  他瞅著熊汝霖還算順眼,索性就直接道:
  “朝廷本來是準備從九原往西修到阿拉善,乃至於烏魯木齊,伊犁的,但距離近是近,但卻什麽都稀缺!”

  “故而,朝廷決定先從甘州修到吐高昌(吐魯番),然後再修至烏魯米齊、伊犁……”

  熊汝霖心中歎了下可惜,如果真的通往阿拉善,不知道要省去綏遠多少的力氣。

  但他卻目光長遠,胸懷政治,立馬道:“督撫,安西的省治真的要遷到伊犁嗎?這是不是太偏西了一點?”

  烏魯木齊作為當年和碩特部的過冬草場,距離高昌不過數百裡,更是處於北疆盆地中心,位置相當重要。

  遷往伊犁,他是怎麽也難想通的。

  對此,孫長舟沉吟片刻,才道:“在以往,自然是考慮到安西的平穩,如今遼國,趙國已經封下,安西最大的危險在北和西面。”

  “與藩國密切聯系,看住哈薩克汗國和羅刹人,伊犁最合適不過了!”

  “下官明白了!”熊汝霖點頭稱是。

  雖然如此解釋,但他認為羅刹人不足為懼,恐怕朝廷顧慮的是趙、遼二國不穩,從而可以隨時支援吧!

  孫長舟沒了興致,就乘著馬車返回城內,一眾文武們自然是同回。

  光禿禿的鐵軌有什麽可看的,不及總督的一根腿毛重要。

  不過對於許多牧民來說,如此多的鐵軌,足以讓他們眼冒綠光了。

  但面對持著腰刀騎著馬的護路兵,一個個只能偃旗息鼓,扭頭而去。

  只有千余名收尾的勞工,則圍在鐵路邊,翹首以盼。

  孟恩(白銀)就在其中。

  作為貧窮的牧民出身,在草原日益增長的人口中,他的處境頗為艱辛。

  家裡的牧場和牛羊自然是輪不到他的,有沒有什麽出色的箭術和騎術,亦或者摔跤,就算是參與那達慕大會,也不會遠上。

  如果不出意外,要麽他出家成為喇嘛,要麽就去貴族老爺家放牧,失去自由,成為長工,然後再娶一個同樣是長工的女人成婚。

  不甘於此的他,則等到了鐵軌修建,為了錢糧,他加入到了修路大軍中。

  包吃住,月餉五毫。

  價錢雖然低了,但在草原上卻是不薄,對他來說更是個出路。

  領了兩年的餉錢,突然就要結束了,他怎麽能甘心?
  更何況最後一個月的工錢還沒結呢!
  千余人的等待中,陪完那些官員們後,一個胖子騎馬而來,身後跟隨著十幾個魁梧的大漢。

  胖子也不囉嗦,直接道:“待會隨我去城裡結錢。”

  歡呼聲剛響,就被壓住了。

  孟恩同樣停住了歡呼,看著這位內務府的管事。

  “大家夥基本都是幹了一年半載,甚至更久的老人了,我也不囉嗦。”

  胖子沉聲道:“朝廷修完這條路,準備再去陝西修路,到時候除了那些短工外,還得需要熟工。”

  “俗話說的好,用熟不用生,我準備把大家夥帶到陝西去修鐵路。”

  “到時候,一個月一塊錢,包吃住!”

  翻了一倍的餉錢,讓人情難自禁。

  孟恩自然不出意外的激動了。

  兩年的生涯,讓他學會了漢話,對此自然是聽得一清二楚。

  一個月一塊錢,一年就是十二塊……

  即使草原上物價騰貴,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最起碼夠他買上七八隻羊了。

  見到眾人意動,胖子繼續道:“大家夥跟著我,到時候還能去安西買上便宜的牧場,自由放羊!”

  這番話,徹底點燃了這群單身漢子的心。

  孟恩領完最後一個月的餉錢,就買了一些禮物回到了家。

  作為如同的牧民,他的家並不大,三頂蒙古袍,一頂大哥一家,一頂父母,一頂兄弟姐妹。

  “這是五斤鹽,兩斤茶,夠咱們吃上半年的了。”

  面對這番禮物,家裡人都很高興,興高采烈的吃了一鍋燉羊肉。

  旋即,孟恩說起自己離開的事:“我要去外地成家,離開這裡!”

  一家人都同意了他的想法。

  蒙古草原受限制於貧瘠的資源,分家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就算是部落,人口滋生太多也會分開一部。

  瞅著懵懂的弟弟們,孟恩說道:“阿布,我聽說去了喇嘛廟後,吃喝就不愁了,而且家裡還能積攢功德!”

  “家裡窮得很,可以讓試試?”

  “真的?”老頭神色一喜,能夠負擔養育壓力,還能為家裡積攢功德,這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可是我聽說要貢獻香油錢……”

  “一塊錢而已,我出了!”孟恩咬著牙道:“這是好事,自然得去。”

  隨著時間推移,黃教在綏遠越來越普及,喇嘛開始修到了千戶區。

  這是綏遠長期執行的三寺政策。

  即佛寺,官寺(衙門),學寺(社學),三者一體。

  佛寺旁必定要有衙門和學堂,同樣衙門附近必然要有喇嘛廟,緊密相連,不可或缺。

  衙門賞賜部分土地作為寺廟的廟產,寺廟則依靠信仰來保障衙門的權威,學堂則是普及教化之道,傳播儒家思想。

  對於喇嘛廟,所有人都願意送子孫入內,但出家人太多,故而有一塊錢的門檻在,防止香火錢不夠吃。

  不多不少,咬咬牙都能出得起。

  ps:糾錯功能很不錯,大家踴躍幫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