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父可敵國》第1198章 衍聖公,但是新的
   第1198章 衍聖公,但是新的
  兖州,欽差行轅中。

  朱桢的判斷讓兩位山東大員都神情一振。

  “王爺所言極是,老百姓這次鬧事确實不太一樣。”胡讓點頭道:“人都說‘殺官造反’,可他們隻是扣押了各地的官員。到目前爲止,還沒有聽到哪個知府知縣殒命的消息。”

  “看來他們也知道,一旦殺了官,事情性質就全變了。”吳印也沉聲道:“但這應該隻是其首腦的想法,下面人可未必能一直忍得住。”

  “是的。”朱桢點點頭道:“他們應該不是純洩憤,而是有訴求的。所以才會扣押地方官員……萊州知府周世維,都快逃出萊州了,又被追上抓回去的嗎?”

  “但目前還不知道他們有什麽訴求。”胡讓輕聲道。

  “很快就會知道的。”朱桢卻笃定道:“他們扣押李知府,追捕周知府,八成就是爲了跟府尊大人談判。當然要是談不妥,幾位知府就會變成他們跟你們二位談判的籌碼。”

  “那王爺是說,我們先靜觀其變?”吳印小聲請示道:“等他們提出要求再說?”

  “不,不能等。”朱桢卻斷然搖頭道:“騷亂也好,叛亂也罷,都逃不脫一個‘亂’字。把老百姓煽動起來,事态會如何發展,就由不得任何人了。每拖一天,事态失控的風險就大一天,再拖上個三五天,說不定就真變成叛亂了!”

  頓一下他又沉聲道:“而且本王,從來不跟劫匪談判……”

  “可不談判的話,怎麽知道對方的訴求?”兩人都有點迷糊了。既不打算派兵,又不打算談判,怎麽可能速戰速決?

  這不是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嗎?
  “不需要談判也能知道他們的訴求。”朱桢智珠在握道:“根據本王的經驗,像這種鬧事,台面上的往往都是讓人當槍使的,真正的後台老闆無外乎鄉紳地主。”

  “王爺真是太有經驗了。”吳印歎服道:“那些鄉賢缙紳,确實慣會拿百姓當槍使。”

  “所以不管是在蘇州、南昌、廣州還是昆明,隻要老百姓鬧事,本王一律先抓大戶。說來也怪,每次都沒抓錯人。每次一把他們抓進來,局面馬上就會消停不少。也不知道是本王運氣好,還是他們就是天生的壞種?”

  “王爺的絕招還真是厲害……”兩人不禁苦笑,可惜隻有他自己能用。哪個大戶在朝裏沒人?他們要是敢效仿,保準吃不了兜着走。

  “說來也巧,山東地裏最大的兩位大戶都在兖州府,本王已經請他們過來了。”便聽朱桢淡淡道:“等他們到了,你們陪本王一起見一見。”

  兩人一聽就知道王爺說的是哪兩家?山東地裏最大的地主,孔家,在距離兖州城三十多裏外的曲阜;山東地裏第二大地主,孟家,在兖州城南四十裏外鄒縣。

  這兩家的祖宗,一個叫孔子,一個叫孟子,所以他們不光是最大的地主,在山東還有極高的話語權,以及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王爺找來這兩位,還真是找着正主了呢……

  ~~
  大明開國以後,在全國範圍重修城池,藩王的王城更是重中之重。

  兖州城作爲魯王封地,因古城狹隘,朱元璋便令郭英,将城牆南移二裏三十丈,把原來的南護城河變成了穿城河,并将城門樓、城牆加高加寬。在夯土城牆外,包上了重約四十斤的城磚重修。

  其中尤以南門‘德政門’的門樓最爲高大雄偉、巍峨壯觀。外門樓往南伸出數丈,似龍頭南伸去泗河飲水一般。

  此時,就在那龍頭不遠處,一支頗具規模的車隊停在了官道旁。

  車廂外觀古樸典雅,飾以雲紋,四角和窗框覆以黃銅,拉車的都是清一水白色駿馬,不帶一根雜毛那種。   

  更不用說那些幹練的青衣健仆了,真是盡顯世家大族的氣派。

  當然,紅色的回避牌上,黑色的‘聖公府’三個大字,足以說明人家确實夠資格擺這個譜——千年世家,唯有南張北孔。

  此時,大明第一任衍聖公孔希學已然作古,他的兒子孔讷繼承了衍聖公之位。

  孔讷才二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自信滿滿的年紀。此時,他穿着大明一品文官的绯紅官袍,正端坐在馬車上,敬閱手中的《春秋》。

  十六名年輕俊美的仆童,捧着手巾、點心、茶盞、痰盂等物,排成兩排,紋絲不動的侍立在車廂外。

  最離譜的是,還他麽有伴奏!相鄰的車廂裏,數名樂婦在彈琴吹箫,做大成之樂,而且隔了兩層車廂,樂聲一點都不刺耳,反而多了幾分悠遠、神秘。

  當然,按衍聖公自己的說法,這是爲了嚴守禮法,所以不能與女子共乘一車。才不是嫌在一個車廂裏太吵呢。

  可惜,兖州城門已經緊閉好幾天了,所以根本沒人圍觀他的風采,未免有些遺憾。

  這時,車外長随輕聲說了句:“公爺,孟家的人來了。”

  “嗯。”孔讷屁股都沒挪,便吩咐道:“請信夫兄上車說話。”

  “是。”長随應一聲,前去傳話。

  比起孔家後人的排場,孟家後人的架勢就顯得寒酸多了……‘隻有’三輛馬車,兩三百護衛而已。

  孟家這一代的家主叫孟克仁,字信夫。

  孟家不像孔家。孔家始終代表着儒家,地位一直很崇高。而孟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并沒有得到朝廷的特殊優待,一直到了宋仁宗景佑四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守兖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便在其址修起了孟子廟。

  孔道輔又于凫村訪得孟子四十五代孫孟甯,推薦于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命其率領族衆,編修族譜,主奉祀事。

  第二年,又在自家孔廟的西側,建立了五賢祠。把孟子、荀子、楊雄、王通、韓愈五人尊爲‘五賢’,設像祭祀。

  後來,孔道輔回京擔任禦史中丞時,又多次聯合當時有名望的官員,向朝廷舉薦孟子,終于引起了皇帝對孟子的興趣。

  元豐六年,宋神宗封孟子爲鄒國公,诏書中稱:‘自孔子殁,先王之道不明,發揮微言,以诏三聖,功歸孟氏,萬世所宗。’

  至此孟家才開始崛起。

  所以孟子後人一直以孔家馬首是瞻,孔讷一叫,孟克仁就得趕緊下車過去。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