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李隆基曾經給予安祿山的權力,番軍本該是大唐征戰四方的支柱。然而此刻,他們以極其凶狠的姿態對毫無防備的唐人露出獠牙。】
【安史之亂,被後世人稱為中華最慘烈、最血腥的動亂——】
貞觀。
李世民再次哭個不停,也不知那眼中哪來那麽多淚水,止也止不住。
貞觀大臣們也不再坐於案後,而是齊齊站起,神情難看之余,還帶著六七分肅穆。
那是他們嘔心瀝血撐起的大唐啊……
【安祿山連下河北二十郡。】
【又肆虐河南。期間,殺人如刈,焚廬若薙。】
【大唐百姓已享受了百來年安穩,陡然面對兵戈,慌亂非常,恐懼不安。】
【然而,也是大唐百姓,在大唐局勢危急,叛軍兵逼洛陽之際,當唐將封常清招募兵馬時,不過旬日,便有足足六萬人應招,皆是市井之徒。】
【一陣激昂聲樂響起,是《秦王破陣樂》。】
【這些百姓一生中恐怕只有今天才是直面戰士,但他們還是咬緊牙關,雙腿打顫地上了戰場。】
【然而,民兵如何與邊關軍隊相比,縱然封
常清是名將,也只能接連敗退。】
【退入上東門,又戰不利。】
【戰於都亭邑,不勝。】
【退守宣仁門,又敗。】
【先後丟失虎牢關、洛陽,封常清退至陝郡,而那些上戰場的大唐百姓再也無法離開戰場。】
【“長安……長安……”】
【帶著絕望的哭聲,他們絕望的死去,眼中始終望著長安方向。】
【那是盛世大唐的方向。】
【封常清對此時正在陝郡的名將高仙芝言:“潼關無兵,若賊奔襲,長安危矣,當棄此地,守潼關。”】
【便取太原倉錢絹分與將士,余者皆焚。二人領兵退守潼關,構築防禦軍事,數次擊退安祿山軍馬,保住長安屏障。】
【然而,出兵之前,李隆基對他們的要求是高仙芝東進平叛,封常清協同,倘若退守潼關,便是抗旨。】
南宋。
嶽飛神色動容。
良久,嶽武穆歎息:“史書難求,往日隻知安史之亂,隻知高、封二人冤死,卻原來……”
卻原來,和他一般,冤在分明是為國盡忠,卻因君令荒唐,反被君怨。
輕輕一歎,卻是無盡心酸。
副將張憲卻是揚起眉毛,快意而笑:“那開元天子昔日也是明君,見到此景應當會自省,而天幕將安史之亂一事暴出,於高、封二將乃是幸事,他們總算不至於含冤而死了。”
就像……
張憲看著嶽飛,笑得更燦爛了。
就像,他們嶽統帥一樣。
這時,忽然一片暗影投向他們,下一刻,嶽雲拉著好幾個人奔過來,那急迫勁兒,得虧嶽飛和他們之間沒有隔著一道門,不然嶽雲鐵定要破門而入。
“爹!”嶽雲動得比兔子還快,轉瞬之間就到嶽飛眼前:“這些人治眼疾很有一手,爹爹,快讓他們來看看!你現在有時間能夠好好治治眼睛了!”
說到此處,嶽雲看向天幕,簡直感激涕零。
若非天幕,他爹只怕要莫須有而死,更別說好好治治這眼睛了。
——嶽飛昔日進廣南作戰,漸染瘴癘,屢中暑毒而得,每到夏月,目疾就會發作。他曾因此多次向趙構請辭,趙構不允。
……
漢朝。
霍光看到了那些民兵。
並非他多愛民,而是因為他生在大漢。
武風雄厚,崇尚公羊儒,大呼“九世之仇猶可報”的漢人,若遇到這般危國之戰,也定會執起刀兵奔向戰場。
大漢都城亦是長安。或許民眾死前也會依戀地望向長安,望著那雄偉都城,還有那“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盡管大漢到今日從未碰到過如此危機,但霍光相信,漢人一定會如此。
……
天寶元年。
高仙芝此時剛立下功勞,升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見到天幕所放,並不擔憂,反而對左右道:“聖人必然知我為何如此做,絕不會怪罪於我。”
在他眼裡,李隆基依然是那個聖天子,於他有知遇之恩,選賢舉能,勵精圖治的聖天子。
天幕無情地戳破——
【高仙芝與封常清守潼關有功,不讓安軍進犯秋毫,然而,監軍邊令城卻對李隆基好面子這個性子把握得非常透徹,明白倘若李隆基知曉高仙芝違抗皇命,不論他出於何等思量,是否保衛了長安,也必然會勃然大怒,治其罪。如此,自己身為監軍,絕對是在劫難逃。】
【是以,邊令城偷跑至長安,狀告高仙芝與封常清二人,說封常清故意動搖軍心,說高仙芝棄陝地而逃,將數百裡之地拱手讓與賊軍,且盜減軍士糧賜
。】
【李隆基大怒,以為二人消極應戰,之前對於安祿山一個月之內從范陽攻至潼關的驚怒心惶爆發——】
【“將高封二人於潼關就地誅殺!”】
【封常清接到詔令後,先是滿臉迷惑,隨後怔然。受刑之前,隻請求留下一表,呈與他的陛下。】
【“……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