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避其鋒芒
戰爭的陰雲籠罩在江南之地,自從上次水軍全軍覆沒之後,吳國的水師重建,但是不管是船隻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落後於淮國。因此吳國水軍根本不敢出戰。
大軍上岸,直接向梅裡而去。因為早就已經收集過情報了,淮國對於吳國的地理環境非常熟悉。
五萬大軍留下一萬駐守後路,剩下四萬大軍全軍出動。王晟率領大軍和吳國的大軍在延陵相遇。
王晟命人上前傳話道:“吳國不朝貢天子,斷發文身,是要投入蠻夷之中嗎?這是姬姓諸侯該做的事情嗎?今天孤代天子征討之。若你還有悔過之心,那就立刻投降,勿謂言之不預也!”
“強詞奪理,你淮國不過是殷商余孽,貪圖我吳國土地,財貨,浸提孤便承諾,拿出土地財貨來賞賜勇士!斬殺一淮人者,賞土地十畝,擒殺王晟者,封上卿,采邑千戶!”
土地、官職、采邑!
聽到這些,吳國的士卒一個個士氣高漲,恨不得立刻就衝上去廝殺一番。大軍高舉武器,大聲喊道“吳國萬年!”
看到吳國士氣高漲,王晟微微一笑,名傳令官揮動旗幟,下一秒淮國大軍竟然直接後撤了。
看到淮國大軍後撤,吳國上下微微一愣,有些沒反應過來,隨即吳侯大喊道:“淮人畏懼我大吳軍威,將士們追殺敵軍!”
吳國大軍立刻對淮軍進行追擊。
時間拉回到一日前。
淮軍大營。
“君上,此戰吳國上下一心,士氣高昂,我軍即便獲勝,也會損失不小,更何況有楚國在側,若是趁機攻我,恐難得勝啊!”大軍之中,一名上卿勸諫道。
徐茂道:“吳國得到楚國傳授用兵之道,兵車戰法,實力提升很快,我軍雖然精銳,但不宜硬拚!”
“徐卿可有良策?”王晟也不想讓士卒傷亡過大,若能有良策,自然願意用。
“君上可曾記得當年剌王南征,武公應對之法?”徐茂一臉笑意的說到。
“剌王南征不複?當然記得,武公當初一戰擒殺邦周六師,淮水為之堵塞。”王晟道。
“徐卿是要孤示敵以弱?”王晟突然反應過來。
“君上睿智,吳國士氣正旺,此時同仇敵愾,與之交戰不智也,但是這種士氣不能持久,只要我大軍躲避其鋒芒,不與其交戰,等過一段時間,吳國士氣自然衰落,到時候我大軍再全軍衝殺,吳國定然擋不住,如此可大勝!”徐茂恭敬的說到。
“徐卿真乃國之棟梁啊!”王晟高興的說到。
“君上,可令大軍兵分兩部,一部和吳軍叫陣然後避其鋒芒,另一部埋伏於途中,等到吳國追至,伏兵殺出,攻其不備吳軍定然大亂,到時候我大軍再回頭衝殺,吳國可破!”
“好,就依徐卿之策!”王晟當即同意了,然後命令大分出一萬人埋伏於路途荒野之中。
“對了,等大軍撤離的時候,記著在戰車後面掛上樹枝,將一些備用的旌旗丟掉!”
“遵命!”
吳國大軍追擊,只是吳國的軍隊參差不齊,很多士兵都是戰時招募,平時務農,閑時訓練,雖然士氣高昂,但是各方面素質都要差很多。這一番追擊,很快就暴露出來。
大軍陣型散亂,掉隊者很多。
“君上,君上!”一名卿士追上吳侯喊道。
“卿有何事?”吳侯問道。
“君上,大軍追擊,陣型已經散亂,不若重整隊形,再進行追擊?”這名卿大夫勸諫道。
“不可,淮國大軍狼狽逃竄,此時我軍若是停下整備,到時候淮軍早就跑遠了!”旁邊另一名卿士立刻反對道。
“君上,大軍陣型散亂,若是敵軍詐敗誘敵深入,然後再此伏擊,我軍如何能擋?”粟樊勸諫道。
吳侯聽到此言,也覺得有理,想要停下來重整大軍。可是另一名卿士指著遠處的淮軍道:“君上你看,淮軍狼狽而逃,煙塵滾滾,旌旗丟棄,已然大敗,怎會有伏兵,若是等淮國逃走,此番功虧一簣啊!”
吳侯抬眼看去,只見遠處淮軍後面,塵土飛揚,的確是大軍逃竄,而且的確有不少士兵繳獲淮國旌旗,如此看來,淮國的確是大敗,當即命令道,大軍繼續追擊。
淮國這次抽調大軍攻吳,全都是精銳,其中的藤甲兵更是身披甲胄,背負長戟大盾,腰挎強弓,帶三日糧草,疾行百裡,投入作戰的精銳。
其他的士兵雖然沒有藤甲兵精銳,但是同樣有長途疾行訓練,因此雖然是在撤退,但是淮國大軍並不混亂。只是戰車上掛了樹枝,同時將備用旌旗丟掉,作出一副慌不擇路的樣子。
吳國大軍追趕半天,此時日頭已經過了正午,大軍一路疾行四十裡,很多士兵早已掉隊,更嚴重的是大量士兵追擊,根本來不及吃飯,所以吳國大軍一個個饑腸轆轆,已經到了極限,而淮國大軍依舊在不遠處。
荒原另一側,一座土丘後面,公羊朔正靜靜的看著淮國大軍越來越近。此時在其身後靜靜站著上萬大軍。
大軍肅穆,鴉雀無聲,一股肅殺之氣環繞。在傳令兵前來報信之後,公羊朔立刻舉起令旗,然後大聲命令道:“君上有令,全軍出擊,俘吳侯者,食邑千戶!”
“淮國萬年!”
“淮國萬年!”
伴隨著一聲令下,大軍轟然出動。上萬大軍從荒野上突然出現,如同潮水一般衝了上去,所過之處,任何阻擋都被統統一掃而空。
正在追擊的吳國士兵突然聽到一陣殺喊聲傳來,轉頭一看,只見荒野之上,無數淮國士兵衝殺而來,頓時嚇得亡魂大冒。人一上萬無邊無沿,一萬大軍衝殺而來,盛聲勢浩大,幾乎無窮無盡。
而到了這個時候,吳國的士兵突然發現,自己的身體酸痛無力,饑腸轆轆。面對養精蓄銳的淮國大軍,根本無力抵擋。
另一邊得到信號的淮國大軍很快停止了撤離,然後調轉大軍,直接反身向那些吳國士兵殺了過去。
平王十一年,淮伐吳,兩軍會與延陵,吳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徐卿諫曰:吳國鋒芒畢露,勝之不易,應避其鋒芒,攻其不備。武昭公納諫,淮軍退避,吳侯喜,舉兵追之,徒四十裡,將士疲敝,淮軍伏兵盡出,攻其不備,大勝。——《吳子·應變·避其鋒芒,攻其不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