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獨治大明》496.第494章 出乎意料的印度洋總督人選
  弘治六年七月,其實發生了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

  就在很多人都以為汪直已經被邊緣化的時候,殊不知一直坐鎮中南半島的汪直跟紫禁城從來沒有斷過聯系,甚至經常得到天子的回信。

  在默默無聞的這些年裡,汪直不僅培養出一批批精兵悍將,而且在南洋各國建立了多個大明軍事基地。

  有鑒於全球七成以上都屬於無主之地,大明真要擴大版圖其實是一件十分突然容易的事情,派遣軍隊和百姓過去佔地為王即可。

  只是在這個時代,糧食和治理才是佔據領土後,大明王朝所要面對的最嚴峻考驗。

  因何朝鮮和安南先後納入華夏的版圖,但最後還是離華夏而去呢?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兩地的距離過遠,交通時常出現中斷的情況,導致糧食供應不暢和主權容易遺失。

  即便強大的元朝佔據緬甸,但兩地遭到密林所阻,元廷壓根無法突破層層的地理阻攔而形成有效的壓製。

  至於軍糧同樣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像江南的富庶之地自然不需要擔心軍糧,但安南和緬甸的駐軍需要中原王朝將糧食運送過來。

  只是從江南運到京城的糧食耗費都能夠高達八成,沒有運河連通的兩地,所損耗的糧食是一個天文數字。

  另一方向,朝鮮和安南只需要奪取政權,那麽便很容易阻斷跟中原王朝的交集,從而守得一隅而自立為王。

  南洋諸國固然擁有一定的礦產資源,但廣東離京城都是萬裡迢迢,而南洋諸國跟廣東還隔著汪洋,即便佔據這些小國亦是孤懸海外。

  目前這個階段,最佳的發展模式還是以發展自身為主,壓抑那一顆瘋狂擴張的野心,而是循序漸進地發展和擴張。

  南洋的駐軍基地跟呂宋的大明城互通互助,盡管大明朝廷從來沒有侵佔任何一國,但已經是貨真價實的南洋之王。

  特別馬六甲已經建造軍事基地,並且設立了關稅機構,往來於南洋和印度洋的商船一律需要繳稅。

  正是如此,在朱祐樘的授意下,汪直並沒有興兵滅人國,而是通過建設軍事基地的方式徹底掌握了南洋。

  期間難免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隨著汪直派出巨船利炮,所有南洋國家的國王和部落首領對大明王朝都是俯首貼耳。

  現在的勢力范圍早已經覆蓋加裡曼丹島,在不斷向南的滲透中,其實他們亦是已經發現了澳洲大陸。

  只是隨著天子的聖旨從京城而來,在接到聖旨的汪直將手上的事務進行移交,然後率領一支艦隊浩浩蕩蕩離開南洋。

  八月的海風,正從印度洋深處吹過來。

  身穿蟒袍的汪直站在甲板上,一副青年美男子的形象,此刻的眼睛深邃,正朝著北面的海域望過去。

  他不再是西廠的廠督,亦不是中南半島的鎮守太監,而是正式被朱祐樘下旨任命為第一任印度洋總督。

  印度洋總督,這是一個大明王朝全新的職位,但份量可以等同於東海總督和美洲總督,甚至權柄還要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任命在朝廷出現很多的爭議。

  雖然當年徐世英被任命為東海總督,朝廷同樣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徐世英終究還頂著定國公世子的身份。

  反觀汪直既不是文官集團成員,亦不是武勳集團的核心成員,而是遭到文官集團和武勳集團十分輕松的閹豎。

  古往今來,除了懷恩那種懂得跟文官集團搞好關系的太監,太監很少有正面的形象,每每被人都是被恨得咬牙切齒。

  汪直的名聲自然不需要多說,當年擔任西廠廠督打擊了一大批貪官,更是將前任首輔楊榮的子孫繩之以法。

  即便到了弘治朝,在得到弘治天子的起複後,跟王越上演的揚州一日屠百官,而他本人在湖廣更是看著劉大夏的家人被活活燒死。

  現在被授予如此要職,而且海外總督擁有的權勢遠非國內總督能夠比擬,自然惹得很多文官眼紅,所以出現了反對的聲音。

  “汪直擁有軍機之才,今授職印度洋總督實是屈才,此事不得再議!”

  這些反對的聲音自然傳進天子的耳中,似乎想要動搖天子的決斷,但朱祐樘態度十分強硬地表態道。

  通過這麽多年的觀察,雖然他確實發現汪直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汪直對一些貪官汙吏是真的狠,但對皇帝和國家還是擁有極高的歸屬感。

  在主持中南半島局勢期間,面對黎朝的余孽,他采用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法子,導致黎朝的余孽不再敢生起反叛之心。

  只是對駐扎在中南半島等地的軍隊,他表現出親和的一面,亦是能夠時時刻刻維護住大明王朝的利益。

  其實采用太監出任海外總督,還有一個好處。

  太監擁有更強的忠誠度,所以他們在海外可能經營失敗,卻不需要過度擔心他們在實力壯大後自立為王。

  別小瞧人性的貪婪,一旦他們看到自立為王的機會,再忠誠的臣子亦不會願意將自己的命運交到其他人的手中。

  何況,海外需要能力更強的總督。

  在國內,總督可以充當一個擺設。哪怕他整天無所事事,對整個大局而言,未必出現不利的影響。

  只是到了海外,這位總督不僅需要擁有出色的管理才能,而且還需要十分強勁的軍事指揮能力。

  武勳出身的徐世英雖然最初亦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但現在的東海總督府已經成為東海的絕對霸主,更是佔據了九州島,而且持續著東極島開采黃金礦的成果。

  雖然汪直是太監出身,但通過跟王越的威寧海一戰,加上這些年在中南半島的經營,早已經證明了他的軍事能力。

  反觀口口聲聲憂國憂民的文官,這些人寫寫文章還成,若將海外總督的位置交給他們,根本不指望他們能帶來驚喜。

  正是如此,朱祐樘在力排眾議後,亦是任由汪直出任印度洋總督,更是執行著一項十分重要的計劃。

  一支由萬人組建而成的艦隊從馬六甲進來後,便進入了印度洋,而後一路沿著印度洋的東海岸線北上。

  由於船上的食物和淡水充足,艦隊並不需要在暹羅的港口進行補給,而是一路北上。

  “總督大人,不知有何吩咐?”一個身材魁梧的將領大步走過來,顯得畢恭畢敬地見禮道。
    雖然汪直不被文官集團所喜,但在武將群體的名聲其實很好。

  縱觀這個太監的人生,堪稱精彩絕倫。

  在少年之時,汪直便已經得到憲宗的重用,出任西廠廠督期間,瘋狂地打擊貪官汙吏,導致文武百官聞風喪膽。

  第一次領軍出征,打得建州女真哭爹喊娘。在跟王越聯手後,更是敢於率軍深入大草原,險些還殺了達延汗。

  文官集團好不容易將汪直鬥倒,逼得憲宗將汪直下放南京,將他的官職是一貶再貶,讓這位權監摔進了泥裡。

  誰承想,剛剛登基的天子弘治竟然起用汪直,雖然僅僅是南京鎮守太監的職位,但後來汪直亦是參與了諸多的大事件。

  從劉大夏的嘴裡成功得知安南檔案的匿藏之所,盡管消息被王增提前得知而被轉移,但亦算是汪直的一個功績。

  在出任中南半島鎮守太監多年後,如今又得到皇帝授予新的職位,以印度洋總督的身份親率一萬大明海軍精銳。

  此時海風從西邊吹來,掠起了汪直的帽帶子。

  “林誠,你跟你的部下做好準備了嗎?”汪直並沒有望向前來的頭號大將,而是目光遙望遠方地道。

  “總督大人,若是不能拿下,卑職便以死謝罪!”林誠深知汪直對事情只看重結果,亦是認真地表態道。

  他原來是南京神機營一個微不足道的軍戶子弟,雖生而臂力絕倫,稍通文義,但家貧落魄,根本沒有前途可言。

  若是沒有意外的話,那麽他就跟其他南京底層將士那般,每天領著微薄的俸祿,然後稀裡糊塗地度過一生。

  只是上蒼開眼,他得到了汪直的器重。

  在汪直的舉薦之下,可謂是一路高升。從一個微不足道的總旗,像是人生開掛一般,而今被朝廷命令為印度洋總兵官,麾下將士高達一萬人,更是擁有巨船利炮。

  此次征討白古國,雖然是一次遠洋作戰,但他知道此次作戰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既是他跟汪直的正名之戰,亦是大明王朝捍衛榮耀的戰爭。

  不論白古國擁有多少士兵,不管他們擁有多少戰象,他們必須要讓白古國滅國,而那裡亦將成為印度洋總督府的新駐地。

  “雜家交代的那件事情安排得怎麽樣了?一切進展順利吧?”汪直扭頭望向林誠,顯得十分重視地詢問道。

  林誠知道汪直指的是哪件事情,當即眼皮抬起道:“總督大人請放心,此事已經辦妥!”

  自大明王朝全面開海後,越來越多的大明海商馳騁於大海之上,而活躍在南洋的商船變得越來越多。

  初時大明海商主要活躍在南洋東邊的呂宋島和西邊的佔城國等地,但隨著貿易的深入,東線已經到了爪哇國,而西線在暹羅繞了彎後還是出了馬六甲海峽。

  在人類的探險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走上一些彎路,但只要探索的活動一直持續下去,那麽必定能夠找到正確的道路。

  自從有人勇闖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帶回大量的黃金後,越來越多的大明海商選擇前往印度洋,亦是開啟印度洋的淘金時代。

  夕陽余暉映照在西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艘龐大的商船從南邊而來,正緩緩駛入一座古老的港口。

  由於印度地區跟地中海更近,早在公元前幾世紀便已經有了接觸,古印度和古羅馬帝國一直存在貿易和文化交流。

  兩個文明之間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主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進行。

  印度向羅馬出口的商品包括絲綢、香料、珍珠、寶石、象牙等,而羅馬則向印度出口金屬製品、玻璃器皿、珠寶等,這種貿易往來促進了兩個文明之間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

  在文化方面,古印度的佛教在公元前後幾個世紀內從印度傳播到中亞和西亞,最終到達了羅馬帝國。

  正是古印度跟歐洲產生陸地貿易聯系,還有非洲大陸的商貿活動,導致印度存在很多古老的港口。

  近些年,大明海商瘋狂湧向印度,因大明的陶瓷和絲綢早已經讓印度人知曉這個東方大國,倒不會讓印度人感到過分突兀。

  印度東邊的一個十分古老的海港上,這裡顯得越來越繁華,甚至吸引很多阿拉伯商人前來這裡從事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西班牙在前些年已經發現了好望角,知道通過東方的海域,但他們並沒有能夠戰勝風暴和海盜前來印度。

  反倒是大明的海商捷足先登,已經成為印度最活躍的海商團體。

  在看到大明海商黃裕出現的時候,這個纏著頭巾的阿拉伯人顯得熱情地上前擁抱:“啊……我親愛的大明朋友,我在這裡天天盼著您能來!”

  “你是盼著我們大明的香料吧?你放心好了,我們大明商人言出必行!”黃裕自然清楚對方的圖謀,卻是話鋒一轉:“我的幾個南洋仆人出了一些狀況,不知你們這裡可有郎中?”

  “郎中?若是您的仆人生病的話,印度這裡有聖水!”阿拉伯商人對這個稱呼顯得十分陌生,旋即便反應過來道。

  “印度的聖水就算了,你只要給他們幾個提供住所和吃住就行,我會給你支付金幣!”黃裕擺了擺手拒絕,便作出其他安排道。

  阿拉伯商人看到黃裕掏出金子,不由得讚許地道:“我親愛的大明朋友,您對你的仆人太好了,他們能跟著你這種的主人是他們的榮幸!”

  “我亦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主人!既然你剛剛那般推崇聖水,那麽我再給你兩枚金幣,勞煩你給他們試一試印度聖水!”黃裕的心情很好,當即增加金幣地道。

  阿拉伯商人的眼睛微亮,當即忙不迭地答應下來。

  五個安南人的臉色潮紅,身上布滿了可怕的紅色斑點,身體已經開始表現出咳嗽聲、呻吟聲等症狀,而人已經處於迷糊的狀態中。

  由於是尊貴的大明商人安排的人員,阿拉伯商人亦是不敢怠慢,當即安排人員對這幾個生病的仆人進行照顧,更是決定帶他們前往聖河洗禮。

  至於此次的香料貿易,他們早已經攜帶大量的黃金而來。

  雖然要向大明商人支付一大筆黃金,但現在香料已經被大明商人所壟斷,不過他們運到歐洲仍舊有高達十倍的利潤。(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