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紅樓襄王》469.第469章 內閣震動
  第469章 內閣震動
  正如符安東所言,你王培安是奉旨行事,難道自己這些人就不是了?

  既然都是奉旨做事,且甘肅官員還肩負著平叛重任,自然可以不理你王培安查案。

  當地方官放下顧慮,齊心對抗王培安時,後者一個人的力量就捉襟見肘了。

  朱景洪卻預料錯了,王培安並無氣餒跡象,而是繼續進行著明察暗訪。

  六月初五,朱景洪隨寧煥祥繼續北上時,王培安選擇留在武威繼續查案。

  為了保證他的安全,朱景洪專門留了二十名侍衛給他,也算是盡到了師徒之情。

  所以在分別的時候,王培安還格外鄭重的向朱景洪道謝,這是他第一次受到外人支持。

  很快又是幾天時間過去,當朱景洪已靠近嘉峪關時,王培安這邊也有了重大發現。

  這次他並未直接動手,而是將情況匯總成奏章,並將其直接發往了刑部。

  既然這邊的人集體不配合,他就把事情捅到天上去,到時候自會有人來料理此事。

  地方上的實情讓王培安觸目驚心,官府壓榨之甚已讓民壯怨聲載道,以至於民怨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來。

  所以無論正國法還是顧大局,這些事他王培安都得管。

  六月二十三,王培安的奏疏終於進了通政司,當天下午便被轉入內閣,被擺在了次輔陳錦昀的案頭。

  如今西北一應軍需調配,都是由陳錦昀來協調,由此可見朝廷對此戰的重視。

  也只有足夠分量的人物,才能充分協調朝廷和地方各省資源,以保證西北後勤的充足供應。

  這是個很龐雜的差事,所以陳錦昀每天大批量的票擬,每日奏疏至少要看兩百道左右。

  王培安未在西北任職,意味著他奏疏裡所言與實務無關,陳錦昀甚至連看都不太想看。

  可朝廷有制度,送進內閣的奏疏都得票擬,哪怕只是“知道了”三個字。

  沒辦法,陳錦昀只打算粗略看一遍,可當他隻讀了前面的兩端,他整個人頓時就來了興趣。

  幾分鍾後,他將整份奏疏全部看完,臉上竟露出了一縷笑容。

  只見他提起筆來,仔細斟酌後票擬道:“軍需供應,關乎平叛成敗,既有貪腐引動民怨,便當委派朝廷重臣巡視,嚴查不法以保地方安定。”

  這就是陳錦昀擬出的意見,可當他把票擬附上奏本時,卻將奏本放到了最下面。

  大概一個時辰後,最後五十本奏疏批複完成,太陽也到了落山的時候。

  批好的奏疏被中書學士們拿走,接下來會把東西送到司禮監。

  除了例行批複的票擬,司禮監會挑選出其中重要奏疏,遞到乾清宮呈皇帝禦覽。

  陳錦昀之所以要將奏疏放在最下面,是因為這樣皇帝明天才會看到,今晚就是他充分準備的時間。

  三月前升任戶部侍郎的蘇文鑒,便是前任甘肅布政使,此人乃是趙玉山的門生,受其破格提拔才得以升遷。

  為了自己的革新大業,趙玉山使了許多非常手段,尤其是在人事任命上各種“任人唯親”。

  王培安的這道奏疏,雖然說的是甘肅的極度腐敗,但陳錦昀看到的則是打擊趙玉山的機會。

  三位內閣大學士,下午趙玉山去了戶部,三輔鄭志清今日休沐,所以出了值房後陳錦昀是獨自離開。

  倒不是內閣只有他一人,而是其他中書學士們沒資格與他同行。

  …………

  時間很快來到第二天,朱鹹銘在乾清宮看到了王培安的奏疏,這讓他臉色頓時難看起來。

  讓他格外的氣憤的,不是甘肅百姓的苦難,也不是甘肅官員的貪婪,而是作為皇帝耳目的錦衣衛從未上報。

  其他人不忠可以接受,錦衣衛作為家奴也不忠,則是朱鹹銘無法接受的事。

  所以在看陳錦昀票擬意見時,朱鹹銘吩咐道:“傳旨南鎮撫司,錦衣衛甘肅千戶所百戶以上,全部革職查問……在任千戶以瀆職誤國之罪,斬首傳示錦衣衛各千戶所!”

  換句話說,這位甘肅千戶皇帝親自定罪問斬,可以省去南鎮撫司不少功夫。

  而這道諭旨一下,甘肅千戶所可以說將經歷換血,還不知有多少人會牽連其中,罷官殺頭乃至於抄家。

  “是!”程英小心回話,他知道皇帝此刻已是怒極。

  見皇帝沒有繼續說話的意思,程英方才轉身走到廳外,招來小宦官吩咐皇帝口諭。

  而此時暖閣內,朱鹹銘已在查看陳錦昀的票擬,看完之後他已皺起了眉頭。

  一番思索之後,他的神色越發冷峻起來,最終想要提筆寫些什麽,可他最終又放下了筆。

  他知道陳錦昀別有用心,可人家佔據正義無可指摘,作為皇帝他也不好直接否決。

  但他也知道眼下甘肅不宜大動乾戈,否則只會引出更大的亂子,對西北平叛只會更加的不利。

  既不能否也不能準,那麽他就只有一個選擇,便是將票擬打回內閣重新討論。

  而所謂的重新討論,其實就是轉移矛盾,甘肅怎麽辦姑且不論,朝廷上先戰一番再說。

  想到這裡,朱鹹銘多少有些難受,他才把兒子們的爭鬥按下去,這邊內閣又將卷起更大風暴。

  金陵清丈將行,西北大戰將起,這樣關鍵時候朝內兩大派系卻要內鬥,朱鹹銘又豈能不感到難受。

  他當然可以突破規則,憑借皇權把事情壓下去,但這樣做會導致朝臣的爭鬥會由明轉暗,更加不利於他掌控局面。

  皇帝批閱完畢後,王培安的奏疏被單獨送回了司禮監,而後掌印太監呂通奉旨將其送回內閣。

  文淵閣內,三位內閣大臣齊聚一堂,此刻趙玉山正在翻看奏疏內容。

  前後看完之後,他便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更明白了陳錦昀的目的。

  此時他終於明白,為何今日陳錦昀會提前叫一眾黨羽前來,顯然就是在這裡等著自己。

  當然了,這裡的黨羽可不是什麽阿貓阿狗,最低的也是侍郎一級,絕對的位高權重。

  沒等趙玉山說話,這邊陳錦昀便開口道:“甘肅之地重要非常,想來聖上也感事情嚴重,故讓內閣重新計議,以求周全!”

  有他起了頭,禮部尚書楊錦堂便接話道:“我以為陳閣老所言甚是,甘肅官員腐敗如此,簡直觸目驚心……是該嚴查才行!”

  他的話音落下,吏部侍郎申國楨便接話道:“這些碩鼠巨貪,敗壞綱紀國法,確實應該嚴懲不貸,一查到底!”

  在場幾人七嘴八舌說著,趙玉山也緩緩放下了奏本,心裡卻想著王培安這個人。

  王培安雖只有從五品,掛著禮部員外郎之銜,但其事跡趙玉山也有所耳聞。

  在趙玉山看來,王培安雖然為官多年,卻仍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這是非常難能可貴可貴的事。

  畢竟王培安這樣的人,朝廷內外確實很少見。

  他初入官場時也跟王培安一樣,只是碰壁後他就懂得了變通,才有了今日禮絕百官的際遇。

  也正因一路走上絕巔,趙玉山才更加的明白,王培安能堅守本心何等不易,所以他還很欣賞此人。

  可今天,就是這個讓他欣賞的人,卻給他帶來了極大麻煩。

  但趙玉山並不埋怨王培安,此刻他隻痛恨自己那得意門生,現任戶部侍郎蘇文鑒。

  蘇文鑒從去年開始多次來信,說陳錦昀主管軍需調配後刻意讓他難堪,所以這廝一直請求調離甘肅。

  考慮到蘇文鑒的難處,加之如今是用人之際,趙玉山便將其提拔到了戶部。
    如今他才知道,自己是被這個混帳騙了,哪裡是陳錦昀給他難堪,完全是這家夥自己不乾淨才對。

  然而,現在不是論對錯的時候,而是不能讓步的派系之爭。

  即使蘇文鑒有錯有罪,無論是從平叛大局還是派系利益出發,趙玉山都得想辦法保住他。

  此刻面對眾人發難,趙玉山並未著急表態,而是看向了三輔鄭智清。

  無視陳錦昀等人的叫囂,趙玉山開口道:“鄭閣老,此事你怎麽看?”

  作為內閣大臣,鄭智清很清楚現在是什麽局勢,他其實也想以大局為重。

  但他知道,如果自己開口聲援趙玉山,必定會被清流上下攻訐,反倒可能會成為鬥爭的角力點。

  陳錦昀等人收拾不了趙玉山,給他這位三輔難看卻很容易。

  相較於這兩位,入閣時短的鄭智清根基太淺。

  “此事要慎重計議,有貪腐就一定要深究,但也要體悟聖意!”

  “要以甘肅實情因地製宜,兼顧大局考慮長遠,既要……”

  鄭智清還在繼續說著,聽起來什麽都說了,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

  聽他嘮叨了一陣,陳錦昀實在忍不住,於是答道:“鄭閣老,現在不是說官話的時候,時間緊迫……我們得議出具體章程!”

  “咳咳……確實如此,確實如此啊!”鄭智清答了一句,然後就沒有再說話的意思。

  趙玉山當然不可能逼迫他,於是他第一次正面回應道:“此事重大,內閣應當叩見聖上,禦前集議方有公論!”

  趙玉山把議事范圍限定在了內閣,意圖祛除陳錦昀當前人數優勢,這點兒手段又豈能瞞住陳錦昀。

  “此事著實關乎重大,我倒覺得不止內閣,六部九卿都該參與廷議,如此才稱得上是公論!”陳錦昀笑著說道。

  趙玉山想平息事態,陳錦昀就要想方設法把事情搞大,即使最後不能打擊到對方,也能影響其聲望和名譽。

  “聖上是讓內閣計議……”趙玉山肅然答道。

  “內閣提議六部九卿公議,難道不可以?”

  陳錦昀話音才落,就聽禮部尚書楊錦棠笑著說道:“蘇文鑒是趙閣老的得意門生,閣老有回護之心……也屬人之常情!”

  立刻又有人接話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

  經這麽一說,趙玉山便被動了。

  若他執意把議事范圍限定在內閣,就坐實了袒護門人的指責,接下來人家就能攻擊他本人了。

  “諸位……趙閣老公忠體國,想來不會徇私枉法!”陳錦昀臉上笑容更甚。

  趙玉山也露出了笑容,只聽他笑著說道:“伱們既要公議,我看也不必僅限於六部九卿,六部郎中和都察院僉都禦史以上,外加六科給事中和五寺堂官都可參與!”

  既然擴大議事范圍無可避免,趙玉山乾脆多拉了一些人進來,為的是爭取中間派來取勝。

  “今日將情況通報給參會眾官,議事則暫定於明日上午,陳閣老可有異議?”

  “可以!”陳錦昀泰然自若。

  “鄭閣老?”

  “可以!”

  “那好……我這便跟聖上請旨,你我三人共同署名吧!”

  等於說,廷議的時間就定下來了,只需得到皇帝確認即可。

  三位閣臣共同擬票簽押後,王培安的奏本返回了司禮監,最後由呂通親自送到了禦前。

  “趙玉山還是太斯文了……”

  聽到這話,呂通斟酌後答道:“此事他也有難處,終究是被人拿了短,所以才違了陛下心意!”

  朱鹹銘又問道:“從去年到了現今,他提拔了那麽多人,有多少是跟蘇文鑒一樣?”

  “這……只怕不止一個!”呂通說了句廢話。

  把奏本放到一邊,朱鹹銘收拾好心情後,又看起了其他的奏本。

  朝堂上下為廷議做準備時,上林苑的禦田內朱景淳兄弟二人,已把最後一筐麥子裝進口袋。

  到此,他們的勞作生活畫上了句號,二人此刻相擁喜極而泣。

  “十四哥,總算是忙完了!”

  “十五弟,咱們兄弟……總算能解脫了!”

  見他二人激動至此,旁邊的宦官們都憋著沒笑,他們不忍也不敢破壞這哥倆的好心情。

  待這二人感慨完畢,便見朱景淳走到近前,對其中一名太監說道:“劉公公,我們可以離開了了吧?”

  “如今收獲完成,二位殿下自是可以離開,您二位的袍服都已備好了!”

  到今年六月,他二人已先後滿十六歲,並在一個月前完成了封王儀式。

  朱景淳受封青陽王,朱景浩受封靜海王,並分別得到了郡王賜服。

  只是儀式結束後,這兩人又被送回了上林苑,連自己的王府都沒去過。

  然而到了今天,他兩人的苦日子結束了,終於到了享受美好人生的時候。

  他倆換好衣袍後,便乘轎子往皇宮趕去,依禮他二人得去幹清宮謝恩。

  然而朱鹹銘沒工夫見他們,二人只在殿外磕了頭就走了,他們還得回承明院去收拾東西。

  而此時他倆各自的母妃,已在承明院那邊等著,想在臨別時多囑托他們幾句。

  雖然同在京城,可在朱景淳二人出宮後,想再見到自己生母就不容易了,非得皇家重大慶典才能相見。

  他倆要出宮歸府,兩座郡王府的太監侍女們,也在認真準備著迎接主子。

  襄王府內,寶釵坐在同心殿內,在她面前站著兩名女官。

  “既然備好了東西,你們就先送過去,別忘了轉達王爺的話!”

  兩位郡王開府,作為兄長自然要去道賀,東宮和睿王府都會有表示,襄王府自然不能例外。

  估算著兩位庶弟要開府,朱景洪此前來信中特意交代過,襄王府要代替他多表示一番。

  “是!”

  待這二人離開後,寶釵便又來到了同心殿前廳,這裡鄧安已候在此處。

  “叩見娘娘!”

  示意鄧安起身後,寶釵坐到了椅子上,平靜問道:“說吧……怎麽回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