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鼓動
夏日炎炎下,在玉泉山避暑的內閣,終於收到了來自於黑龍江城的奏疏。
一封奏疏,來往需要一個多月。
內閣對於黑龍江的請求,不置可否。
坦率的來說,如今東北地方,吉林人口都沒填充完全,怎麽可能發展黑龍江呢?
(我弄錯了,奴兒乾城在黑龍江出海口,廟街,庫頁島一帶,黑龍江城在海參崴)
“只要不要求撥錢,一切都由著他——”
閻崇信隨口說道,語氣中盡是隨意。
沒辦法,如果說吉林是遼東的屏障,那麽黑龍江地區就純粹屬於累贅多余了,就算再爛,也差不到哪裡去。
奴兒乾都司舊域,兩百年前可比如今暖和多了。
內閣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咦——”忽然,閻崇信傳閱奏疏的人停了。
他的目光緊緊的聚焦在奏疏上,不舍得離開。
一旁的幾人則有些詫異,這有啥好看的?
面對王應熊、趙舒的探尋目光,閻崇信抬起頭,臉上略過一些喜色:
“黑龍江行都司,看來適合大規模發展了。”
幾人紛紛傳閱,頓時一個個捏著呼籲思考起來。
無他,黑龍江上報,僅去年稅收,就超過了二十萬塊,而如果今年持之以恆地發展,牽引朝鮮、日本百姓來開墾,達到三五十萬不在話下。
也就是說,保守估計的話,黑龍江能給朝廷帶來十幾萬的稅收。
看上去是個小數字,但卻比得過江南一縣,陝西一府。
換句話來說,經過幾年的短暫投資,黑龍江這個地方竟然到了收獲的季節,屬於淨收入了。
內閣上下紛紛驚詫。
只要不是虧本的買賣,就能繼續乾。
“黑龍江的各階官吏也要配對齊咯。”
得到了認可,待遇自然就不同。
王應熊直接道:“到底也是朝廷的將軍府,一應的官吏需要分配好,不能壞了規矩。”
趙舒則蹙眉,撚了撚花白的胡須,低沉的聲音響起:
“近幾年來,雖然朝廷一直想要發展東北地區,但也不過是遼東稍微有些人煙,無論是吉林還是黑龍江,都是地廣人稀,寥寥無幾。”
“這可不行,得加大動作。”
“京畿?亦或者山東?”王應熊笑道。
“山東吧!”趙舒歎道:“山東雖然崇禎年間久經戰亂,但如今人口鼎盛,甲於北方,適合遷徙。”
“那就從山東招募兩萬大軍,開墾吉林——”王應熊果斷地說道。
往年的那些激勵政策,如分配多少土地等,朝廷已經不屑為之。
最佳的辦法,則是招募地方上的窮苦百姓入伍,讓他們在吉林開墾荒地。
兩三載後,土地開墾,生地變熟地,再將大部分的土地低價賣給他們。
然後讓其錦衣歸鄉,帶著賺取的錢財以及土地,成婚,亦或者帶著一家人返還吉林。
時間長了,耗費也多了些,但管用啊!
時間什麽的,朝廷根本就不放在眼裡,唯一憂慮的是錢財。
維持兩萬人的軍餉,錢糧物資供應,一年沒有百萬下不來。
花一百萬塊銀子買兩萬戶移民,成本太高。
而如今內閣願意付出,最大的緣由則在黑龍江的刺激。
人口稀少的黑龍江都這樣富裕了,那吉林還不得起飛咯?
“黑龍江招攬朝鮮、日本百姓,國人是不是太少了?”
閻崇信抬頭,輕笑道:“人家好不容易上一道奏疏,結果獲利的是吉林,王世國知道了得慪氣死。”
“哈哈哈!”
內閣瞬間大笑。
“就與他五千人吧!”王應熊中氣十足道:“以奴兒乾都司那般地方,再多人怕就是養不活了。”
這邊奏疏剛上,王世國就立馬招來了一群商賈們議事,其中有朝鮮行商,漢商行商。
在這些人中,並沒有走船的大海商,而盡是一些身家不過幾百塊,幾千銀圓的小商販。
最鮮明的特點在於,他們從朝鮮鹹鏡北道,長途跋涉數百裡陸地,賺的都是一些辛苦錢。
不畏嚴寒,辛勞,多者十來人,少者三五人,成群結隊而來。
或幾頭驢,或親自背著小山一般的人包袱,磨破了幾雙鞋,帶著針頭線腦,土布,自釀酒水,亦或者易碎的陶器。
李表就是這樣的一個小行商。
他和幾位表親,堂兄弟,背著從鄉下收購而來的土布,跋涉數百裡來到黑龍江城發財。
普通的朝鮮人沒有姓氏,而他則是兩班貴族出身,三代以前是個貴族旁支,但終究擁有了姓氏。
所以說只會寫自己的姓名,但他還是勇氣十足的帶著一家親戚,來到黑龍江城做生意。
暑往寒來,已經歷經三載。
多年的奔襲,讓他滿臉風霜,但也塑造了寵辱不驚的心態。
周邊都是各個行商小團體的代表人物,人們都惴惴不安,想著將軍為何召見他們。
忽然,他抬起頭,黑龍江將軍那肅然的臉龐出現在眼前,廳內一片喧嘩。
“諸位,此次召集大家來,主要是因為你們都是來自於朝鮮的鹹鏡北道,所以特此設宴。”
這時候,商人們越發不安起來,一個個推推嚷嚷,最後輪到一個威望大的商人問道:“難道大明也歧視我們鹹鏡商人?”
“非也,我這是給你們一條發財的路。”
王世國笑容滿面道。
在臨行前,他特意找人了解了一番鹹境道的故事,為其扼腕歎息。
朝鮮王朝的建立李成桂是鹹境道人,按照常理來說,他建立起了朝鮮王朝,對待鹹境道地區應該照顧有加。
但誰讓李成桂想要廢長立幼,導致其子李芳遠通過兩次“王子之亂”,殺了自己的親兄弟李芳碩、大臣鄭道傳,流放李芳乾等一彪人,最終奪位成功了。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李成桂逃離了漢城,回到了鹹境道,差點讓朝鮮內亂,一分兩半。
由於李芳遠不斷派遣問安使北上,然後被李成桂果斷射死,以至於朝鮮誕生一個成語“鹹境差使”。
李成桂最後只能憋屈地回到漢城,囚禁在宮中。
父子倆這樣的鬧騰,讓整個朝鮮動亂不已。
而李芳遠也是狠人,遷怒動亂於動亂起兵的平安道、鹹鏡道,使出“西北禁錮”。
鹹境道出身的人,做官最多只能做到縣官,根本就無法做到京官。
賦稅,徭役的歧視更是數不勝數,災年多征稅,荒年使盡剝削,一如當年的大英餓死愛爾蘭的氣勢。
當時出版的官方地理書《擇裡志》直接作出結論:西北鹹平二道不可居。
鹹境道百姓也對漢城格外的仇恨,在1592年日軍入侵、1636年丙子胡亂的時候,鹹鏡道出身的人都有不少人歡呼雀躍,希望朝鮮朝廷被推翻,新統治者能對他們好一些。
敵視在這種地步,王世國則分外歡喜:
鹹境道百姓,絕對樂意遷徙到黑龍江城。
同時這樣的話,也不需要擔心其為內奸,裡應外合,動搖朝廷的統治。
“我知道鹹境道百姓備受欺凌,苦不堪言,而諸位想必也知道,黑龍江城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雖算不上富饒,但也是可居的——”
“只要你們歸鄉後,鼓動鹹境道百姓錢遷徙,一應的獎賞絕不會少。”
“另外,但凡遷移過來的百姓,我都一視同仁,每戶獎賞五百畝地,一座住宅,絕不食言——”
聽了此話之後,商人們一片嘩然。
人人都交頭接耳,不敢相信這樣的話語。
而王世國也不含糊,直接道:“但凡能給我帶來一戶人家的,我就與三塊銀圓,十戶就是三十塊,一百戶就是三百塊,絕不食言。”
說著,一箱箱的銀圓就被抬了上來,木箱的蓋子被打開,圓溜溜疊成小山的銀圓,直接晃暈了李表的眼睛。
好家夥。
李表感覺自己的心臟在飛速的跳動,雙目充血,臉頰處滿是火熱。
“另外,還有鹽——”
說著,一擔擔的海鹽被挑出來,更是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鹹境道雖然近海,但卻缺鹽。
雖然黑龍江城附近的海水不及渤海,東海,也沒有什麽煤礦作燃料,但架不住木材便宜。
參天巨木就像不要錢似的,只要能砍伐下,就能作為燃料煮鹽。
由此一來,海鹽就成了部落們最喜歡的貿易品,就連朝鮮人也喜歡這種海鹽。
至少比朝鮮國內的鹽便宜,還好吃,來往的利潤極大。
“一戶人家,我就再賣給一鬥鹽。”
似乎知曉這些朝鮮人的所思所想,王世國的一言一行都落在他們的心坎上。
“據我所知,這一鬥鹽如果讓伱們轉賣回內,那價格就能翻倍,如果再往南抵達鹹境南道,能翻三倍多。”
“如果要是十石呢?百石呢?足以讓你們成為縣裡的大人物了,下一次過來就不需要親自背包袱了。”
李表呼吸急促了。
他也想到了這點。
如果背上三五鬥鹽回去,下一次回來就能買一頭驢,到時候不僅能買的東西更多,也能發大財……
這一場宴請很成功。
三十來個團隊,數百名小行商們都接受了這個任務。
作為甜頭,王世國甚至允許他們每人廉價的購買一鬥鹽回去。
“表哥——”
待他們再次啟程時,每個人如同背了一座小山。
脊背被壓彎,但臉上的笑容怎麽也止不住。
“記住,這次回去,都得聽我的。”
李表咬著牙,氣沉丹田道。
隨後,每人撐著棍子,背著上百斤重的包袱,緩緩南歸。
本來從鹹境道去黑龍江城並沒有道路,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鹹境道在元末時被朝鮮佔據,後來不斷地擴張,抵達了圖們江以南的地域。
但因為長達數百年的西北禁錮,以及動亂,導致鹹境道人口長期不振。
最北邊的城池,乃是慶興城,距離鏡城不過兩百余裡。
李表等人結伴而行,一路上倒是安生,只是抵達國內時,半路上遇到了土匪。
無奈繳納了一筆過路費後,幾人才回到慶興城外的家。
剛抵達村口,附近十裡八鄉的商人們就直接上門,將他們的貨物一股腦的吃掉。
往往在這個時候,李表才會意識到,自己歷經千辛萬苦賺的錢,不及坐商十一。
貨物散去後,村裡的年輕人都聚集不散,都想聽他說起在國外的傳聞。
李表這時候往往則端起姿態,言語一些舊事,但大家卻百聽不厭。
看到眾人又一次聚集起來,李表回想起在黑龍江城的事,咳嗽一聲,道:
“我這次去黑龍江城,發覺那裡的人又多了,賣的貨物也多,大明的瓷器,各種書籍,那是應有盡有——”
“那裡有婆娘賣嗎?”某個不知羞的大喊道。
“屁話,肯定有。”
李表笑罵道:“那裡的船多的很,不愁有肉吃,我在街上看到一頭野豬就隨便放在地上賣,你買少了人家還罵呢——”
“甚至,一頭虎架也能沿街叫賣,熱鬧的很——”
這引起了眾人驚呼。
在鹹境道老虎並不少,但其威勢卻沒幾個人敢招惹的。
又談了幾件稀奇事後,李表才說起來黑龍江將軍府宣揚的。
“五百畝地”
“輕徭薄賦”
“能去姨婆”
一樁樁一件件,都在行商們的口中宣揚出去。
所有的年輕人都知道,在幾百裡外黑龍江城,那裡是富裕不愁吃喝的地方。
而最吸引他們的,莫過於加入黑龍江城,成為大明上國的人。
從朝鮮最受歧視的鹹境道人,一躍而上成為上國人,這誰能忍得住?
出乎李表的意料,向他問詢的人絡繹不絕,直到半夜都有人敲門。
翌日,就連附近幾家兩班貴族,也派人來請他做客,問起了黑龍江之事。
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所有人的心情就截然不同。
宗族勢力遍地朝鮮,鹹境道自然也不不例外。
前往遷徙黑龍江的人以宗族為中心,不斷串聯,規模越發龐大。
一個夏天,三四個月的功夫,鹹境道數萬人出走,整村整鄉的空洞。
而這時候,鹹境道官場上下才意識到出了大事。
好家夥,除了城池裡面的人,鄉下的百姓都跑光了,收糧食都沒什麽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