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禮!”
孔子隻覺得有種夢幻般的不真實感,胸口好似有股氣,要長嘯而出。
原來……這便是周禮由來,原來周禮如此重要。
他一輩子都在追尋周禮,他想要這亂世能夠終結,他想要各國依禮,不動兵戈,不興紛亂,共舉華夏。
孟子那雙眼睛灼灼亮起來:“華夏!以禮聯之,以儀系之!”
荀子微微抬眼:“禮,華夏也。入華夏,尊華夏禮,方為華夏人。”
【西周亡後,東周羸弱,此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侵中國。】
【齊桓公采取管仲尊王襄夷之策,盟會諸侯,號令天下。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也因此,各諸侯國共生共贏,對華夏該是一個整體,有了更強烈的認知。】
【此時,秦在西戎,楚為南蠻,吳、越乃諸越,非中原也,乃蠻夷也。卻也因尊王襄夷之策,先後成為霸主。】
【秦、楚、吳、越對華夏有了認知,比起蠻夷,更認同自己乃華夏,是以,華夏之說,從中原來到長江流域。】
【長江入華夏。】
【隨後,周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然,周雖統一過文字、車軌、行倫,卻因春秋戰國的分裂與混戰,各國再次出現自己的制度。】
【此為,禮崩樂壞。】
【直到秦一統六國,再次進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方令華夏烙印落於九州。】
【周以禮行文化統一,秦以政行制度統一。】
【若無周禮令文化大同,若無秦政穩固大一統,便不會有後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理所當然。】
【大一統之形,起於周,大一統之思,成於諸子,大一統之製,完善於秦。】
【如同一座房子,周朝備建材,諸子百家構思圖紙,秦朝將其搭建起來。】
【然後——】
【秦二世“轟”一下,將其推倒。】
第63章 六國某某:“秦不過是小人得志,盜取大一統……
春秋戰國那會還沒有諸子百家的說法,於是天幕還貼心地為他們奉上說明。
周之天子諸侯:“……”
諸子百家:“……”
其實他們有人一開始對大一統沒什麽感覺。
其實他們有人一開始對“禮”也沒什麽感覺,甚至有人還反對“禮”,認為“禮”壓製人性,不是什麽好東西。
但天幕站在歷史下遊,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此事敘述一遍後,那些天之驕子,幾乎立刻意識到出現“大一統”對於華夏有多重要。
一旦這種意識出現,他們再去看胡亥敗家:“……”
這敗的不止是秦這個國,也是在敗他們的家啊!!!
——誰家被燒了,讓我去看看!
——原來是我家啊.jpg
孟子的眼神微妙起來:“天下好不容易定於一,胡亥又讓天下重新離析分崩?”
遂怒道:“豎子何敢!胡不遄死!”
……
荀子腦子裡亂糟糟,只能翻來覆去說著自己的理念:“四海之內若一家……天下為一……”
說著說著,他突然眼角往上一提,怒道:“李斯!!!”
他這學生心頭一跳,看過去,就撞上老師荀子銳利的目光。
李斯訕笑:“老師,我……”
荀子隨手執起身旁教鞭,冷笑:“為師所教,你是一句不曾聽到耳朵裡?”
荀子教了李斯什麽呢。
他渴望“天下統一,四海一家”,在遊歷各國後,發現秦國最有可能達成這個目標,就教導李斯,不要隻**治而不講禮治、。
隻重禮,就會造成執法不嚴,功不賞、過不罰的混亂。隻重法,就會對民眾壓迫過重,使天下人神思緊繃,如驚弓之鳥。
治國,應當禮法並重。
但看大秦因嚴法覆滅,很明顯,李斯根本沒聽進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敲打著教鞭,加重了音量:“刻三百遍後,交給吾。”
他面前這鮮嫩學生下意識皺皺鼻子,眼神微飄,但在老師嚴厲注視下,還是默默低頭,老老實實回應:“是,斯曉得了。”
荀子一動不動地盯著李斯看,腦子裡忽然有個想法,唇角便微微翹起。
讓李斯來不太穩妥,他有前車之鑒,不如……吾親自入秦?這“大一統”,該有吾一份心血。
——學生李斯苦逼兮兮刻著“水舟之說”時,並不知道自己老師已經包袱款款,打算放棄他,自己去幫助秦國實行禮法並重,讓這個大一統能延續下去了。
……
同樣也有人不服。
秦末。
此時正是項羽大封天下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之時。
項羽受不住帳內壓抑的氣氛,不大自在地說:“秦之亡已說明郡縣製無法維穩帝國,分封才是正道。爾等莫慌,大一統之勢怎會因區區分封而消亡?諸國紛爭數百年,最終不還是大一統了?”
諸侯心中有緊張,有猶豫,有恐懼,然而更多的是絕不能承認分封有錯的決然。
分封若錯了,他們去哪當王,從哪拿取地位與利益。
於是紛紛附和——
“項王所言甚是。”
“大一統確實不可代替,然而郡縣製並不能維持大一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