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藏國》第799章 兵臨隴右
  第799章 兵臨隴右
  當天晚上,兩萬軍隊和一萬頭後勤駱駝都陸續抵達三水關,次日一早,李鄴率領大軍繼續南下,很快便抵達了大鬥拔谷出口處。

  走出谷口,視野頓時變得無比開闊,前方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遠處都是起伏的大山,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腳下是大片草原和高山森林,他們身後也是延綿千裡的祁連山山脈。

  大鬥拔谷出口數十裡外是一座氣勢雄偉的大山,從山腰到山腳都是大片森林,但在山腳有一座不小的軍城,面積和一座縣城相仿,估計周長在十裡左右。

  從谷口前往軍城都是起伏的緩坡,綠草茵茵,但在谷口和軍城之間卻隔了一條不小的河流,河水平緩,河對岸駐扎有吐蕃軍,有數百頂帳篷。

  向導官陳開指著遠處軍城道:“那就是大鬥城,背後的大山叫大通山,前面的河流叫浩門河,我們前往鄯州,必須要從大鬥城附近經過,這是唯一的行軍通道,向東走八十裡,還有一座軍城,叫做新城,在新城背後有一條路,直接穿過大通山,就到西海的北岸了。”

  李鄴看了片刻問道:“渡過大通河有幾個渡口?”

  陳開指指對面的帳篷苦笑道:“只有這一帶比較平坦,水流也稍微平緩,可以建浮橋,別處水流非常湍急,浮橋很難搭建,兩岸地勢也陡峭。”

  “如果我不過河,直接向東走呢?”

  陳開搖搖頭,“現在看起來是草原,但會越走越險,五十裡後會被一座山擋住,人可以翻過去,但牲畜和輜重過不去,最後還得退回來,這邊地形就是這樣,遠看都是綠色的,好像很平坦,其實不然,走走就會遇到一丈或者兩丈的坡崖,人可以滑下去,但輜重下不去,如果沒有輜重,哪裡都可以走,但如果攜帶輜重,那麽只有這條路。”

  李鄴點點頭笑道:“去河邊看看吧!”

  大軍順著一條坡道緩緩下行,確實是這樣,看著很近,其實很遠,道路也坎坷不平,只有一條路稍微好走一點,駱駝可以行走,而其他地方就需要駱駝一路跳躍著走,怎麽也不現實。

  走了十幾裡,來到了河邊,這條河叫浩門河,也叫大通河,寬約百丈,水勢也比較平緩,士兵用長矛試探一下,水深在一丈左右,這還是岸邊,河中心會更深。

  唐軍隨即在河北岸扎下了大營,南霽雲不解問道:“殿下,我們議事時不是說,這次不攻打鄯州嗎?”

  李鄴微微笑道:“確實不攻打,但是我們得讓尚結讚知道,我們來了,而且立穩了腳跟,所以,我要奪取對岸的大鬥城。”

  李鄴隨即下令士兵砍伐樹木做木筏,這些木筏都要求超過三丈,它們不僅是很好的浮橋,同時也是攻城的梯子。

  軍隊開始熱火朝天製作木筏,李鄴卻站在河邊用千裡眼眺望對岸帳篷和大鬥城,他發現對岸的帳篷居然是用羊毛製成的毛帳,和之前吐蕃軍皮帳不一樣,這應該是吐谷渾人的帳篷,好帳篷都貢獻給了吐蕃人,他們自己只能使用羊毛帳。

  羊毛帳很怕火,一點就燃,可以利用火攻對付敵軍大帳。

  想到這,他派人把向導陳開請來,片刻陳開匆匆趕來,躬身施禮,“卑職參見殿下!”

  李鄴笑著問他道:“陳將軍去過大鬥城嗎?”

  陳開點點頭,“天寶十三年後,整個西海都是我們的勢力范圍,大鬥城也是由唐軍駐守,卑職去過。”

  “裡面的房舍是什麽樣子的?”

  “靠城牆一圈都是吐谷渾人搭建的木頭房子,中間是帳篷,白天帳篷收起,晚上再搭建起來,要不然駐軍六七千人,裡面住不下。”

  “城牆有多高?”李鄴又問道。

  “回稟殿下,原本兩丈五尺左右,後來我們又把它加高到三丈。”

  李鄴點點頭,“我知道了,多謝陳將軍!”

  他心中有了一個粗略的攻城方案。

  天黑前,浮橋製作完成,用長長的木筏一個接著一個連接而成,長約百丈,但還沒有放進水中,士兵們會豎著放入水中,固定一端後,整個浮橋就會順著水流橫過去,正好搭在河對岸,如果浮橋上再站數十名士兵,就能直接跳上對岸。

  這是一種渡河搶灘的好辦法,有點像巢車,一旦巢車靠近城牆,頂上事先站著的士兵就能直接衝上城頭。
    但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叫做寧長勿短,浮橋寧可比河的寬度長,就算斜著搭上對岸也可以,就怕短,短了就會被河水又衝回來了。

  還有一個細節叫做弓箭洗地,必須要用弓箭把對岸的敵軍壓製住,給自己的衝鋒士兵創造上岸的機會。

  夜色中,對岸出現了千余名士兵,他們也意識到唐軍要在夜間渡河了,他們也開始在岸邊進行部署,企圖阻擊唐軍渡河。

  李鄴一聲令下,一千名重弩士兵奔跑上前,舉起大黃弩向對岸發射,箭矢如雨點般射向對岸。

  著名的大黃弩有兩種,一種是守城大黃弩,那種需要幾個人一起配合,二十石的力量才能離拉開弓弦,射程達一千二百步,可以和床弩一拚。

  還有一種是雙人大黃弩,十石弩,需要兩個人躺下一起腳蹬,所以又叫蹶張弩,射程達七八百步。

  襄陽軍械所對雙人弩進行了改良,重新啟用漢朝的杞弦鐵鉤,簡稱為上弩器,可以大大減輕力量,五石單兵強弩就出現了。

  實際上,它只是沿用了大黃弩這個名稱,和漢朝的大黃弩關系不大,它的弓背寬大,更像宋朝的神臂弩。

  別看只有五石,但殺傷射程高達五百步,對力量要求很高,能單兵開五石弩的人絕對不多,河隴軍只有三千人,叫做重弩軍,

  當然,弩的種類有很多,標準步兵的擘張弩,騎兵的角弓弩,還有邊軍的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等。

  唐軍重弩士兵的箭矢如雨點般向對岸射去,黑暗中,對岸的吐蕃軍措不及防,紛紛中箭倒下,其他吐蕃士兵連忙趴下,躲避唐軍的箭矢。

  南霽雲大喊一聲,“放橋!”

  浮橋上事先上了一百名士兵,最前面是二十名重甲步兵,趴在浮橋上,後面便是鷹揚郎將辛鄺率領的八十名精銳步兵,也趴在浮橋上,另外還有幾名工匠,需要他們固定浮橋。

  辛鄺是辛雲京的二弟,在保衛金城的戰役中表現出色,被提升為鷹揚郎將,是南霽雲的左膀右臂。

  士兵松手,浮橋立刻順水向河中心流去,浮橋的木筏和木筏之間用長木連接,保證浮橋的腰部很硬,不會被水流衝成弧形,而是以直線的形式向對岸靠攏。

  當浮橋頂住對岸的一瞬間,二十名重甲步兵一躍而起,奔上了對岸,寒光閃動,將阻攔他們的十幾名吐蕃士兵殺死,開始迅速列隊。

  這時,幾名工匠緊緊拉住了繩索,讓浮橋穩定下來,辛鄺也率領八十名士兵爬起身向岸上衝去。

  上千名吐蕃士兵如潮水般湧來,和百名唐軍激戰。

  幾名工匠已經固定好了浮橋,浮橋上,數千唐軍在南霽雲的率領下,開始源源不斷向對岸奔去。

  盡管百名唐軍付出四十余人陣亡的代價,但他們最終頂住了上千吐蕃士兵瘋狂的衝擊,保住了浮橋沒有被吐蕃軍破壞。

  很快,當越來越多唐軍加入戰鬥,戰場上的形勢開始迅速逆轉,吐蕃軍死傷慘重。

  吐蕃千夫長見大勢已去,大喊幾聲,帶著剩下的數百名士兵向遠處的大鬥城逃去。

  “嗚——”

  唐軍號角聲吹響,除了騎兵之外,所有唐軍步兵開始列隊過河。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