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還是麻料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明州分司鹽運同知邢跡親自押送三艘運鹽船隻來到定海城西,見到這邊船廠區域的一片繁忙景象,依舊覺得不太真實。
只是一兩個月前,邢跡記得很清楚,當時自己從明州趕來,兩岸要麽荒坡要麽樹林要麽農田,他如何也想不到,變化會這麽快,又會這麽大。
有吏員來接,將邢跡帶到距離岸邊稍遠些的一片算是織網作坊的區域。
相比船廠區域勞作多是精壯,這邊男女老少皆有,都在忙碌著編制漁網。
而且,可以看出,正在編制的漁網都非常大,其中不乏寬度兩丈的那種,邢跡還是有些見識的,知道這是那種五百料以上大船才能用得了的大型對網。
小船根本拖不動。
來到一頂帳篷前,吏員報上邢跡的名字,守門侍衛還是很謹慎地檢查一番,才放他進入,邢跡的兩位隨從則被擋在了帳篷外。
邢跡對此也沒有甚麽怨念。
前些日子那次刺殺,邢跡也是被波及者,人在明州,莫名其妙的,一個月的俸祿就被扣了。
大家因此明白,皇帝陛下就是在提醒明州上下,某個少年營海使一旦出了問題,明州大大小小官員,一個都跑不了。
你們都給俺悠著些。
經此一事,朱塬身邊的護衛加強了許多,同時,明州一眾官員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何海軍都督大人在某個小少年身邊會如同下屬一般。
這真是個小祖宗。
朱塬正在與姚封討論麻料的問題。
這是自從營海司開張起就一直困擾這邊的一個問題。
連續幾次從各處征調,明州這邊,一共從臨海各州縣以及長江流域獲得了8.2萬斤的麻料和1.7萬多匹麻布。
這並不少。
西吳朝廷五年前定下桑麻等物課征法令。當時要求農家每十畝田種植桑麻木棉一畝,田畝多者,以此類推,並按照每畝麻課征八兩、每畝棉課征四兩、桑田折現征收的規則進行收稅。
不種者,罰征布匹。
其中木棉就是後來的棉花,這年代種植范圍還很小。
主要依舊是麻。
去年,隻說與麻相關,朝廷總計征收麻料67萬斤,成品麻布13萬匹。
因此也可見,只是明州一地,朱塬就已經拿到了朝廷全年課征麻料10%以上的份額。
這並不少。
畢竟當下大軍征戰才是用麻大戶,不說其他,只是裝糧食的麻布口袋,動輒就要幾十萬隻。然而,相對於明州的需求,這還遠遠不夠。
就說正在籌備的這次捕魚。
朱塬計劃以對網捕撈為主,其中只是為兩三百料漁船制定的五丈長一丈寬對網,按照最近與工匠和漁戶討論後制定的標準,每張就需要100斤麻料,再大一倍適合五百料以上船隻的大型對網,用料也要翻倍。
吳禎和章存道先後帶來要麽低於500料要麽船身太舊無法出海的超過500料大船,近期統計,來自吳禎部的有107艘,其中500料以內92艘,大於500料的15艘,來自章存道部的219艘,其中500料以內192艘,大於500料的27艘。
總計多達326艘。
而且,哪怕是小於500料船隻,當初既然能被征用,也絕對不是普通漁戶那種兩三丈的小漁船,大部分也都有兩三百料級別,其中相對較小的兩百料船隻也有六丈長,同樣屬於普通漁戶一輩子都置辦不起的那種。
再就是,近期被收編的明州漁戶,同樣還附帶超過800艘各類漁船,超過百料的也幾乎沒有,長度普遍在三丈以內。不過,雖然很小,但勝在數量多,綜合起來,也是一份不可小覷的生產力。
既然已經編入明州海洋發展集團,後續無論是船隻的維修還是捕魚所需要的工具,也都需要公家提供。
大致計算,按照150張大型對網外加500套各類小型漁網計算,需要麻料,至少3萬斤。這甚至還不考慮捕魚過程中對漁網的消耗,實際上,這年代植物纖維漁網非常不耐用,消耗才是大頭。
當下一切只是應對今次的大黃魚汛。
另外,營海司第一要務,還是運糧。之前拿到的8.2萬斤麻料,確保最關鍵的造船等方面所用之後,結余不到1萬斤。
另外還有兩萬斤的差額。
物質啊!
最近已經在不斷推動加大各種麻料的種植,甚至還想到了山東那邊,但,這些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帳篷內。
商討結果,其實也很簡單,收購。
其實也沒有第二個方法。
民間肯定是有麻料儲備的,而且,很多植物纖維材料,這年代就是野生,只要官方出得起錢,現采都沒問題。
大致確定方案,與姚封幾人一起站在書案前討論許久的朱塬抬起頭,才看到邢跡。
連忙施禮。
邢跡已經等了一會兒,卻沒甚麽不悅,如果可以,他不介意再多等片刻,好顯示自己在這位小大人面前的誠意,這段時間,邢跡一直隱隱後悔的一件事,就是當初這小少年到來明州時,他沒有第一時間去迎接。
雖然吧,當時對方也沒有第一時間露面。但,邢跡總擔心這小少年會知道這件事。
雙方見禮過後,邢跡便說道:“大人,下官這次帶了200引鹽過來,不知是否夠用,若是不足,可再調一些?”
“夠了,”朱塬說著朝外示意:“我們去看看吧。”
第一批漁船明天出發,上規模的大船100艘,配合漁家小船200艘,計劃去往象山南漁山列島區域。
為何不是全員出動?
因為沒網!
每年由南向北的大黃魚汛已經在那邊成型。
漁山列島距離定海有200裡海路,若是以往,定海、昌國附近的漁民是不會跑那麽遠的,太危險。但,當下明州海洋發展集團成立,既然有朝廷組織,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傳統的地域限制。
再就是,海上捕撈,為了確保生產活動連續性,也不能隨時上岸,因此,捕魚過程中必須同時處理魚獲,畢竟當下天氣已暖,鮮魚堆在船艙裡,短時間就會死亡,變質速度也不會太慢。
海上處理方法,當然是一個字,醃。
至於烘烤,則會在實現生產目標之後就近靠往象山海岸,營海司已經布置下去,將會在那邊搭建烘窯,進行二次處理。
因此,朱塬提前和邢跡招呼,要求今天送來200引鹽,合8萬斤,計劃每艘大船帶2引鹽上路,也既800斤,這也是精算過的。
朱塬希望接下來平均每艘大船能帶8000斤魚獲回來。
十比一的醃魚用鹽比例。
八千斤,其實也不多,按照朱塬定下的每擔100斤魚獲計算,也才80擔而已。
這次100艘大船,總任務8000擔,折合80萬斤。
畢竟只是一次實驗。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年代開發最成熟的大黃魚汛,各種後勤保障之下的官方組織海捕,普遍兩三百料以上的船隻,甚至連漁家普通小船都不算在內,如果100艘大船,帶不回平均每船80擔的收獲,那後續也就不用折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