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乞顏宗元連忙喚來親衛,將跌落在地的乞顏思烈,扶回榻上。
只是乞顏思烈一直未有聲音。
乞顏宗元顫著手,忍住內心不安,試探著乞顏思烈的鼻息。
就像一隻小鳥般,輕輕一觸,便移開了手。
還好,只是一時昏迷。
“你們照顧好汗王。”
乞顏宗元心中有數,只要汗王還活著,就能安然退走。
對,退走。
發兵來高州的時候,氣吞萬裡如虎,覆滅大漢在指掌之間。
現在能退走,就算成功。
“糧”
忽而,乞顏宗元一個停滯。
大可汗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肯定不是在哭爹喊娘。
“糧秣?”
乞顏宗元愣了愣,隨即陷入深思。
雖說南渡江被大漢水師,趁著漲水,給封鎖了。
但橋頭堡的存糧,還剩下不少,一時半會兒,還夠吃,自家大軍不太可能短時間內,陷入糧秣危機。
“漢軍的糧秣?”
乞顏宗元忽而振奮起來。
他們的糧秣暫時沒問題,漢軍的糧秣,卻已經不足了!
在逐溪縣城下已經焦灼對峙了許久,漢軍隨軍帶著的軍糧,多半所剩無幾。
不然那劉雉兒,也不會兵行險著,用詐死的計謀,冒險決戰。
而且早前大可汗就曾下令,讓乞顏金瀚圍住康海郡城,堵住糧道,盡量攔截漢軍補給。
“漢軍接近斷糧了。”
乞顏宗元得出了一個結論。
劉雉兒所率的漢軍主力,雖然連番得勝,但失去瓊州與高州相連的要道徐聞縣,屯糧重地康海郡城又被圍住,補給困難。
實際上,就是一支孤軍。
孤軍最缺的,就是糧秣!
“我得趕快布置一番。”
乞顏宗元正想著辦法,如何引爆漢軍的糧秣危機。
看著因地崩而倒塌的一些土牆,心中一動。
“地崩雖然讓我軍大敗一場,但康海郡中的一些百姓,必然也受到了影響。”
“甚至地崩之下的河流改道、山洪,也能帶來大量災民。”
乞顏宗元趕緊喚來一員漢人出身的將領,吩咐道:
“你率領輕騎,扮作漢軍,告訴各個郡縣的百姓,就說漢軍大營會為受災的百姓分糧。”
“是!”
將領趕忙下去。
乞顏宗元,已經沒有先前那麽緊張。
不愧是大可汗,縱然是昏迷之前,也能留下妙計。
遭災的百姓去漢軍大營討糧,劉雉兒是給還是不給呢?
而且所有人都看到了,東胡人在地崩之中,傷亡慘重。
都覺得,這地崩是天助大漢,是大漢天子帶來的神跡。
可你帶來的神跡,對百姓造成了影響。
那你該怎麽解決?
給,糧草危機。
不給,失去民心。
無論怎麽做,都給了東胡人機會。
乞顏宗元又喚來副將,道:
“隨我一同去整軍。”
既然有了對付漢軍的辦法,下一步就是恢復自身實力。
軍隊就像是手指,手指握起來就可以按章法出拳,流血也能打。
而五指張開,沒受一點傷,也使不上勁道。
因而,這最關鍵的,就是組織度,能聚能散,才是精兵。
乞顏部最後的這麽點家底,就是精兵。
所有乞顏部的士卒,無論是將官還是小卒,都很清楚。
在與大漢的交戰中,脫離大軍,能活下來的概率都不高,只有大家組織起來,才有機會。
是的,他們是大敗一場,幾乎被打散了。
但是只要大可汗還在,就不會潰散。
只要在橋頭堡落腳,就會不斷有潰散的士卒,匯聚過來。
因為找到了集體,才會有人籌集糧草,有人策劃撤軍路線,有人照顧傷員。
甚至遇到漢軍,才能有一定抵抗之力,而不是草木皆兵。
就像是在大草原上狩獵一樣。
潰逃的,是獵物。
唯有匯聚在一起,獵物才會變成捕獵者。
乞顏宗元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將殘缺的曲、營,重新整歸,設置好將官,繼續吩咐副將道:
“你親自帶人,以少量哨騎引路,將潰散的將士們聚攏歸來。”
做完一切,已是深夜。
此時乞顏思烈已經悠悠轉醒,雖然還躺在踏上,但已經能夠動彈了。
“汗王.”
乞顏宗元趕忙將今日做的安排,告知給乞顏思烈。
乞顏思烈竟是露出一個很和藹的笑容,道:
“你做的很不錯。”
“本汗也能放心了。”
只是他昏迷前的一個“糧”字,乞顏宗元竟然能領會其中深意,做到這一步。
已經很不錯了。
一切還有轉機!——
劉恪在帳中,不斷聽著探馬匯報的消息。
大勝一場,但乞顏思烈只要還活著一天,東胡人仍舊留在高州一天,就不得松懈半分。
而且局勢其實也沒有太順。
乞顏金瀚在康海郡城之下的四萬兵馬,還動都沒動呢!
徐聞縣也在人家的掌控之下!
“陛下,普六茹部已經撤走了!”
劉恪頷首,普六茹部撤走在意料之中。
雖說普六茹部大軍來到高州之前,匯聚著大可汗的希望,甚至讓漢軍擔憂不已。
其他各個東胡部族,也是等著普六茹部率先發兵支援,自己再接著發兵。
但這匯聚無數人目光的普六茹部,著實倒霉透頂。
來了高州沒幾天,汗王直接死了。
大營也被燒了,偏偏還正好碰見地震。
真刀真槍都還沒乾上,就一通天災人禍,哪還有半分戰意?
至於大可汗和乞顏部的敗軍?
對不住了,純路人,真不熟。
劉恪問道:
“普六茹部還剩多少兵馬?”
傳令兵拱手道:
“目測只有一萬人左右。”
“.”
劉恪默然,甚至都有些心疼起好大兒。
真慘啊。
敵人面都沒見著,五萬大軍就只剩了一萬。
乞顏部的十多萬大軍,都不一定有這個戰損。
果然殺傷力最強的不是人禍,而是天災。
“放他們走吧。”
劉恪也不打算追擊。
漢軍目前,多少有點顧不上普六茹部。
既然普六茹部也沒打算留在高州,和漢軍為敵,保持默契,任由他們離開就行。
至少只要普六茹阿摩還活著,他【弑兄殺弟】的天命,就能對其他各部汗王起效。
一箭一個老頭兒,或者直接在戰場上鎖頭,當臨時buff殺護衛用,都是很不錯的。
沒過多久,又有探馬匆匆來報。
“陛下,營外聚集了好多流民,說朝廷大營要賑濟他們,發放米糧!”
劉恪:???
又來?
打交趾的時候,已經有一波流民了,現在又來?
不過不得不說,確實有些難辦。
康海郡城的運糧路線,被乞顏金瀚給堵了。
徐聞縣也被乞顏銀瀚佔據。
漢軍軍中確實缺糧。
至於找郡縣的豪族借糧,也不好使。
現在和在交趾時不同,沒辦法打豪族分田地。
在交趾,是因為交趾的官軍不敢和大漢主力,打正面。
這才能讓劉恪毫無壓力的打豪族分田地,而不受影響。
可要在康海郡,面對仍然虎視眈眈的東胡人,以及乞顏金瀚所部的四萬人,很難對豪族施壓。
甚至如果讓豪族怨恨起來,直接帶著家丁,給漢軍使絆子,指不定還得翻車。
“朕先出營看一看。”
劉恪一時間沒什麽好辦法,只能先去看看,流民到底困頓到了一個什麽程度。
嶽少謙就在營門口,組織將士們,安撫流民。
效果有一些,但不大。
“看來是東胡人的手段,專門蠱惑著這群流民來大營就食。”
劉恪皺起眉頭,向嶽少謙問著災情。
之前地崩的烈度一般般,主要是范圍較大。
恰好一些小型郡縣,都沒什麽防備。
那些粗製濫造的木製民房,根本擋不住,直接垮塌了。
所幸都是木料,人倒是沒什麽傷亡。
但遭了災,沒地兒住,只能來找朝廷求援。
劉恪看了看災民,其中還有些扎著辮發。
各個衣衫襤褸,狼狽不堪。
不過在他眼中,都是一樣的,全是漢人,大漢百姓。
劉恪又望向遠處。
東胡人的大營已經是一片廢墟。
逐溪縣城城牆在戰火之中,缺一角少一塊,就沒有齊整的地方。
道路上,隨處可見的血跡,殘兵斷刃。
他心裡忽然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只是歎了一聲:
“這只是康海郡,高州,還沒到整個中原。”
“打來打去,這天底下都要爛了。”
“這天下,就是這樣的滿目瘡痍嗎?”
兩軍交戰,最慘的永遠是底下的百姓。
劉恪問道:
“軍中情況如何?”
嶽少謙拱手,有條不紊道:
“將士們士氣高漲,只是有些疲乏,休息幾日就能再戰。”
而後他壓低了幾分聲音:
“只是糧秣著實所剩無幾,等到休息一些時日之後,還是回師康海郡城,取糧就食比較穩妥。”
“有康海郡城的存糧,也可以賑濟這些百姓。”
嶽少謙其實不是很擔心,漢軍現在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就算東胡人驅趕來的這些災民,比較難以處理,但也並非沒有辦法。
反正漢軍士氣如虹,你乞顏金瀚堵著糧道根本堵不久。
只要漢軍恢復一些,就能直接給你強行打下來。
甚至如果你再不退走,漢軍能給你連人帶馬一起拿下。
不過嶽少謙也清楚,如果回師康海郡城,漢軍就不能再對乞顏思烈所部的東胡主力,再做什麽了。
甚至還能讓乞顏思烈,有時間收攏潰軍,然後安然退走。
也是沒辦法的事,說到底,漢軍還是兵力不足。
這也是以一州之地逆伐天下的硬傷,哪怕正面戰場上能打贏。
後勤、補員,也有著極大負擔。
劉恪心中已經有決定,道:
“嶽少保,粗略估計一下災民數量。”
“分與災民的醫者、糧食、屋棚、衣物,一個都不能少。”
“是。”
嶽少謙拱手,看來陛下是選擇放棄繼續追擊東胡大軍,退而救助災民了。
固然有些浪費戰機,但這是他樂於見到的。
這,才是泱泱大漢。
劉恪再問道:
“如今軍中還有多少馬匹?”
“有千余匹。”
劉恪頷首,繼續下令:
“還是讓化成雨,帶著八百禦前侍衛們去吧,讓他們上馬,奔赴康海郡各個縣城。”
“看看地崩遭災的范圍有多大,哪裡損失最重。”
“除了這些趕來大營的百姓,是否還有朝廷,沒有照顧到的百姓。”
嶽少謙更是無比動容:
“臣替百姓,謝過陛下!”
劉恪只是擺擺手,道:
“哪有什麽值得言謝的地方。”
“既然朕能救得了逐溪中的軍民,自然也能救得了康海郡。”
忽而有一騎匆匆趕來,正是帶著小股兵馬,在四周搜尋東胡潰軍的雷蘭。
“陛下!”
雷蘭拽著韁繩,險些驚了受災的百姓。
“先下馬。”
劉恪上前安撫百姓,說了幾句,同時問道:
“何事如此驚慌?”
雷蘭拱手道:
“運糧的棧道塌了!”
“嗯?”
劉恪皺了皺眉,這可不太妙。
棧道如果不塌,讓巴尼漢帶著南越土著們,走山林棧道,去瓊州運糧,也能緩解糧秣危機。
但現在,棧道塌了,路更難走了。
不過他依然沒改變計劃:
“知道了,既然你也回來了,就和嶽少保一同,救助這些遭災的百姓吧。”
“這”
雷蘭欲言又止,將士們都得用小鬥吃飯,還等著去康海郡城取糧。
現在還得將軍中糧秣,分與百姓?
“救國先救民。”
雷蘭拱手,默然不言,無比動容。
如果張議平在此,必然會肝腦塗地吧?
還記得,張將軍平日裡,也是最為愛護百姓。
很快,劉恪就吩咐下去。
嶽少謙帶頭,安定百姓、救治傷民、搭建屋棚、分發衣食,一切有條不紊。
也不用耗費什麽力氣,將東胡人的殘營,稍微打掃一番,就能繼續使用。
時日過半,不斷有禦前侍衛回營,報告各地的消息。
只是不是很樂觀。
聽著朝廷願意出糧賑濟,各個縣城都上表要糧、要錢。
盡管受災不大,但能弄點賑濟款項來,也是好的。
“多半又有東胡人在裡頭推波助瀾。”
劉恪又是一陣頭疼,高州久在東胡人統治之下,從那些留著辮發的漢人百姓身上,也能看出,東胡人的影響力。
嶽少謙佔據康海郡城之後,能收上來稅賦,勉強維穩就不錯了。
根本沒多少空閑,去找東胡人留下的暗子。
唯一的好消息,應該是各個縣城受災較輕。
劉恪索性招來眾將議事:
“百姓受災,朕想加以賑濟,不知諸位有什麽打算?”
李景績率先道:
“陛下可想北伐?”
劉恪點頭:“這是自然。”
“天底下的百姓都看著呢,想知道漢軍到了哪裡,什麽時候能收復失地。”
“此戰之後,東胡內部必然自亂陣腳,朕當然要北伐。”
李景績在地圖上比劃著,將南渡江以北的高州各郡縣,都框選了出來:
“陛下請看。”
高州有四郡,為合浦郡、鬱林郡、蒼梧郡、康海郡。
合浦郡是高州治所,北接鬱林、蒼梧兩郡,西面與交趾郡有一山之隔,南面便是康海郡。
高州最南方的康海郡,與瓊州相連。
“高州四郡,這一圈是鬱林郡,邊上是蒼梧郡。”
“眼下渡過南渡江往北,就是高州治所合浦郡。”
“末將探聽了些地崩受災的情況,多是分布在合浦郡之中。”
“那麽合浦郡便是震中,以合浦郡為中心,波及到高州各郡。”
“康海郡因為有一條南渡江相隔,災情不重。”
“但余下各郡,多半都遭了災,在地崩之下,城牆根基薄弱,一些縣城,說不定城牆都已經毀了。”
“東胡人的守軍,能打不能守,而且百姓多半也不安寧。”
“正是我軍收復失地的好時機,陛下切不可錯過良機!”
李景績已經有了十足的成長,與之前的開口便是兵法有言不同,開始漸漸有了自己的見解。
眾將也是聽得眼前一亮。
確實行得通。
現在大家無非是糾結於,軍中糧秣不夠,想要賑濟百姓,就得回師康海郡城,不得不放那乞顏思烈一馬。
但李景績,則提出了新的可能。
現在南渡江上,有咱們自己的水師,也佔據了謝橋,為什麽不考慮,直接北伐呢?
趁著大勝一場,且有天災相助,攻下整個高州,何樂而不為?
而且東胡大可汗親征,二十萬大軍所用度的糧草,都囤積在合浦郡之中。
只要真能攻下了,糧秣危機,迎刃而解。
但問題在於,這是李景績的提議。
不說是絕對不可能的辦法,起碼也是一條,最困難的路。
於是乎,眾將立即你一眼我一語,指出了此計弊端:
“我軍現在還得分心賑濟百姓,想要北伐,也是有心無力啊!”
“而且後方還未穩固,康海郡城之下,還有那乞顏金瀚所部四萬兵馬。”
“正是,若是能順利佔據高州四郡,自然極好,可若是受阻,我軍必然腹背受敵。”
“戰線過長,補給極為不易,只能以戰養戰,若是敵軍直接堅壁清野以待之,我軍必敗。”
李景績聽了,也是被嚇著了。
臥槽,咱老李可是想了半天,才想出來的,自以為是妙計,沒想到漏洞這麽多?
他低著頭,忙不迭道:
“是末將失言,末將失言。”
“無妨,雖說九死一生,但也是一條思路嘛!”
劉恪拍了拍李景績的肩頭,以示鼓勵,繼續道:
“那就還是以賑濟百姓為主。”
“既然要救民,就得救到位。”
“遣人告知南渡江上的甘文禁,讓他們也將糧秣,分出一部分來。”
“同時沿江而上,往西走直入交趾。”
“再從交趾郡調動糧秣。”
“既然高州四郡都遭了災,朕也不能厚此薄彼,不僅是康海郡,余下三郡之地,都加以賑濟!”
眾將陷入深思。
救濟康海郡百姓,自然可行。
可再調度水師運糧,救濟仍在東胡人掌控之下的另外三郡,是不是有點過了?
雖說東胡人,不可能像皇帝一樣,愛民如子,此舉必然能進一步收攏民心。
等到真到了北伐的時候,高州三郡必然歸降。
然而代價還是太大了些。
畢竟軍中糧秣本就吃緊,而且調度水師之後,針對南渡江的封鎖,肯定也做不到了。
於是乎,包括嶽少謙在內的眾將,一齊勸道:
“陛下,這麽做,民心是有了。”
“可這耗費的糧秣,咱們能承受得住嗎?”
面對眾將的不安,劉恪笑了。
他知道將領們都對糧秣危機感到不安,不過劉恪對此並不擔心。
最差的局面,也不過是因為消耗的糧草太多,漢軍只能固守,從而放任乞顏思烈所部,安然退走。
但這也就是讓乞顏思烈多苟一陣子,自己所謂的大可汗三日之內必死,食言而已。
相較於救助百姓、獲取民心,算不得什麽。
畢竟乞顏思烈經過這一戰之後,遲早得死,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劉恪看了眼眾將,他耐心解釋道:
“朕要興複漢室,不是為了朝廷,不是為了天子之位,是為了這些大漢百姓。”
“百姓們盼著漢軍,難道是盼著咱們能打敗東胡人嗎?”
“兩國交戰,老百姓們還能想什麽?”
“他們無非是盼著在大漢治下,能過上好日子。”
“可朝廷若是對百姓們的苦難,視而不見。”
“那咱們和東胡人,又有何不同?”
劉恪用力攢著拳,道:
“朝廷愛護百姓,百姓才會擁戴朝廷。”
他又拿著桌案上的酒爵,放到帳中用來防火的水缸裡。
酒爵浮在水面上,漂了一陣,而後灌注滿了水,漸漸沉了下去。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劉恪還沒哭呢,嶽少謙這種出身貧寒深有感觸的,巴尼漢這種年紀小容易被忽悠的,立即就虎目含淚。
眾將心中百轉千回,只是連連拱手,道:
“陛下聖明,臣等所不及!”
他們隻以為,皇帝屢次以神仙手段,勝過敵人,且知人善用,與將士們同甘共苦。
是神君,是明君。
實則不然,甚至是聖君啊!
“好了,朕只希望,你們也能將這句話記載心裡。”
劉恪擺了擺手,將酒爵拿出來:
“漢軍,是為了天下萬民而戰。”
“只要大漢朝廷還在,就不會讓治下百姓吃虧!”
先把態度擺出來,民心在第一位。
劉恪很清楚,打完乞顏思烈之後,就得著手準備北伐。
進攻和防守,又不一樣了,難度上了一個層次。
而且還是從南打到北,後勤壓力極大。
也就是現在大可汗風燭殘年,東胡八部隨時可能內亂,他才有機會。
不然也就是守著一州之地,看雲起雲落的份兒。
所以民心是必須。
只要有了民心,就有可能兵不血刃攻城略地。
哪怕偶爾輸上一兩場戰鬥,也還有回旋余地。
更何況,劉恪心中還有另外一種想法。
他的後勤大總管還在瓊州,看著徐聞縣被佔,瓊州、高州相隔,未必不能想點辦法。
反正蕭元常那匪夷所思的籌糧手段,他是見識過了。
保不齊真有什麽辦法,天降神糧出來呢?——
徐聞縣被佔,高州與瓊州之間,能夠穿行的,只有山路,或是穿行一些小道。
這樣的小路上,崎嶇不平,難以行走。
路面時而陡峭,時而泥濘。
偶然瞥見的懸崖峭壁,更是讓人心驚膽戰,身旁的荊棘亂石,也時不時地阻擋前方的路途。
以至於,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防止踩錯了石頭,或滑倒在泥濘地面上。
至於到了夜晚,行走更加艱難。
走在這樣的破路上,身體不僅感到疲憊,同時還會有心理上的疲勞。
時間都仿佛變得緩慢,每一步,都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和時間。
這也是東胡人都不擔心,漢軍會從瓊州運糧的原因。
這種破路,運一鬥糧食得丟大半鬥。
調動民夫後勤也是錢糧,得不償失。
要是一波糧食運的少了,甚至運糧隊伍到了,結果路上糧食都損耗完了!
就算大漢打下了交州這個大糧倉,拿了交趾國囤積多年的糧秣,也經不起這樣的損耗!
但就是在這種,格外難行的小道中。
可以看到一群衣衫破舊,踩著草鞋,大汗淋漓的百姓。
他們背負著米袋,或是推著小車,緩緩行進。
他們將手上的糧食,甚至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
有人腳下一個趔趄,卻還是拚了命的穩著小推車,不敢讓糧草掉在地上。
渴了,喝點水,繼續。
餓了,看著小推車上的糧草,舔了舔嘴巴。
然後再也不敢多看一眼,而是從懷裡,掏出一個已經乾硬的餅,啃上兩口。
這群膚色黝黑,指甲裡都是泥的百姓們,緊密協作,推著小推車。
沒有怨言,只有默默無語的堅持。
偶爾,過了山林,到了稍微好走一些的平地小路上。
他們才會稍微歇上一歇,攀談兩句。
“老王,這可是你家去年的收成,怎麽也運來了?”
“這有什麽,要不是陛下領兵出戰交州,我家去年哪還有收成?”
“就是就是,多虧了陛下將戰事推到交州,不然在亂軍之下,哪還能有秋收!”
“你個老李頭,還分不清朝廷待咱們還不好嗎?”
一個高個兒漢子被周遭百姓一陣數落,連忙擺手解釋著:
“哪有的事,我就是隨口這麽一說!”
“隨口也不行!”
高個兒訕笑著道:
“要是我不樂意,我能跟你們一起偷摸著運糧嗎!”
“這又不給錢不給糧的,路上咱們還得自掏腰包.”
“掏就掏!”
一個身板硬實的老漢道:
“老子全副身家都壓在股籌上了,有這批糧食,漢軍勝的更快,戰果更多!”
“這股籌兌出來的東西,也就更多!”
“老漢我敢賭!”
無論這些百姓,是出於何種目的,或是為了股籌利益,或是想看著漢軍大勝,又或是單純的感恩。
他們都在做著同一件事。
自發的,為漢軍運糧。
並非完全沒有漢軍將士們管制,畢竟平日裡用民夫做後勤,也是有軍官監督,以防民夫吞沒軍糧。
但只有那麽十來個士卒。
而且沒有任何距離感,都是樂呵呵的,與百姓們說笑著。
甚至都沒做什麽監督的活兒,只是指路、開路,或是探探附近的消息。
他們們都相信,這群最可愛的人,不會貪墨。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糧草越走越深。
眼見著,就要抵達逐溪了。
“雖然咱們都挺累的,但是,想想看,朝廷大勝啊!”
“眼見著就能收復失地了,大漢萬年!”
盡管運送物資的過程異常辛苦,但百姓們始終堅定地前行。
有時他們被突發的大雨澆濕,有時陷在了泥坑,有時被樹枝刮破了腿腳,但他們心底一直都有一口氣。
甚至是越挫越強,將這自發來做的運糧,看得格外神聖,極具使命感。
這時候,劉恪還在大營裡計算著糧秣。
亂世之中,糧食太珍貴了,一粒半粒,都得精打細算。
就在此時,一個傳令兵手忙腳亂的來到帳前,上氣不接下氣的大呼道:
“陛下!”
“糧”
“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