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誰去
不封刀有不封刀的規矩,屠城也有屠城的顧忌,毫無章法,毫無顧忌的肆意妄為,放縱的時間太長,或是完全不加以約束,將會造成無比可怕的後果。
這個後果不是指對敵人,而是對己身。
三日時間不長不短,有著為期三日的軍令落在頭上,這個後果尚還在可控的范圍內。
但無論是多久,只要不封刀這三個字出現,對數萬士卒都是一種難以想象的激勵,對士氣軍心的提升是巨大的。
大明弘治十六年,十月末。
大明將士登陸倭國的佐渡島,用時半月有余,攻陷全島城池三座,營寨二十有余。
三座城池,凡明軍所過之處皆是赤色遍地,哭嚎聲震天。
全島三城,加上營寨村落,共計四萬余倭人,凡青壯男丁皆殺而焚之,府庫掠奪一空,處處火光,處處是婦女的慘叫哀嚎,整座島已是淪為人間鬼蜮。
而這座島已是落入了明軍之手。
接下來的便是先行修整,然後將戰火帶到倭國本土。
——————————————
大明京師。
到了十一月份,天氣已經很冷了,乾清宮裡,幾個炭盆滋滋啦啦的燒著,弘治皇帝身子骨不好,向來有畏寒的毛病,即便裹著厚厚的衣服,仍覺得還不夠暖和,將身體稍稍縮了縮,出口打破了沉悶:“諸卿可有章程?誰去?”
殿中的幾個大臣相互望著,這幾日朝中的焦點乃是最近新到的一封奏疏,說是奏疏,不如說是國書,朝鮮的國書,上面蓋著朝鮮的王印和國印。
其內容是請求大明派遣總督,督管君王,並派遣大軍停駐,而且軍費一應開支朝鮮承擔,還會每歲獻上一應歲幣。
關於此則國書,大明君臣一通商量,得去,必定得去,不僅有面子,還有錢拿,這種好事打著燈籠都難尋。
派遣大軍此事容易,大明什麽都缺,最不缺的就是軍戶。
到時候征調個幾萬大軍過去都不是難事,相信不少軍戶都願意去,畢竟軍費朝鮮給承擔,那肯定是足額發放,滿餉這等事在大明同樣是打著難尋。
那麽剩下的便是要派誰前去擔任總督,這駐朝總督是個好差事,督管朝鮮君王,這聽著就帶勁。
但卻沒多少人願意去,朝鮮那是什麽地方,說是偏遠之地都是抬舉,那是國外,那是番邦。
人離鄉賤,這個時代的鄉土觀念是很嚴重的,沒人願意往朝鮮跑,即便擔任總督,那也不太成
而且又是駐軍,又是派遣總督,還又要給銀子的,朝鮮人對此能願意?
雖然國書上看著相當的願意,一幅求之不得,恨不得哭著喊著讓大明趕緊派總督來,沒有總督,他們日子都過不下去,總督來了,青天就有了,朝鮮就太平了。
但事實上呢,事實上就是,沒幾個人願意。
以己度人,若是有個什麽國,要往大明派遣一位總督,督管大明的皇帝,那大明立馬就與之開戰,不死不休的那種。
更別說朝鮮人還在國書上就著兩國的關系展開了論述,最後講到兩國並非宗藩關系,乃是下賜而治。
這四個字,讓人看著就反常。
這是朝鮮人寫的?
朝鮮人瘋了吧?
會不會是某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昌德侯代筆?
反正朝鮮隔得那麽遠,大明也無法去驗證。
而恰恰是這些讓人心裡犯嘀咕又沒底的言論,才讓這些大臣不知該派誰去,等派過去,暗殺,下毒接踵而至,朝鮮方面再泣血上奏個總督水土不服,不幸感染風寒,不治而終。
還是那句話,隔著那麽遠,大明沒法去驗證,也難以去驗證。
何況,這去擔任總督可是個大事,總不能隨便找個人前去充數,不說內閣輔臣,六部部堂,至少也該是個侍郎副都禦史什麽的。
“劉閣老。”
見這些大臣遲遲不出聲,好像都拿不出個章程,弘治皇帝照舊望向了劉健。
“臣在。”劉健欠了欠身子。
“你乃內閣首輔大臣,你以為該派何人前去?”
“回陛下,臣一時不知該派何人,未能為君分憂,臣慚愧,只能全憑陛下做主。”
“王卿家,王部堂。”
弘治皇帝對這話不置可否,又望向王恕。
“臣在。”
“卿乃吏部尚書,督管著天下官員,你以為該派何人前去。”
“回稟陛下,督管天下官員的乃是陛下,臣這個吏部尚書即便真能督管,那也是代著陛下看家,吏部畢竟是陛下的吏部。”
王恕年歲大了,一幅老態龍鍾的樣子,說起話來慢慢悠悠,但永遠是那麽的滴水不漏。
哪怕是弘治皇帝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要一本正經的回答。
回答完之後,才開始正式的答話,他坐在錦墩上,知道自己離皇帝稍遠,特意把頭揚起來一些,力求話語能更大聲的傳到皇帝的耳朵裡。
“臣以為,此次該派的人選當是得老成持重,位高之人,而且品行必要上佳,畢竟是去朝鮮督管其君,當以公正。
而今可在朝中,乃至天下各省二三品的官員中予以挑選拔擢。”
“挑選誰?拔擢誰?誰公正?”
面對弘治皇帝的三連問,一眾大臣又是不知該如何回話了,就是因為這太多太多的要求,才使得很難找出一個合適的人選,或者說很難找出一個願意去的人選。
“都想不出來?朕此前便授意了人選,讓謝卿或是李卿,要麽韓卿前去,幾位卿家位高權重,又正值壯年,嗯,五十歲知天命,也算壯年,起碼比其余幾位七老八十的卿家要強得多,但幾位卿家又對此不願.”
說到這,弘治皇帝屈指在書案上敲了敲,清脆的聲音又帶著些許發悶,殿中的所有大臣盡皆抬頭,擺出一副仔細聆聽的樣子。
“朕知道,人離鄉賤,故土難離,幾位卿家是舍不得大明朝,舍不得家鄉,這是其一。”
“還有其二!”
朱佑樘抬高了音調,“這其二便是擔心有危險,卿等心裡在想,這朝鮮人遞出一封如此反常的國書,其中頗多可疑之處,實在是讓人心裡沒底,這朝鮮會不會是遭到了脅迫,會不會是旁人代筆,而朝鮮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
“卿等這些顧慮朕都明了,你等也不要對朕說什麽臣萬死,臣慚愧之類的話,此乃人之常情,你等也不必感到慚愧。”
說到此,弘治皇帝停頓一二,嘴裡接著道:“朕今早收到一封奏疏,乃是昌德侯所寫,講述的便是朝鮮的境況,卿等聽了,應當便能打消心中的擔憂與疑慮。”
“蕭伴伴。”
簫敬在旁躬身:“奴婢在。”
“把那封奏疏給諸卿念念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