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消化半島 王道教化
大乾現在出現的世家莊園對於宗族的約束力並不算太大。畢竟雖然是莊園,但是戶籍是分開的,田產也是分開的。
陳氏莊園中嫡系大房的土地只有十頃,也就是一千畝地,達到了上限值,但是莊園中的各種商鋪、作坊全部都是嫡系大房的。在莊園中還有二十頃祭田和二十頃公田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大乾律法中雖然對一戶人家持有超過一千畝土地征收雙倍稅收,但是對於公田和祭田卻不在其中。
原本當年制定法律時候,對於將公田和祭天是否加入一千畝以上稅收翻倍條款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法家支持將公田祭田納入其中,而儒家則是強烈反對。畢竟祭田乃是用來祭祀先祖,公田乃是用來資助家族中一些鰥、寡、孤、獨的一些族人,或者承擔公族事情需要的花費。
按照諸夏的傳統,祭祀祖先和資助鰥寡孤獨者都是正確的,也是諸夏文明所推崇提倡的。
儒家推崇大同社會,法家推崇依法治世,這兩種社會形態中,都推崇祭祀祖先,資助鰥寡孤獨,因此公田祭田這兩種田地得到了區別對待。
但是儒家勝了一局,卻又沒有全勝,法家雖然同意了儒家的說法,然後又對儒家的公田、祭天產出以及祭祀、資助鰥、寡、孤、獨者需求進行計算,最後以二十頃為上限。
所以儒家勝了又沒有完全勝。
公田祭田族長有很大的處置權,所以雖然表面上看嫡系大房只有十頃土地,但實際上卻掌握了宗族中大部分力量。
而普通的族人即便是掌握了一些田產,也是無法和族長對抗。
更何況相比起田地的產出,商業的產出更高,經濟上政治上甚至教育上都佔據優勢。世家莊園的出現已經不可避免。
莊園經濟下,莊園主幾乎掌控了絕大多數東西,與此同時,他們會從小培養經學士子,培養官員,只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其實力就會越來越強。
甚至若是到了王朝末年,這些莊園主良田阡陌,僮仆上萬,又有各種工匠,完全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真實歷史上的西晉末年就是如此。
甚至在晉之前,東漢末年,天下就已經如此,士族良田阡陌,跨州連郡,甚至就算是地方豪強也是如此。後漢書中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漫野,奴仆千群,徙附萬計。
資助劉備的糜家,直接就能拉出僮仆萬人,組建軍隊。資助曹操的樂進雖然不如糜家但是也不逞多讓。
到了西晉東晉,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
王謝兩大世家,王家先不說,僅僅謝家謝玄一處莊園‘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
這樣的一座莊園,佔地足有數萬畝,而謝氏一族這樣的莊園有十幾座。真實歷史上隋朝滅南陳時期,南陳在籍人口是兩百萬。半個南中國兩百萬人口,可想而知,那些世家隱匿了多少人。
現在世家的出現已經有了雛形,朝廷只能出台法令限制,但是卻無法禁絕。畢竟相比於勳貴,這個時候的世家是更為先進的。
朝廷若是能夠一直強勢下去,這些世家自然會成為國家的助力。
當然按照朝廷現在的法令,想要讓世家莊園發展到東漢末年的地步都做不到,更何況是西晉。
大乾元鳳七年。
距離樂浪郡建立已經過去兩年時間,朝廷這兩年開始向樂浪郡移民超過了三萬。相比起遼東、西域和漠北,樂浪郡的氣候環境要好很多。
再加上地處大同江平原,水源充沛,利於耕種,向這裡移民簡單很多。因為箕子朝鮮之前還處於奴隸制度,絕大多數平民都是奴隸,大乾的到來清洗了上層之後,又給下層平民分發農田,很快就得到了這些百姓的支持。
與此同時,王贇順勢就在這裡推行了移風易俗,反正以前這些平民七成以上都是奴隸,有什麽風俗?所以大乾的風俗很快就被他們接受。
在接受了移風易俗之後,王贇開始在樂浪郡推行乾語。不過相比起移風易俗,乾語的推行就難了很多,畢竟王贇也找不到那麽多精通兩種語言的人。
不過王贇並不著急,王贇只需要進行引導,想要成為官吏必須學會乾語,這些人自然會主動學習。王贇只是找了上百人每天教授乾語,每天都會有大量百姓前來學習。
除了這些之外,王贇還從洛陽請來了幾名農家子弟,然後讓這些農家子弟來傳授耕作技巧。
在佔領半島之後,王贇才發現,這裡的耕作技術遠遠落後於中原,別說連種制度了,就連牛耕技術都是剛剛出現。農具也大多都是木質骨質的,鐵質農具基本上沒有。
大乾的耕作技術在這裡就相當於是黑科技,再加上包鐵農具,直接就將樂浪郡的耕作技術加速了幾百年。糧食產量更是從不到百斤的畝產提升到了一百八十斤。
為了將樂浪郡徹底掌握,王贇將樂浪郡的貴族盡數流放西域,樂浪郡作為箕子朝鮮原本的國都,人口眾多,貴族人數足有三萬多人,這些人被抄家之後押送前往西域。
西域人不管是相貌和口音都與他們差別極大,這些人只能依靠大乾人才能生存。而且遠離故土,來到西域之後,連跑都跑不了。
這些人和乾人長相類似,很輕易就能融入西域諸侯國中。
在將這些貴族們流放西域之後,樂浪郡的一切基本上就落入到了大乾手中,只需要一兩代人經營,這片土地就會成為諸夏的固有領土。
對於開拓諸夏領地的事情,王氏一直都是大力支持。在遷徙了大量貴族之後,樂浪郡的耕種技術也得到提升,可以養活的人口更多了,再加上大乾朝廷的政策,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樂浪郡的人口會得到快速提升。
與此同時,朝廷也開始繼續向這裡進行移民,同時又從這裡遷徙百姓前往其他地方,加速對這裡的同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