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月彎刀。
就像掛在天空的月牙兒。
“不愧是優秀的年輕運動員,整場比賽都在給我們驚喜。”
伴隨著這聲驚喜,是杭峰的最後一跳。
老實說,杭峰淡定的比到現在,終於有點緊張了。
前面表現太好,越到後面越害怕失誤。
而且留在最後一跳的是他並不擅長的外刃接內刃的四周半。
上一輪他就失敗了。
這個動作的成功率本來就不高,簡直就是在看臉在跳。也說明杭峰還沒有找到這個技巧的關鍵核心點,很多時候都是在靠感覺完成。
在比賽裡做這個動作是冒險。
可杭峰必須去冒險。
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高分動作,還想要拿到更好的分數,就必須拿出更高的難度。
必須是這個外刃轉內刃的四周半。
他至少有幾率完成。
杭峰要衝擊曾經失誤過的動作,這很明顯。
主持人在最後一刻尖叫:“他來了!!!!!”
在一個拉長的咆哮聲中,杭峰飛了起來。
破釜沉舟的一跳!!
雙腿劈出開山裂地的力量,向著天空高高飛去。
在起跳的最後一刻,最後脫離地面的板刃在他的背後,很明顯的外刃起跳,身體向後旋轉。
向後旋轉相對向前旋轉難多了,因為選手看不見身後的地面,在沒有視野的情況下去做動作,不僅失誤率會大大提高,對心態的影響也很明顯。
向後旋轉是一個很需要肌肉記憶的動作,看不見只能靠練,不停的練,讓身體記住這個力量,嘗試完成動作。
杭峰後背有風在碰撞。
視野在翻轉。
護目鏡後的眼睛睜的很大。
他緊緊地抓住自己的板頭,腦袋向右側板尾的方向,像是在用耳朵使勁,將整個身體帶動向後旋轉。
一圈,兩圈完成。
他還在往上飛。
再來一圈。
外刃的1080完成了!
向左偏斜的腦袋,在最後半圈的時候已經在收力,繼而向左下方用勁。
對,這是一個往左側的外刃偏軸轉體動作。
在他完成內刃1080的同時,身體同時也有做一個外刃的偏軸轉體。
具體形容起來就像是他身體在橫向轉動的時候,同時還會在空中翻一個跟頭。
也就是世界大戰決賽組所必須要求的“變化性”。
單純轉體,或者是翻騰動作,並不能拿更高的分。
決賽場上,只有這種類型的動作可以拿分。
杭峰會做很多的“四周轉體+偏軸”的動作,他的基礎很好,並不存在明顯的短板。
可也正是因為基礎太牢固,想要再加入半圈,就需要去打破原本的框架,重新添上新的力量、周數、包括空中的時間門和落地時候的平衡。
如果解鎖新動作很簡單,巴蒙德不會這麽多年了,還是只在比賽上衝擊過一次2160的六周,那之後長期停留在五周。
受限於人類的體能,技術達到一個程度後,哪怕是抓板的位置變化一點點,都會增加很大的失誤幾率,就更不要說加上半圈。
杭峰在轉到1080+360的時候,到目前為止,都還算很舒服。
這是他能夠完成的四周難度。
今天也在比賽裡完成過。
換成平時,就知道什麽時候該將身體用力,控制自己停下來,以及松開手,讓自己展開等待落地。
但現在不行。
還有半圈。
他必須讓身體繼續轉動。
而且一定要保證是一個內刃的反向落地。
飛起來的時候,杭峰給出了足夠的力量,讓他能夠再翻轉半圈。
半圈而已,也很簡單的完成。
接著就是落地。
這就是最難的地方。
空中只要力量夠,去做多少圈都不是問題,重點是落地。
落地。
不僅僅是平衡問題,而導致失誤的根本原因是空中旋轉的“軸心”是否始終穩定,往往“軸心”在起跳的瞬間門,就已經決定了成敗。
再加上空中轉的太慢,轉的太散,核心力量不夠,落地平衡性不夠等等,林林總總的各種因素,究竟是否將這些要素都掌控了,落地的一刻才是檢驗成果的時刻。
杭峰對這個難度的技巧沒有太多經驗,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跳是否能夠成功。
但既然做了,就肯定要努力成功。
最後半圈完成,明顯已經過了他最舒適的高度。
他喜歡在拋物線結束前完成動作,這一次卻在拋物線結束的時候完成,他感覺到了明顯的下墜感。
風從腳下升起,撩過他的下巴和衣領,灌進鼻孔裡,冷的像是冰凌往腦子裡鑽。
還有失重的感覺,從五米左右的高度往下落,光滑的冰壁幾乎在腳下垂直,他的滑板必須傾斜到一個最容易卸力的角度。
然而他看不見。
這是一個反向的落地。
他的眼前只有不斷上衝的白色冰壁,完全看不見落腳點。
只能靠感覺!靠經驗!
過去十一年的U型池經驗,支撐起這個身體,去“撞”向冰面。
“嗒!”板尾先一步接觸到冰面。
“哢!”接著是其他更大范圍的板底與冰面相撞,帶著杭峰130斤的體重,壓進有著一點凹陷弧度的冰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