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巡視天下 鐵器監
大乾元興二年,蜀中承平已久,因為都江堰治理水患,巴蜀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口繁多。即便是蜀中道路難行,商隊也多有前來,棧道上往來商人絡繹不絕,蜀中蜀錦天下聞名。
巴蜀之地往南,當年始皇帝分封滇王,此地氣候炎熱,草木茂盛,林中多有瘴氣,滇王來此之後,經過數十年治理,擊敗諸多蠻夷野人之後,總算是在這群山中的平原上成功立足,只是對於山林確實無能為力。
朝廷這些年也在向西南開拓,只是收效甚微。這裡道路難行,氣候炎熱,山林密布,鐵甲到了這裡之後,沉重難行,根本施展不開。
而且山林之中毒蟲遍地,常有毒瘴,大軍進入其中,根本發揮不出什麽威力,再對上山中層出不窮的南蠻野人,士兵死傷慘重。
滇國和南蠻糾纏了幾十年,也沒有分出勝負。甚至巴蜀之地也遭到這些南蠻騷擾。朝廷看到這種情況,就準備派遣大軍,將南蠻徹底征服。
王澈任命馬衡為征南將軍,從金陵、江州、巴蜀抽調五萬大軍,命其進攻西南蠻夷。
雖然一直以來朝廷沒有在西南大動刀兵,但是小摩擦不斷,馬衡曾在蒼梧多次征討山越蠻夷,這次前往西南,也是山林作戰,因此才命其為統帥。
馬衡領命後,從江州出發,逆流而上入蜀,準備以成都為基地,集合兵力後,再南征西南蠻夷。
王澈在任命了馬衡為征南將軍後,開始準備巡視天下。
關中發生的事情讓他對現在大乾的天下很不放心,想要親自巡視一番。朝中大臣想要勸阻,卻根本勸阻不了。大乾的皇帝權勢可是非常大的。
王澈巡視天下,自然是帶著大軍出巡,其中有三千羽林衛,還有兩千大乾精銳騎兵。
羽林衛因為訓練嚴格,經常戍邊,皇室非常重視,一直以來都是大乾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那兩千精騎也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士。
再加上一些隨行官員以及後勤人員,人數超過了萬人。
大軍先是乘坐運河,先到了大梁,然後順著運河往東南,向徐州而去。徐州就是當年徐國所在之地,當年淮國滅邗國在邗地建立冶鐵監,後來徐國並入淮國之後,就將冶鐵監遷往徐州。
而如今,徐州乃是大乾冶鐵重鎮,全國半數以上的武器鎧甲,都是出自徐州監,這裡乃是大乾鋼鐵產量第一。淮國在徐州經營數百年,根基不可謂不深。
王澈巡遊至此處,城中官員出十裡相迎。徐州乃是泗水郡郡治,水陸交通便利,乃是國之重鎮,自然是要看一看的。
“臣耿驥參見陛下,陛下千秋。”郡守耿驥大禮參拜。
“耿卿請起!”王澈親自上前將其扶起,緊接著是朝廷徐州監的官員前來拜見,然後則是勳貴以及其他官員,最後則是其他一些人上前拜見。
在拜見完之後,王澈在眾人的陪同下一起進城。王澈隨口詢問道徐州監一年的產量有多少。耿驥如數家珍的說道:“徐州監每月可冶煉生鐵52萬斤,商人百姓多從冶鐵之業,獲利頗豐。”
52萬斤有多少呢?換算一下就是260噸一個月,一年就是三千多噸,大乾一年產鐵在六千多噸。(作者君查漢朝資料,有資料上說漢朝一年產鐵3千萬斤,1.7萬噸左右,但是唐朝一年才五千噸,唐朝一年的產量連漢朝的零頭都沒有了,後面的明朝巔峰是9萬噸,漢朝這個太誇張了,隻作參考。)
260噸一個月的產量,其中包括了生鐵和熟鐵,至於鋼需要再進一步加工,產量很低。徐州的鐵產量很多都是民間的冶鐵場出產,朝廷的鐵廠更多是用鐵來鍛造鋼。
當然,這其中肯定也有隱瞞,260噸不會是徐州的總產量,不少民間冶鐵場會悄悄隱瞞一部分,用來逃稅。
朝廷對鐵收取百分之二十的稅,不過可以用生鐵抵扣,因此敢於逃稅的並不多。尤其是朝廷為了降低農具價格,鼓勵耕種,稅率折算下來並不高。
王澈在徐州呆了幾天,特意去巡視了一番徐州鐵監,查看徐州冶鐵監的情況到底如何。為了防止徐州官員上下聯手糊弄,王澈特意讓暗衛和繡衣使暗中探查,以確定徐州冶鐵監的真實情況,以及那些工匠百姓的生活狀況。
在經過一番詢問之後,王澈得到的最終結果和徐州官員的給出的答案相差不大,一名老鐵匠一年能夠賺取五十禦製銀幣。暗衛得到的結果是四十八枚左右,相差不大。
一年收入四十八銀幣,在大乾可是屬於高薪了,普通百姓根本賺不到這麽多錢,唯一不好的就是,體力消耗很大,工作環境惡劣,需要補充營養。
朝廷因為推廣水利工程,冶鐵廠也有很多地方才用了水利設施,用來提升工作效率,產量也一直在提升。
特別是鍛打一塊,生鐵熟鐵需要水利鍛造機械鍛,打才能打造鋼製武器。
王澈在徐州巡視一圈之後,並沒有發現什麽大問題,一些小問題也很快進行了改正。
王澈對鎧甲的工藝進行了解的,現在大乾使用的盔甲一部分是鐵甲,一部分是藤甲和鐵甲混編,還有鑲鐵皮甲,種類繁多。
其中鐵甲有魚鱗甲、兩襠甲、扎甲,防禦力最好的是魚鱗甲,乃是高級軍官才有,兩襠甲是皮甲和鐵甲混合,扎甲要比兩襠甲好一些。實際防禦最好的還是魚鱗藤甲。魚鱗藤甲是表面一層魚鱗甲片,內裡是藤甲,內襯皮甲。
工藝複雜,造價很貴,一直以來產量都不高。
王澈並不懂技術,在勉勵一番後,對徐州監的一些大匠進行賞賜,並且立下獎懲,對於能夠改進或者發明冶鐵工藝的工匠進行獎勵。若是能夠有重大進步,可以封爵、升官,主政官員也會得到獎賞。
一時間徐州監的工匠們士氣高漲,甚至那些官員都準備讓那些大匠更多時間,讓他們來改進工藝技術,自己好升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