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生擒夏王
…
聽得楊武威的呼喊,高衝尋聲看去,只見另一邊亦有一名手持長槍的唐將像此地奮力拚殺,隨著這人的突進,唐軍越湧越多,高衝大喜,當即揮槊大喝道:“二位將軍,與我一同擒殺竇建德”。
楊武威在左側,那名唐將殺上前來,靠在高衝右側,手中長槍不停,甚是威猛,口中說道:“車騎將軍白土讓見過高司馬”。
“好兄弟”,高衝咧嘴大笑,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前方捂著臂膀逃竄的竇建德,厲聲呵斥道:“莫要走了竇建德”。
當即以高衝為箭頭,楊武威、白土讓二位將軍一左一右,三人呈錐形直向竇建德突進,有此二將協助,高衝壓力驟減,看準時機,伸出臂膀,一手夾著前方夏軍士卒捅上來的長槍,舉起長槍奮力向竇建德投去。
“大王,當心”,竇建德身邊護衛見狀急忙撲上前,連人帶馬被長槍扎透,竇建德跌落馬下,身旁護衛急忙圍上去。
便只在這一耽擱,高衝三人便是衝到跟前,眼見擒王在即,三人格外勇猛,竇建德的親衛如何能夠抵擋,就在高衝揮槊抵住竇建德胸前時。
竇建德驚慌喊道:“我乃夏王,勿傷我性命,可保爾富貴”。
高衝咧嘴一笑,牽動身上傷勢不由得直抽抽,“阿雄,綁上”,其身後的高雄一身血汙,牽來備用戰馬,將竇建德牢牢捆縛在馬背上,周邊竇建德親衛面面相覷,不敢妄動。
“竇建德已被生擒,爾等投降免死”,高衝嘶聲高喊道。
見竇建德已被捆縛馬背,周邊夏軍士卒紛紛棄械歸降,大王都被生擒,這仗再打下去也毫無意義。
“二位兄弟,此番協助之功,我定如實上報”,高衝朝身旁的楊白二將拱手笑道。
二人聞言大喜過望,忙是道謝。
“攸之”,遠遠便聽見李世民爽朗的笑聲,“萬軍之中生擒賊首,攸之此戰當傳唱千古啊”。
隨著竇建德被擒,戰場局勢已接近尾聲,李世民派遣竇軌、竇抗二人去收攏歸降的夏軍,便是徑直來到高衝這裡。
高衝聞言翻身下馬,來到李世民跟前笑道:“史載:‘秦王三千大破偽夏十萬軍,司馬高衝生擒賊首’”,說罷二人相視大笑。
見得李世民目光看向竇建德,高衝轉身將竇建德拎到跟前,“大王,今獻賊首竇建德於駕前,還請訓話”。
李世民點點頭,看向狼狽不堪的竇建德,厲聲呵斥道:“本王奉聖命、興義兵剿滅偽鄭,你自苟安於河北,因何來此於天兵交惡?”
竇建德聞言面色從容,直昂頭道:“本王今次不請自來,來此也好免去貴軍遠道前去攻取”。
高衝聞言一臉驚愕,李世民也是微微一愣,繼而搖頭笑道:“竇建德,你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今便是你俯首求生,亦是為時晚矣”。
此言一出,竇建德頓時大驚,急忙說道:“本王尚有河北、山東之地,若本王不失為公侯之位,則親自招撫諸地降唐”。
竇建德自以為即便兵敗,在李唐仍不失公侯之位,事實確實如此,在這個時代,身為諸侯,即便兵敗,但若仍有一絲價值,亦不失榮華富貴,如李密,兵敗降唐,憑借李密二字,照樣爵封國公。
李世民聞言直言道道:“伱之生死,自有聖人定奪”,而後便命人將其帶下去關押。
黃河北岸,裴矩帶著十余名親衛倉惶逃亡,其親隨問道:“郎君,此去何方?”
“天下局勢,已然明朗,若不願歸隱山林,便唯有降唐了”,裴矩仰天歎道。
“降唐因何向北走?”
“此去尋找進身之階”,裴矩草草喝下一囊水,看向北方撚須道。
一路向北,跨過洺水,裴矩便遇到大股夏軍潰軍,眼見打的是齊字旗號,裴矩眼中閃過一絲異色。
“前方可是裴相公?”那股潰軍中奔來一騎,高聲喊道。
“老夫裴矩”,裴矩打馬出列。
“齊相公有情”,那名騎士讓到一邊恭敬說道。
裴矩面不改色,徑直打馬走去軍中。
洺水岸邊的軍帳裡,一群人垂頭喪氣,一名女子高坐諸位,裴矩進帳環視一圈便是拜道:“臣裴矩見過王后”。
“裴相公吉人天相,總算是安然回來了”,那女子正是竇建德的王后曹氏,“快請上坐”。
“本將還以為裴相公投唐去了呢?”座下一名長相頗似曹氏的將領出聲說道,其語氣竟是頗為譏諷。
“二弟休得放肆”,曹氏見狀訓斥道。
原來那人竟是曹氏的弟弟的曹湛。
裴矩只是閉目不語,並不與曹湛計較,曹氏見狀直說道:“如今兵敗,大王受難,如何是好,還請諸位拿個主意”。
話音落下,其座下的一名將軍便是說道:“此地非是議事之地,不若回到王宮,於曹尚書一同商議後再做決定”。
裴矩聞言睜開眼睛,點頭道:“齊相公所言有理”。
說話這人正是尚書左仆射齊善行。
見得左右仆射具都是同意,其他人自無話說,連曹湛都是點頭道:“這等大事自然是要兄長做主”。
夏國尚書便是曹氏和曹湛的大哥曹旦,曹旦文武雙全,在夏國甚有威望,曾在河南郡大敗李世勣,在夏國朝堂上,曹旦便是一等一的存在,此番竇建德南下援鄭攻唐,便將國都洺州交由曹旦留守,對其極為信任。
洺州,萬春宮,曹旦聞詢一臉震怒,“十萬大軍竟是毀於一旦,大王更是深陷賊手,奇恥大辱,奇恥大辱啊”。
在平複下來後,曹旦便是回歸現實,直言道:“國不可一日無主,大王遭難,諸位有何想法,便暢所欲言吧”。
聽得曹旦的話,當即便有數名將領在妻弟曹湛的帶領下,一齊出列,“兄長,大王無嫡子,唯有義子可繼承霸業,不若我等擁戴大王義子繼位如何?”
“胡鬧”,曹旦一聽這話便是訓斥道:“大王義子年不過六七歲,如今大夏正值危難之際,如何能擔大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