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滿唐華彩》306.第300章 春來明主封西嶽
  第300章 春來明主封西嶽

  李騰空被薛白抱着在石闆地面上滾了好幾圈,隻覺身子骨疼得厲害。

  她回過神來,可看到薛白背上的衣裳被燒了一大塊,綢緞邊緣還帶着灰燼。

  “你沒事吧?”

  “走。”

  薛白顧不得别的,起身後便扶起她奔向前方。

  兩邊都是懸崖峭壁,唯有一道石闆路接着階級通向祭天台,它還未修好,石階背後還留有通道,他們擠了進去,隻看到祭天台内部。

  一根根巨大的梁木矗立其中,頂還未封,擡頭看去,能看到一輪明月,以及半天火光。

  這正是薛白想要埋藏火藥的地方,此時他卻顧不得看,牽着李騰空躲進了石料中的縫隙裏,擠在了最深的黑暗中。

  兩人喘息得都很厲害,他們盡量調整了呼吸。

  “是安祿山放的火?”李騰空小聲地問道,“他要殺你?”

  方才,薛白用身體保護了她沖出火海,現在輪到她想要保護他。

  若有人追殺過來,她要向他們證明她是當朝右相的女兒,不許他們動手。

  “不知道,我們先躲着。”

  他們既害怕真有人追過來,但其實也在等待着。

  這一等,便等了許久。

  “他們是不是,以爲我們已經死了?沒有找過來。”

  “我在想,如果是安祿山做的,他其實隻需要殺了我就可以。”薛白道:“沒必要燒了西嶽祠。”

  “可若不是他,還有誰會燒西嶽祠?”

  “還不知道,坐下吧。”

  薛白扶着李騰空坐下。

  她疲憊地低聲道:“我很擔心季蘭子她們。”

  “放心,無論如何,都不是沖她們來的。”

  “也許我們會死在這裏,屍體一起被石料埋在這祭天台裏……真是很可怕。”

  李騰空說着可怕,其實并不像是害怕的樣子,更像是安心下來。

  過了一會,她疲憊地把頭倚在了薛白肩上。

  薛白側過頭,感受到了她均勻的呼吸,那氣息微微拂過他的臉頰,讓他的心又開始跳。

  她睡着了。

  于是,薛白一動也不動,像是害怕有人追殺過來聽到他們的動靜。

  時間一點點過去,西嶽祠在大火中坍塌,火漸漸滅了,一縷晨光從石牆上方照下來……過程中兩人始終坐在那,任山風裹挾着灰燼遠去。

  李騰空睜開眼,首先看到了薛白的側臉,他也睡着了,閉着眼,低着頭,神情與以往不同,多了一絲溫柔。

  等他睜開眼,她又閉上眼。

  遠遠的,有人聲傳來,似乎在談論着滅火之事,不像是有他們預想中的殺手。

  “我去看看。”

  “我與你一起去。”李騰空第一次主動握住薛白的手,須臾又松開。

  兩人壯起膽子走出祭天台,隻見天空中漂浮着小小的灰燼,那巍峨的西嶽祠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他們走向那廢墟,有人向他們看了一眼,并未理會,繼續做着事。

  薛白由此可以确定,昨夜之事并非是安祿山派人來追殺他。

  那還能是誰?
  ~~
  “可有何人縱火?”

  “回縣尊,還不知。”

  “吩咐下去,把灰燼都扒開看看是否有隐火,不可再次複燃了。”

  “喏。”

  華陰縣令王客同已經趕到了華山頂上,他表面還算鎮定,但心裏已經萬分憂慮了。

  聖人十一月就要來華山封禅,結果西嶽祠被燒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禍事了。

  但恰恰是因爲事态過于嚴重,王客同反而有種不真實感,沒有太大的慌張。

  他首先做的是找到陵台丞,問道:“若重建一座西嶽祠,要多久?”

  “王縣令想重建?”

  “那是當然。”王客同道:“聖人封禅西嶽,豈能沒有祠堂?”

  “此事隻怕已不是王縣令能定奪的了,得等聖人旨意……”

  “來,這邊說。”王客同壓低了聲音,道:“封禅西嶽一事,全郡百姓望眼欲穿,正是人心所向。我爲官一任,豈可辜負了百姓這番心意。無論如何,我們也得在十一月之前重建西嶽祠,并封鎖消息。”

  “瞞?豈能瞞得住?”

  “不是瞞,而是說火勢控制住了,不影響封禅。聖人即使知曉,也會明白我們是出于忠心。”

  “王縣令,伱膽子太大了!”

  “使君難道覺得,實話禀報上去,我們還有命在?都出了這麽大的事了。”王客同急道:“你可知封禅一事,牽扯有多深?”

  “我如何能不知?”

  “封禅之事,獨軒轅氏得之。聖人唯封禅五嶽,方稱爲功蓋軒轅氏!”王客同愈發激動,道:“不僅如此,還有多少人想借此事升官?人心所向,即使聖人想停,此事也停不住!”

  封禅西嶽是人心所向,這不算假,至少有一部分人能從此事中得到極大的利益。

  當然,也有許多人反對這般勞民傷财之事。但事情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反對者的聲浪早被壓下去,如今支持者們正在興頭上,有人盼着賞賜,有人盼着升官。

  這時候想停下來,誰能答應?

  “于我們而言,隻有把西嶽祠重修起來,這是唯一的活路。”王客同擲地有聲,道:“使君不明白嗎?”

  “這如何可能?錢财、木料、工期,做不成的……”

  “事在人爲,總能想到辦法。”

  說着話,王客同回過頭來,隻見有兩個漢子向他走來,道:“華陰縣令王客同?”

  “你等是何人?”

  一枚令符被遞到了王客同面前,來人道:“我等奉命前來查看西嶽祠,拿到了縱火者。”

  “縱火者?”

  “李白。”

  王客同一愣。

  他其實認得李白,那是天寶三載,李白被賜金放還,路過華陰縣,曾醉酒沖撞了他。

  此事後來被華陰百姓編成了一個故事,稱李白是聽說他貪贓枉法、爲給他一個教訓,才騎驢跑到縣衙,給了縣令一個難堪。

  還有鼻子有眼地說了李白是如何痛斥他的。

  “曾令龍巾拭吐,禦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殿前尚容我走馬,華陰縣裏就不許騎驢?!”

  “不知李翰林至此,恕罪恕罪。”

  “爾受國家爵祿,不能體恤黎民之苦,反而貪贓枉法,坑害百姓,罪過多端。若再不改邪歸正,實難饒恕……”

  王客同想着這些,搖了搖頭,認爲若真問罪李白,反而要教世人以爲他是在挾怨報複,弄巧成拙,但此事已不是他能做主的了,遂道:“李白名氣太高,隻怕是?”

  “要的就是名氣高。”

  ~~
  薛白已留意到華山上多了些生面孔。

  但等他一路回到鎮嶽宮,并沒有人認出他的真實身份。

  “李三郎,回來了就好,貧道正擔心你陷在火海之中。”

  與鎮嶽宮的道長說了話,待見到杜妗,詳聊之後,薛白反而愈發疑惑起來。

  昨夜,西嶽祠的火顯然是有人故意放的,但他想不出到底是誰,這麽做目的又在何處。

  之後宗多君憂心忡忡地回來,見李騰空便連忙求助,說李白似乎被捉了。

  ……

  “隻捉了太白先生,卻不捉我,可見他們還沒有發現‘薛白’就在華山。”

  “那此事與我們無關?”

  “不會無關。”薛白道,“太白先生是與我一起來的,無論如何要救他。”

  杜妗道:“我打聽到,華陰縣令王客同想要重建西嶽祠。”

  “隻憑他?”

  “是,錢财、人手、時間皆不足,但他似乎不重建不行了。”杜妗壓低了些聲音,有些振奮之色,道:“這正是一個收買他的機會。”

  她意識到,眼下是王客同最心亂、最有所求的時候,那就最容易被控制,一旦薛白能控制王客同,在暗中操縱西嶽祠的重建,那刺殺李隆基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另外,控制了王客同,還可救出李白。

  但出乎杜妗的意料,薛白聽了,對此反應平淡,像是還在思考着什麽。

  “你覺得可行嗎?”杜妗于是再問道。

  薛白這才回過神來,道:“可以一試。”

  “你在想什麽?”

  “我有一個猜測……”

  ~~
  長安,右相府。

  楊國忠、陳希烈、苗晉卿等人在議事廳等了一會兒,終于見李林甫緩緩而來。

  “請右相春安。”

  見禮之後,楊國忠先行遞了幾份文書,那是太府調撥的封禅西嶽的錢糧。

  李林甫看了,神色淡淡的,沒說話。

  陳希烈見狀,賠笑着遞過一份邸報,道:“右相,看今日這份報,便知刊報院的官員調度很好。王昌齡等人貶後,已無人再刊不實之言。”

  李林甫接過那邸報掃了幾眼,見上面全是些贊頌天子封西嶽的。

  因封禅西嶽的诏書才頒發天下不久,正是歌功頌德的好時候。

  有趣的是,這其中竟還有王維、杜甫等人的詩賦。

  杜甫作了一篇《封西嶽賦》,認爲此舉是奉先法古,大唐在五行之中居土德,恰與軒轅黃帝相符,而自黃帝封禅華山之後,數千年間,再無帝王登山,聖人若能獨繼軒轅黃帝之美,則功績遠超封禅泰山的七十二帝;

  王維則是寫了首《華嶽》詩,先是描繪了華山風景,指出它“雄雄鎮秦京”,華山之德恩澤蒼生,最後請禀道:“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祇望幸久,何獨禅雲亭。”

  李林甫甚至聽說,連王昌齡也寫了一首陰陽怪氣的詩,起因是王昌齡有個朋友,名叫陶弼,曾在柳州平定蠻亂,以英勇善戰聞名,去歲便貶官了。于是,王昌齡寄詩曰:“聞道将軍破海門,如何遠谪渡湘沅?春來明主封西嶽,自有還君紫绶恩。”

  連這些人都在鼓吹“春來明主封西嶽”,可見朝廷上如今是怎樣的熱烈氣氛了。

  如楊國忠之流,更是認爲自己對封禅之事出了大力氣,卯足了勁等着到時好好表現一場。

  所有人都心熱得像是有一團火在燒。

  這種情況下,李林甫卻得到了一個并不太好的消息。

  他不動聲色地丢開邸報,以眼神示意了李岫一眼,道:“華陰縣遞來的消息,都看看吧。”

  李岫遂上前,将一封快馬送來的急信交在陳希烈手裏。

  “左相請過目。”

  陳希烈攤開一看,驚愣道:“這……怎麽會如此?”

  李林甫淡淡道:“本相如何得知?”

  楊國忠等不及陳希烈慢吞吞的動作,一把搶過消息,迅速掃了一眼,幾乎罵了出來。

  “豈能燒了?太府花費那麽多錢财,聖人封禅的消息已昭告天下,能出這等事?!”

  苗晉卿也是驚怒交加,道:“華陰郡、陵台的官員都在做什麽?全都該治罪!”

  楊國忠道:“到封禅還有九個月,來得及重修一座西嶽祠否?”

  他們商議着,李林甫卻并不回答,示意李岫把第二封消息拿出來。

  “據華陰縣令的奏報,這把火,或許是李白醉酒之後所放。”

  “李白?”   
  陳希烈一愣,不明白索鬥雞這次爲何要對付李白這種浪蕩客,有何用意?
  楊國忠對李白不熟悉,隻知他在藍田驿與薛白鬥了詩,故而覺得李林甫這次是想牽扯薛白。

  苗晉卿則是知道,李白爲翰林之時曾得罪過李林甫,大概右相氣量狹小,到現在了還想報複。

  之後,他們才想到,右相沒必要在此事上做文章,西嶽祠還真可能是李白醉酒之後一把火燒掉的。

  “都談談吧。”李林甫目露沉思之色,緩緩道:“西嶽祠不能無緣無故失火……你等認爲,該如何處置李白?”

  楊國忠最先領會到這話當中有深意。

  不能無緣無故失火,那該有人爲此承擔責任,而李白之名天下皆知,由他承擔,有好處卻也有壞處,右相要聽聽他們的看法……

  ~~
  華陰縣。

  短短數日之間,縣城内已不複先前那熱鬧無比的景象。

  一部分因爲封禅之事而來跑來謀求晉身機會的官宦人家在得知了西嶽祠失火之後迅速離開了,當然,還有另一部分則借機真正開始謀求晉身。

  薛白也從華山下來,住進了華陰驿。

  他在打探着事情的後續,好在,因杜妗早便安插了人手在陵台丞身邊,而陵台丞近來與王客同走得很近,因此,他多少還是打聽到了一些消息。

  “王客同改主意了,他把西嶽祠失火之事如實禀報給了朝廷,且将縱火的罪名推在了李白身上。”

  “爲何?”

  杜妗之前分明打聽到,王客同是想要隐瞞失火之事,誰曾想,他一回到縣城便禀奏了是李白縱火。

  她思忖着,喃喃道:“隻怕是,王客同知道此事他瞞不住。”

  薛白問道:“爲何瞞不住?”

  “有一個可能……縱火者來自長安?”

  薛白見杜妗也是如此猜測,點點頭,道:“我想去見見太白先生。”

  “很難,但可以試試。”

  杜妗應了,花了大量的錢财打點。

  那華陰縣令王客同大概也有些不祥的預感,收了錢财給家人留作後路,答應了讓宗多君去探視李白。

  同時,王客同還透露了一個消息。

  “本縣并不想捉拿太白先生,公務在身,宗家娘子見諒。”

  “懇請縣尊明鑒,我家夫婿是冤枉的,許多人都看到他是失火後才過去。”

  王客同道:“唉,他醉後點了火,便回去呼呼大睡,火起後再跑過去承認是自己縱火。”

  宗多君連連搖頭,急道:“不是這般,我能作證……”

  王客同打了官腔,道:“現在招供畫押,還能免得一死,何必多受罪?”

  說話時,薛白正扮作仆役,低着頭跟在宗多君身後,聞言,愈發确定了自己的猜測。

  終于,他們穿過昏暗的過道,進了牢獄。

  李白看起來還好,正倚坐在那唱歌,歌聲消沉中帶着豁達與灑脫。

  “嗟予沈迷,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嘗有。立言補過,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頑醜。月出緻譏,贻愧皓首。感悟遂晚,事往日遷。白璧何辜,青蠅屢前……”

  見到宗多君來,他起身,笑道:“不必憂慮,如此顯而易見之事,我很快能洗脫冤屈。”

  “你也是一把年歲了,偏不肯安生。”

  “哈哈哈,嗟予沈迷,猖獗已久。”

  薛白給了他們夫妻倆說話的空間,環顧了這座牢獄,見李白被關押在單間裏,隔着木栅說話隻要不太大聲,不至于被旁人聽到。

  他這才上前。

  “太白兄,我有話與你說。”

  “三郎來了,你沒事就好,我很擔心你陷在火中。”

  “我騙了太白兄,我便是薛白。”

  李白并不吃驚,之後,裝作很吃驚的模樣,促狹道:“原來如此,不識廬山真面目啊。”

  都到這時候了,他還有心情說笑。

  “能作出那些詩詞來,不是薛郎又能是誰?藍田驿你我對詩一事,我們在華山不知,多君卻已在華陰聽到傳聞了。”

  “太白兄早知道了。”薛白道:“那說正事,火該不是太白兄放的?”

  “自然不是。”李白道:“但他們說,若是認罪,至多流放湘沅。若不認,反而要吃許多苦頭。”

  “他們是誰?”

  “縣官。”

  薛白道:“太白兄可知誰是縱火的幕後主使?”

  說話間他看了宗多君一眼。

  宗多君于是退開幾步,爲兩人把風,讓他們說話。

  李白則是到了木栅邊坐下,側耳傾聽。

  “誰使人縱火?”

  “若是我沒有猜錯。”薛白緩緩道:“該是當今聖人。”

  “聖人?”

  李白眯了眯眼,回想着那道身影。

  他離開長安已有數年,聖人在他記憶裏已有些模糊了,他看不清聖人,漸漸不明白那是明主還是昏君。

  “聖人一心封禅,爲何要燒毀西嶽祠?”

  “因爲封不了。”薛白道:“也許是南诏已叛唐,歸附吐蕃,西南戰事再起,天下不甯;也許察覺到安祿山已有叛亂之心,大亂在即。總之,既然封不了禅,幹脆一炬了之。”

  李白目光直直地看着薛白,許久,笑歎道:“三郎比我還能信口開河啊。”

  “聖人不希望臣子們以爲他是婉拒,反複請求。他希望快刀斬亂麻,那麽,一把火是最簡單的辦法,燒毀西嶽祠,就是爲了速速了結此事。”薛白道,“隻能是這樣,因爲沒有旁人敢。”

  說這些的時候,薛白知道此事很荒唐,很難讓李白相信。

  但官場上最有可能出現荒唐之事,因爲權力會迷失人的理智。

  在華山險峰上修建西嶽祠封禅,此事的開端,就已經是一個極爲瘋狂的想法了。

  要知道,開元時,張說任宰相,爲了完成李隆基封禅泰山的壯舉,也是費盡心力,得罪了無數人。

  而到了如今,大唐内憂外患,李隆基對這些危機視而不見,偌大的朝廷哄着這個完全糊塗了的皇帝封禅華山,真能做到嗎?

  李白也許不信,其實,薛白更不願相信。

  如果是旁人縱火,李隆基既然已下诏十一月封禅,那無論如何,不惜代價也會來。如此,薛白還有機會繼續他的刺駕準備。

  但若真是李隆基下令縱火,他必不會再來華山。誰能想到,天子诏告天下之事,還能如此反悔?
  薛白也就刺殺不了這位聖人了……

  ~~
  興慶宮,南薰殿。

  李林甫緩緩走進殿中,隻見殿内空空蕩蕩,聖人獨坐在禦榻上,高深莫測的樣子。

  “陛下,華陰縣禀奏,西嶽祠失火了。”

  “失火了?”李隆基愕然,喃喃道:“那,朕便不能封禅西嶽了?”

  李林甫遲疑着,應道:“老臣以爲,封禅不過是錦上添花,太宗皇帝便不曾封禅,聖人封禅泰山,已是足夠。”

  “朝臣們是如何反應?”

  “爲彰聖人功績,朝臣們以爲,當再建西嶽祠。”

  李隆基道:“不可勞民傷财。”

  “聖人明鑒。”李林甫問道:“西嶽祠,似是李白醉酒縱火所緻。他名滿天下,若能認罪……臣請聖人寬宥。”

  “李白。”李隆基點點頭,道:“允了,一場火。朕還是愛他的詩才啊,會赦免他。”

  “臣遵旨。”

  李林甫鄭重應下,如此一來,西嶽祠的火便不是神明降罰,往後若有人談起,更關注的便是詩仙醉後犯糊塗。

  從幾年前,王鉷就開始鑿華山道,數載之間,花費錢糧無數、不知多少勞工死在華山懸崖之下,轟轟烈烈忙了這麽久,這件事終于是以一種草率的方式結束了。

  但,連他都不明白,聖人爲何忽然改主意了。

  君臣二人都沉默了下來,李隆基有一個輕輕拍膝蓋的動作。

  放棄封禅西嶽,理由很多,但歸根結底……他不想去了。

  去歲,李遐周入宮,說了一番見解。

  “聖人生于垂拱元年,幹支爲乙酉,酉在五行之中與金相配,金置于西,故而,西嶽華山與聖人本命相合。聖人若欲求長生不老,當去華山。”

  其實封禅西嶽之事已籌備了好幾年了,李遐周這話也不過是順着李隆基的意思來。後來發生的一切,讓李隆基知道這都是假的,封禅西嶽之事背後,是無數人的私心。

  他原本是願意配合那些人的,此事做了,他便是繼黃帝之後唯一封禅華山的帝王,功績蓋過七十二帝。但既知道是假的,心裏終究是沒那麽熱切了。

  前些日子,他做了一個噩夢,夢醒之後,忽然意識到自己老了。

  擺在他面前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他很可能攀不上華山了,沒了當初想去時的雄心壯志了。

  那個噩夢帶來的更可怕的是恐懼,李隆基心裏有種隐隐的擔心——他不願在華山再一次遇到謀逆。

  如此種種,都在動搖着他封禅的念頭。

  最後,還有一件事,成功壓垮了他的信念。

  “南诏之亂,如何了?”

  “回陛下。”

  李林甫躊躇着,盡量把情形說得不那麽嚴重,但發生的事實卻是已瞞不住了。

  “閣羅鳳已攻陷了姚州城,以及小夷州三十二城,殺了張虔陀,将他的人頭挂在城頭。此事實因他與張虔陀的私仇,因張虔陀與他的女人……私通……”

  “私仇。”李隆基道。

  “是!”李林甫忙道:“臣已派人責問閣羅鳳,必讓他向陛下謝罪。”

  李隆基臉色難看,有心征調大軍斬殺閣羅鳳出一口惡氣,暫時卻隻能咽下去。

  姚州已經丢了,此時一旦消息傳開,丢的是他這位天子的顔面。

  “右相務必盡快處置吧。”

  “臣遵旨。”

  李林甫聽出聖人語氣不悅,倉皇領命告退。

  他一路出了興慶宮,前方雖有金吾衛靜街,卻還能聽到長安城的酒樓茶肆中有爲封禅西嶽一事歌功頌德的聲音。

  “大哉爍乎!明主聖罔不克正,功罔不克成,放百靈,歸華清……”

  李林甫聽得心情不悅,招過人吩咐道:“讓他們住口,西嶽祠都已經燒了。”

  ~~
  華陰縣牢。

  薛白道:“依我看,聖人既不願聲張。太白兄若不肯認罪,諒他們也不敢屈打成招,畢竟這一把火,代表的是讓步;當然,太白兄若認下了,也許他們真會依承諾,隻定一個小罪,也許聖人還會認爲你懂事。如何決擇,還在太白兄自己,我來,不過是把事情與你說清楚。”

  李白聽了沒有作答,而是撫着長須,哈哈大笑地吟了一首詩。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

  此時,宗多君探視的時間也到了,獄卒已過來趕人。

  薛白也隻好往外走。

  一邊走,他一邊還能聽到李白的高聲吟唱。

  “昭王白骨萦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歸去來!”

  等薛白出了縣牢,隐隐還覺得那首詩在耳邊回蕩,他雖沒聽到李白明确的回答,但已知李白的選擇。

  行路難,歸去來,薛白知道自己也該歸長安了。

  他非常遺憾沒有在華山等到李隆基,但沒關系,他的志向沒有因此有任何改變……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