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補貼
十部五校相關任命宣告第二天,奉天門左東閣的會議室內,大明中樞召開關於確定第一個‘三年計劃’的正式會議。
設想是朱塬提出,當然要參加。
說起來,自從老朱從汴梁返回,這件事也一直在醞釀,十部改革初步完成,老朱就想最近把詳細的第一個三年計劃敲定下來,以便落實各部執行。
這次只是第一次會議。
各種項目,初步確定之後,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研究,確認是否可行,設定計劃目標,組建執行團隊,如此種種。
因為對此事的重視,還有著將其作為未來百年甚至千年基本國策的想法,老朱特意喊了三位皇子前來旁聽。
會議在上午的巳時整開始。
提前有所準備,諸如江淮運河,諸如土地測繪,諸如人口登記,諸如蒸汽機械,相應的項目,很快都拍板下來。
問題也有。
當下,眾人就在旁觀左相李善長和某個少年平章的小交鋒。
話題關於鋼鐵。
朱塬希望三年時間,大明的鋼鐵產量至少達到1000萬斤,也即朱塬推廣某個重量單位的1萬噸,甚至最好能達到相當於宋時巔峰的2萬噸。
左相當即提出了質疑:“平章,俺看你說那太平鐵礦儲量有10億噸,且不論此言真假,若用三年時間將前朝留下不足500萬斤之鋼鐵產量提升至2000萬斤,如此多鐵料,你打算用來作甚?”
左相這番話裡,在場從皇帝到群臣,都能發現一個小細節,左相堅持不用某人提出的‘噸’作為單位。
這算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表態。
長長的會議桌,老朱依舊單獨坐在上首,太子和兩位皇子在旁單獨擺了書案,長桌兩側是中書省、禦史台、翰林院等一乾中樞重臣,朱塬和李善長依舊一右一左坐在僅次於老朱的下首。
老李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朱塬也心平氣和:“左相,那日演示我就說過,蒸汽機械,需要鋼鐵來做,將來的火車、鐵路、船舶等等,也都需要大量的鋼鐵。”
“這俺沒忘,”李善長望著對面:“可平章也曾說,這些都非短期可能實現,三年2000萬斤,若是煉出來用不完,那鐵料可是會腐朽的,若是任由大批鐵料爛掉,諸多工匠心血,期間所耗錢糧,豈不都白白靡費了?”
“這是個問題,”朱塬想了下,示意下首一些的康茂才:“除了軍工所需,屯田也需要大批農具,這也是一個方向,我之前就說過。”
“用不完呵,”李善長依舊堅持:“俺著人算過,還是你給那數字,宋時至多一年2000萬斤,那是全民所耗,咱大明當下百廢待興,這廢久了,反是用不得恁多。就說屯田,若是百萬屯卒,每人二斤鐵,不過只需200萬斤而已。”
“每人二斤……”
朱塬念叨了一句。
第一感覺,太少。
不過,想想這可不是幾百年後家家都有拖拉機的那個時代。人均兩斤鐵料,足夠人手一把鋤頭一把鐵鍬。至於犁耬這些大件,遠不需要人手一套的程度。
就說元朝。
巔峰人口9000萬,巔峰鋼鐵產量,500萬斤。
人均折合……
半兩!
好吧。
朱塬知道古代涉及此類數字的記載往往偏差很大,那就四舍五入,加一倍,算人均一兩。
嗯。
每人一個杓子用來挖地,那畫面想一想就很美妙。
你不亡國誰亡國?!
再說屯田這件事,剛剛已經有所討論。
計劃第一個三年的目標是組織100萬到200萬人,就像鋼鐵產量的1000萬到2000萬斤,因為沒經驗,都給了很大的彈性。
李善長這是取了鋼鐵上限和屯田下限,不過,即使反過來,200萬屯卒和1000萬斤鋼鐵,人均兩斤的話,再考慮大明其他方面用度,就算是取前元留下的500萬斤年產,再加上400萬斤屯田消耗,也都還會有100萬斤剩余。
這不是小數目。
更何況,事情也不是這麽算的。
鋼鐵產量是每年都有,但,屯田消耗鋼鐵,這年代人仔細,一把鋤頭,可不會一年就磨沒了。當下鐵器,用個十年二十年,甚至,傳給下一代的,都不會少見。
這麽一想……元朝其實也不少。
只需要二十年,人均就能有二斤鐵。
好吧。
難怪老朱起事早期,曾經大批量用銅製作箭頭。
剛了解時,覺得不可思議。
那該是秦朝才乾的事情吧,都一千多年了,怎麽又倒退了?
事實是,確實倒退了。
老朱坐在上首,聽著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兄弟難得當場向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發一次難,見朱塬一時沉默,想要開口,又覺得,這確實是個問題,就耐心等待,看看自家寶貝二十三世孫能想出什麽解決方法。
既然確定問題,朱塬也在快速斟酌。
對於鋼鐵,若是強用,當然也用得了,記得後來只是一座長江大橋,消耗鋼鐵就是幾萬噸級別,相當於封建時代好幾年的全國產量。
不過,現在如果急著造鐵橋,不說長江大橋,普通的小河造鐵橋,缺少足夠技術積累之下,那也是亂來。
真造了,或許沒幾年就會廢掉。
同樣,與蒸汽機相關的各種,短期內至少也用不上太多。
還有建房。
嗯……
這個要與混凝土相互配合,而水泥,短期內想要大規模生產,也不現實,小批量的話,又沒意義。
倒是可以把這個項目立起來。
這麽想著,低頭在面前記事本上寫下‘水泥’兩個字,朱塬飛速旋轉的大腦也靈光一閃,很快抬頭,輕聲說出兩個字:“補貼!”
補貼?
會議室內也是好奇等待的一群人都是滿眼問號。
李善長下意識拆解這又一個新詞,卻發現,比起朱塬的其他各種新詞,這個‘補貼’,他一時間也搞不懂有何含義,於是便問出來:“平章,何為補貼?”
說著還好奇,剛剛某人低頭寫了甚麽。
朱塬稍稍斟酌,說道:“簡單來講就是,將咱們多余生產出來的鋼鐵,免費發放給百姓。”
這下,所有人都懂了。
跟著又蒙了。
免費發放,還是成百上千萬斤。
大善人呐!
李善長看了眼上首的自家主公,還想起前些日子某人要用100萬兩白銀給士卒購置棉花增添保暖的事情,其背後,還是主公被對面少年不斷蠱惑的甚麽‘經濟之學’。
說甚麽‘分配’之類。
簡直魔怔。
事情還在推行,只是也在大夥勸阻之下,改得更合理些,一方面繼續采購,一方面是直接發放銀錢,讓士卒自行添補,大概就是,總開支壓縮到了本來的三成。
三十萬兩白銀的支出,也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相比往昔,不得不承認,自從對面少年出現,自家主公手頭越發寬綽起來。
就說那海外貿易。
隨著近期逐漸有商隊從日本、高麗等國返回明州,只是兩成比例的市舶稅收,這段時間就已經報上了超過30萬兩白銀。
除了稅收,大家可都沒忘,自家主公手裡還握著一堆海貿公司的股份。
同樣的兩成。
傳聞那海貿一來一回能有10倍利潤,就算實際差些,也不會差太多。各家兩成股份能拿到的分紅,可以想見,只會比30萬兩白銀更多。
可……
錢再多,也不是這麽花的啊!
當下,又聽到了一個白送,李善長簡直想把自己面前的一疊文書丟過去。
送送送!
恁地就知道送!
崽賣……崽送爺田不心疼麽!
這麽想著,李善長正要反對,上首老朱已經道:“塬兒,你具體講一講?”
朱塬也重新梳理了一下思緒,說道:“祖上,還是要從營海司捕魚說起。”
老朱點頭。
周圍人再次好奇起來。
這又甚麽轉折?
李善長也只能暫時按下想要脫口的反對,看對方又打算如何花言巧語。
“營海初期,明州一直缺少麻料,因為麻料不只是造船需要,關鍵還能夠編織漁網,”朱塬娓娓道來:“當時有一個簡單的換算,適合500料海船拖行的大型對網,一張就要200斤麻料,而這張網,從下水到作廢,整個使用周期,能換來大概1000擔魚獲,也即10萬斤。”
這麽說著,朱塬翻到一頁白紙,快速寫下‘200斤麻料’等於‘10萬斤魚’的一段文字,舉起來朝周圍人示意:“大家看,這是不是一目了然。”
眾人看過去。
那幾個字……倒是一目了然,只是,‘了然’個‘甚麽’?
朱塬當然明白眾人疑惑,笑著看了眼老朱和朱標:“祖上和殿下應該是明白的,這個……就是最簡單的‘生產力‘轉換,經濟之學的根本,‘生產’一道,麻料,叫做‘生產資料’,魚獲,就是‘生產成果’,麻料對魚獲的轉換,就是‘生產力’,這裡就意味著,200斤麻料代表的生產力,可以產出10萬斤魚獲。當然,其中還有諸多因素,比如船隻,比如人力,這裡只是為了大家能更形象理解。”
老朱和朱標其實一開始沒反應過來,不過,朱塬這麽一講,父子倆都看過‘經濟之學’,自然也就明白過來。
再看會議室內其他迷茫的重臣,一大一小還難免生出一些小小的優越感。
嗯。
這優越感,是朱塬故意給的。
暗捧了一下,朱塬很快繼續:“說過了理論依據,再講我的‘補貼’想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說著再次將筆記本上的‘轉換公式’展示給周圍諸位,朱塬一邊接著道:“首先,提高鋼鐵產量是必須的,三年1萬噸到2萬噸,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基礎,咱們想要進入我那天演示的工業時代,就必須這麽做。而且,事情也只能一步一步來做,不能說今年咱們只有不到500萬斤的鋼鐵年產量,明年需要了,就忽然提高到5000萬斤,這不現實。”
這裡眾人聽懂了,紛紛點頭。
朱塬繼續:“那麽,就是其次。在這個鋼鐵產量的增長過程中,生產的鐵料一時用不完,怎麽辦?我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補貼。”
不等眾人詢問,朱塬開始詳細解釋:“參照我寫的簡單生產力公式,接下來,多余的鐵料,咱們製作成農具,鋤頭啊耕犁啊等等,免費發放給百姓。這麽做,看似朝廷吃虧,實際是,咱們給出的‘生產資料’,必然能夠轉換成更多的‘生產成果’,暫時沒有數據,就只能假如一下。假如,憑借更多、更好、更快、更耐用的大批農具,全國百姓將大明的糧食產量提高了一成,也即10%,這就意味著,大明的糧稅收入也能提高一成,按照咱們今年1543萬石的全年糧稅收入計算,多出一成,就等於多出150余萬石。這是什麽概念?按照單個士卒每日兩升米計算,這多出來的一成糧稅,足夠養10萬大軍兩年有余。”
這麽說完,朱塬想想又補充:“這個例子也是讓大家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實際上,朝廷看似免費補貼了農具,但好處只會更多。我隨便說。第一,可以刺激百姓的開墾積極性,這樣大明能獲得更多耕地,產出更多糧食。第二,糧食產量增多,百姓更加富足,天下也能更加穩定。第三,糧食產量的增加,還會帶來更加低廉的糧價,這能惠及大明所有階層,就比如冶鐵匠人,朝廷把他們生產的鋼鐵免費補貼給農戶,間接導致糧價更低,他們自己從朝廷獲得的酬勞,用於購買糧食,同樣的銀錢,也就能買到更多口糧。第四,剛剛說過,更多的糧食產量,意味著更多的稅收。第五,也是剛剛說過,咱們不用擔心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可以放心地加大生產,為走向工業時代打基礎。第六,通過提高鋼鐵產量來間接提高糧食產量,這背後其實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合理配置,當下看不出什麽,過個一兩百年,大明人多地少的時候,就會明白這種配置的強烈必要性。第七……嗯,一時間想不到了,大家也可以跟著想想……”
會議室內頓時響起輕笑聲。
老朱飛快在自己面前的筆記本上記下一些,一邊笑著拍板:“莫要想了,就如此,行你說這‘補貼’之策。”
這麽說著,老朱也沒有忽略自己的老兄弟,轉向李善長道:“百室你這問題也提得好,若等事到臨頭才發覺,不及安排,怕也會誤了事情。”
左相大人能怎麽辦?
左相大人只能點頭。
對面這,一套又一套的,李善長不想承認,內心裡卻難免生出一股無力感。
這廝……
究竟是那裡蹦出來的?!
難不成,那女媧娘娘補天剩下的五色石,還有一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