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船艦與王徴
安撫兩女及一子一女后,皇帝這才返回皇宮,此時已經是深夜。
而一大早,黃宗羲、鄭森二人就來到宮中,等候著履職。
誰知,到了辰時,宦官通知:“陛下昨日勞累太甚,兩位稍待一會兒,這裡有些許茶點,請隨意享用——”
錯愕中,兩人不得不坐下,吃茶起了茶點。
作為起居郎,就有這點好處,可以隨意的享用宮廷的食物,還有些許的閑暇時光。
不知過了多久,直至午餐被奉上,才有小宦官言語,皇帝起來了。
鄭森不得不下筆:昨日勞神,帝午時將起……
等到二人見到皇帝時,卻不複昨天的紅袍形象,而是外面穿了一件披風,內裡一件單衣,顯得瀟灑不凡。
靜靜的等候著皇帝飲食結束,寸步不離地跟著,若不是衣裳,與普通的宦官一模一樣。
朱皇帝灑脫著吃著餐後點心,見到兩人來了,就收斂了些許。
“走吧,今個去城外耍耍——”
說著,就換上了常服,二人無奈跟上。
“此行倒是與你們鄭家有些關系。”
皇帝的要求下,三人一同上了馬車。
雖說是微服,但人馬加在一起也超過了千人,浩浩蕩蕩向著城外而去,皇帝看著鄭、黃二人一臉緊張,不由得說道。
“小臣?”鄭森一楞,忙拱手低頭。
“出了皇宮,就莫要多禮了。”
朱誼汐擺了擺手,讓兩人略微放下了拘束。
只見黃宗羲見到皇帝如此溫和,張了張口,欲言又止。
一旁的鄭森見之,這才恍然。
不待他們開口,朱皇帝自己就道:“不要說什麽天下重擔,貴重等話,此行我與內閣說了,帶你們出來也不怕見於史冊。”
說著,他繼續剛才的話題:“這次咱們去的是造船場。”
造船場?
兩人心思莫名,不知造船有什麽好看的,但卻不敢問詢,只能憋在心裡。
不知行了多久,馬車才堪堪停下。
三人下了車,見到了兩艘規模龐大的船艦。
其中一艘,大致是福船模樣,大肚漢模樣,約莫兩千料(七百噸),規模極大,船帆是西洋人樣式,兩翼各增了兩門火炮,屬於中西結合。
而另一艘則較小一些,只有一千五百料(五百噸),與西班牙的蓋倫船相差無幾,屬於大型三桅帆船,有兩層甲板。
其兩翼各有五門火炮,船首帶有撞角,而船尾則帶著一門火炮。
“西洋船?”
鄭森一楞,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
“沒錯。”
皇帝略帶興奮道:“去年開始,我就令匠人改造福船,安裝一些火炮等,隨後又讓匠人跟著那些從澳門雇傭的船匠一同造船。”
朱誼汐指著左邊那艘中西合璧山福船道:
“此乃貨船,大致樣式為福船,卻采用了弗朗機人的船帆、火炮等優點,規模為兩千料,足以充當海上漕船。”
“另一個,則是護衛艦,也可稱之為戰艦,完全仿造於弗朗機人,其為一千五百料。”
“有了這兩種船,何愁海運不昌?”
說到這,朱誼汐突然又問道:“鄭森,你對於海運應該熟悉,你家對種西洋船有多少?”
鄭森一愣,道:“稟陛下,我家多用於經商,這種西洋船一艘造價數萬兩,而等同十艘大明福船,所以我家也只有俘獲的兩三艘而已。”
“而且這種船需要大量的火炮,而且還要熟練的水手,無論是火炮還是水手,我家總是缺的……”
朱誼汐微微搖頭,不再言語。
歸根結底,還是造價的問題。
就像是明軍中的火器一樣,哪怕都魯密銃再好,但架不住鳥銃便宜,只能大規模裝列鳥槍。
而在海上也一樣,鄭芝龍憑借著規模龐大的福船,蟻多咬死象,目前蓋倫船嗨不足以顛覆人數的優勢。
但到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這一套就不靈了,一次性上百門火炮齊射,足以讓螞蟻整窩死。
對於朱誼汐來說,能用錢解決的,都不算事。
兩千料的福船,造價才兩三千兩左右,人工便宜,木料貴,一趟能送兩千石糧食,若不是木料難尋,他真的想造個百來艘,幾趟就能完成漕運任務了。
“大員應該盛產木料吧?”
忽然,鄭森猝不及防下,又聽到皇帝的問話,不由道:“大員木料不少——”
“那便好。”
皇帝點點頭:“讓工部與你家交接吧!”
黃宗羲有點懵,大員是哪?怎麽問鄭森,難道朝廷沒有的鄭家就有?
認真巡查了一番後,朱誼汐頗為滿意,正準備離去時,忽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很快,就是一陣問詢聲。
“陛下,工部傳來消息,王老今個摔了一跤……”
田仁碎步而來,低聲道。
“嗯?”皇帝眉頭一豎,不可置信道:“怎麽突然就摔了?”
說著,忙不迭:“快,去王老府上——”
車架訊起,侍衛宦官腳下生風,而鄭森、黃宗羲二人也快步而追,結果卻灰塵滿面。
“鄭兄?”黃宗羲原地蒙圈,滿嘴的灰土。
“愣著幹嘛,追呀——”
鄭森拔腿就跑,揮舞著手中的紙筆,死命地追趕。
黃宗羲托著大胡子,寬袍步履而追,苦不堪言。
不一會兒,兩隻騎兵逆返,直接將兩人帶上了馬路,顯然是皇帝想起了他們。
等到了王府,車架緩停。
王徴因為器械的貢獻,也被皇帝封為男爵,以其老家涇陽為號,為涇陽男。
所以,其就不是宅而且府邸了。
馬車剛停,朱誼汐猛然而跳,在一陣“祖宗”“爺嘞”等關切中,跑入府中。
剛入院,又嗅到了濃濃的草藥味。
“陛下——”
府中眾人一見皇帝,立馬跪地哭泣。
其養子更是跪在床榻旁呼喚:“爹,爹,陛下來了——”
“陛下?”王徴幽幽醒來,微張的嘴唇徹底打開,流出些許口水,眼前浮現皇帝的臉龐。
“葵心公,我來了!”朱誼汐緊緊握住其手,話語中帶著顫音。
“老臣生於隆慶五年(1571),長於萬歷年間,親眼見證大明從繁盛至衰敗,可惜胸無點墨,天啟二年才堪堪中進士,才篤信景教……”
王徴嘴唇緩緩開啟,幾乎是一字一句地念叨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