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打著油燈借光,還有點了火把的,三位長輩仔細看了沒錯。
沒錯了,村長各給各還回去,念著自己手上那份,高聲說:“康景三十三年春三月初,黎狗子分家契,有兒子三位,黎大、黎二、黎正仁,旱田……”
“……田黎大五畝旱田,慌基地一座。”
“銀子,黎大家沒有,黎二家分十六兩,黎正仁三十兩,無田地。”
“黎狗子、李氏隨三兒子黎正仁過日子,田地、西坪村四間老屋都不要……”
念完了。
村長拿著分家契,問:“你倆老口當年分家時,可是一分田地都沒要的,如今回來說拿米,拿誰家的米?是你們不要的田,黎二不給米,也沒啥說的,你不能拿著個說黎二不孝順,也沒見聽說過要給兄弟送糧,不送就是不孝順,這孝順誰?他弟弟黎三嗎?”
黎老頭這會是看清了,村長這是偏幫黎二呢。
黎老太氣的嚷嚷,說村長不公道、偏幫一個村的黎二,這麽對付他們老兩口。
其中一直沉著聲的叔公便開了口:“李氏,當年分家,你說黎家只有四十六兩銀子,可過年時你說漏了嘴,我記得清清,一共八十八兩銀子,為啥就一個月的功夫,只剩四十六兩了?”
黎大是一分都沒分到。
黎二分了十六兩。
可老兩口手裡分明攥著的不是四十六兩,而是八十八兩。
黎二聽了數,頓時額上青筋暴起看向爹娘。
這就是他的爹娘啊。
第37章 村中閑話37
李氏被質問了,連慌都沒慌,理直氣壯說:“家裡田屋都給了黎二,給正仁多一些銀子這怎麽了?現在想,幸好當時沒給,你們都好好瞧瞧黎二兩口子,要是給了,我們兩老頭能氣死。”
攢了那麽多年,辛辛苦苦攢了九十兩銀子,李氏現在還記得清楚,他們兩老口都給正仁應承好了,讓正仁去府縣念書,好好讀書好好學,以後考功名考科舉。
正仁從小就和村裡泥裡打滾的娃娃不一樣,正仁聰明啊,滿月時吃席的老秀才都看出來正仁是有大造化的,一切都好好地,結果老大要分家。
黎二握著拳頭,紅著眼看說話的親娘。
“當時你們兩夫妻要和三房黎正仁過日子,過了五年遷了戶去府縣,黎狗子和黎正仁的十畝水田收回了六畝,父子倆加李氏的旱田收回了九畝,留下的祖田……”叔公花著眼瞧分家契。
黎二一口報出來了,“四畝水田,六畝旱田。這是爹娘和黎三遷了戶留下的田。”
當初分家,黎二也稀裡糊塗的,因為他分的多,相比起大哥來說已經佔盡了便宜,水田足,旱田也不少,還分了十六兩銀子,加上泥瓦房大兩間正屋院子,後來過了五年,黎三去府縣當了帳房成了親,把爹娘接了過去,於是老屋全是他的了。
一共泥瓦房大四間,帶著一些破木頭家具——值錢好點的家具爹娘都帶走府縣了。
所以黎二當時也沒覺得有啥不對,還覺得好,心裡想爹娘去了府縣那麽遠,以後沒辦法好好盡孝了。如今叔公提起來,道道行行畫下來才發現不對勁。
當時所有田加著一起分,不然大哥一家和他家一樣,那時候光宗還沒出生,杏哥兒和周周差個半歲都是哥兒,兩房都是五畝水田、十五畝的旱田。可分家時,大哥就分了五畝水田。
這五畝的水田現在想想就是大哥的。
當時大哥提出分家,黎三才十一歲,跟著爹娘過,爹娘佔著兩間屋一些水田一些旱田,旱田太多寧願賣出去都不願分給大哥。
那次分家,幾位叔公、太爺也看出來了,這黎狗子夫妻是想苛刻大兒子,逼著大兒子低頭說不分家,繼續跟牛一樣勤勤懇懇的在地裡勞作,好供著黎三,讓黎三讀書好科舉考試。
可……
怎可能啊。
叔公當時心裡歎氣,黎大好好的媳婦兒耽誤的命都沒了,黎大怎麽可能低頭?
果不其然,這樣刻薄的分家條件,黎大也沒低頭說不分了,就是要分家。最初老兩口是想逼大兒子,想拿捏,後來是真的恨上了大兒子,說什麽都不松口。
還是村長叔公太爺出面,才給黎大多分了一塊荒的基地能蓋屋。至於那些旱田,也是叔公見黎大可憐,借了一些錢,黎大後來買的。
黎二如今想起來,後來黎三去府縣,爹娘要一起動身,遷了戶過去,村裡這些祖田乾脆賣了二十兩,娘說這二十兩就誰都不給了,他們老兩口拿著防身的棺材板。黎二當時想應當的,爹娘去了府縣,身上有錢是好事。
這事劉花香還跟黎二鬧了幾回,不過沒鬧起來,都被黎二壓回去了。
說法就是咱們不在爹娘身邊,那二十兩銀子是爹娘拿的又不是給了小弟,這有啥?雖說分了家,爹娘生了我養了我,再說爹娘和小弟去了府縣,這老屋兩間大瓦房咱還佔了,不計較了,就當是孝心。
後來沒隔一年,府縣傳來信,意思讓黎二送糧過去。黎二沒牛,這牛錢爹娘出了一半,黎二當時還哭了。因為他娘說用的是他們棺材板的錢,讓黎二別告訴正仁。
所以這麽多年,黎二心甘情願送糧食,也不全是因為黎正仁給光宗畫大餅,也有黎二覺得爹娘心裡也有他這個二兒子。
鎮上賣官價也是八文,不過跑跑路的事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