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長安
大殿之上眾臣聽到皇帝所言,原本想要出列反對的眾臣頓時停了下來。這話誰敢接?難道要告訴皇帝自己犯罪,所以不敢讓繡衣使巡查嗎?
原本準備好的說辭再也說不出口,朝廷眾臣即便是心中不滿,也不敢再出言反對。
沒人反對之後,繡衣司通過,正式設立。
不過繡衣使並不是設立之後就可以了,其中牽扯很大。王策決定親自去各地巡查一遍。
在聽到王策想要親自去巡查的時候,王荊有些擔心的說到:“兄長,你身體不好,朕不願讓你再辛勞,巡視天下,況且一些地方勢力盤根錯節,一旦他們玩弄什麽陰謀詭計,使得兄長受傷,這讓朕如何向父皇交代?”
王荊對於天下州郡的事情還是比較清楚的,天下承平,文皇帝仁慈,刑獄多有寬允,這固然讓天下繁榮了,也造成了不少官員多有貪腐。
天子腳下,洛陽、南陽、大梁、金陵等地還好,可是在其他地方,不僅那些勳貴,就連郡守、縣令也多有上下其手。
之前王恪在位時候,這些人還很收斂,但是等到王荊即位後,主少國疑,不少人就有了小心思。
這個時候繡衣使巡查天下,若是讓王策一起,誰知道會不會有利欲熏心之輩鋌而走險。
王策笑著說道:“陛下,有羽林衛護佑,有誰敢妄動?”
“再說了,有暗衛幫助,那些人翻不起什麽浪花。”
王策此番巡視天下,與之隨行的士兵和官員眾多,僅僅是羽林衛就有千人。隨行官員也有數十人之多。
上千名羽林衛,騎術嫻熟,武藝精湛,上馬能騎射,下馬能衝陣,又有精良盔甲護身,還有弓弩,一人三馬,這樣的配備,就算是萬人軍陣,他們也能去得。
一行人於馳道之上通行,馳道修建完成之後,每年都會修繕,馬車行走平穩,速度也不慢。道路兩側的山川巨木不斷向後退去。
“王爺,我們已經進入崤函通道了,過了這裡就進入關中了。”
王策的第一站就是關中。走崤函通道進入關中,然後進入巴蜀,再順流而下進入江州,楚國故地,再入金陵,北上入齊。
王策說道:“到了長安之後,你們先不要入城,派出人手去各地打探消息,孤會帶人先入長安,然後問詢長安官員一些事情。”
眾繡衣使紛紛應下。
車隊一路西行,很快就進入關中,來到了長安。八水繞長安,八百裡秦川,沃野千裡。
經過大乾幾十年來不斷遷徙百姓和六國貴族,原本這秦國故地中秦國舊民已經少了很多,相反淮人的數量不斷提升。
作為大乾西京,長安城佔據關中沃土,人口稠密,往來行商絡繹不絕,幾乎沒有停歇。
實際上,從地理位置以及周圍環境,山川地勢來看,關中長安比洛陽更適合作為國都。
但是當年王駱一統天下,為了更好的控制天下,因此沒有將國都遷到長安,而是定都洛陽。
長安城因為物產豐富,又有商隊通往西域,因此前來這裡的商人極多。天下之間最繁華的城市也就那麽幾座,商人往來也多是這些城市。只需要控制這些城市,每年都能收取大量商稅。
長安城就是昔年的鹹陽城,當年商鞅建鹹陽城以巨石和夯土所築,城高池深,城外還有涇、渭等八條河流交錯,可以說極難攻克。
當年滅秦之戰,並沒有在鹹陽大戰,畢竟數十萬大軍圍城,鹹陽已成孤島,最後只能投降。
長安有帝王之基,因此這裡沒有封任何郡侯,就連皇子都沒有,負責守衛這裡的也是羽林衛。
關中郡守帶著關中郡以及長安城的官員前來拜見王策。
“下官拜見肅王,肅王萬安!”
王策坐於輪椅之上,沒有說話,周圍的羽林衛翻身下馬,其中一人直接手持虎符,直接越過眾人來到長安城羽林衛面前,朗聲道:“奉大乾皇帝陛下詔令,肅王策巡視天下,長安城羽林衛盡數聽從調遣!”
“唯!”
守衛長安城的羽林衛看到虎符之後,立刻躬身行禮,然後上前拜見王策。
關中郡守,長安令看到這種情況,神色為之慌亂。原本還視為依靠的羽林衛直接成了肅王掌控了。
現在只要肅王願意,整個長安城都在其掌控之中。
看到羽林衛全部被掌控,王策這才上前道:“諸位大臣勿怪,孤身負皇命,巡查天下,推行繡衣使,不容有失,還請諸位見諒。”
聽到王策這話,這些大臣才算是稍稍安定下來,他們剛才還以為王策要動手。甚至還有人往更深處想,以為王策是想要奪取長安,以和王荊爭奪皇位呢。
眾人連忙道:“肅王身負大任,下臣知曉,怎敢怪罪?”
王策目光掃過眾多官員,這些官員一個個垂手而立,臉上帶著虛假的笑容,看上去很聽話,但他以前巡視天下,對於州郡官員的德行可是一清二楚。
他行走地方才知道,縣令可是有著百裡侯的稱呼。呵呵,百裡侯,現在朝中的郡侯封地都沒有百裡。可想而知這些縣令在地方上的權勢了。
縣令如此,那麽郡守又豈是簡單?
大乾開國至今,已經有四十多年年,天下承平也有二十余年。很多官員早就已經墮落了。
王策很清楚,眼前這些乖得如同小白兔的官員中,徇私枉法,貪汙受賄的人閉著眼睛都能找出來幾個。
巧取豪奪,強買強賣,甚至直接搶佔民田,暗衛經過調查可是發現了不少。
朝廷設定了制度,設置了監督,但是依舊阻止不了官員腐敗。在前世歷史上,朱洪武為了遏製貪腐,使用了剝皮充草等酷刑,來懲罰官吏,可是天下的貪官依舊殺之不絕。
甚至等到其崩逝,明朝官員的貪腐立刻以驚人的速度滑落。
再好,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人來推行,若是所托非人,即便原本是利民之法,也會變成害民之法,淪為官員斂財的工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