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院擴充人手需要九位官員或者舉人聯保,民間聲譽醫術較好的大夫,才能成為禦醫。
當然太醫院也可以自己培養,但他們大多數都是培養自家的孩子,從太醫院的藥童做起,跟著他們學習醫術,等他們年紀大了,太醫院裡的禦醫有所空缺,他們就能自動填補上。
當然這個藥童的名額也是有所限制的,得趕上恰當的時機和年歲才能有招進太醫院的可能。
要是錯過了,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錯過了。
像應星海就是從藥童做起的,他的父親早就退下去了,靠著他精湛的醫術治好過昌盛帝的箭傷,現如今官至從四品,家裡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原想也將他兒子以藥童的資格送進太醫院,奈何,那些年太醫院風調雨順,並不需要擴充藥童,等到需要擴充的時候,他家孩子年歲都已經大了,失去了資格,只能等他長大後,走聯保這條路子了。
這裡應星海已經在籌備讓其他禦醫聯保他兒子進入太醫院。
可惜,太醫院的位置一個蘿卜一個坑,自華陰水患擴充過一批後,最近太醫院裡禦醫的位置一直沒什麽空缺。
想要空缺還得等機會,這一等也不知道要等多久去了,他是真怕自己致仕了,都等不到聯保自家孩子進太醫院的機會。
這裡聽到太醫院要擴充人手,原本在太醫院裡曬藥材的他,當即藥材都曬不下去了,急匆匆地下了衙,回家讓自家兒子準備去了。
像應星海這樣辦的人不在少數,都是當大夫的,大家手裡頭沒有幾個等著聯保的親戚啊,這有當官的機會為何不把自家的親戚加塞進來。
欽天監那邊就更簡單了,直接讓自家的親戚上就是了,因為他們這個職位都是父傳子,代代相傳,只有等自己父親退下去後,兒子才能頂上。
這裡不用了,直接來頂吧,聰明的還直接從親戚名下過繼了好幾個。
還有比這當官更輕松的事嗎?
朝廷在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為這各科學政行動的時候,昌盛帝的聖旨傳至民間,民間也一整個沸騰了起來。
不說各大醫館和民間各地的郎中摩拳擦掌地買了新科舉書回來,觀看裡面的知識,就等著去考個教習的證書回來。
就說衙門裡的老吏員們知道這個消息後,當即就落下淚來。
要說算術、算籌這些,誰能有他們這些經年在衙門裡做事的吏員們厲害。
當官的厲害吧?
可好多知府知縣們到縣衙連帳都算不清,還得依靠他們這些吏員做事。
但他們這些當小吏的卻地位十分低下,一旦當了吏員不僅自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就連三代內的子孫也不成,跟奴仆的地位也沒什麽差別了。
因此不光當官的看不起他們,就連民間百姓也以家中有個當吏員的親戚所不齒。
本以為他們這輩子和下輩子也就這樣了,但隨著朝廷的這道旨意一頒布,不管是在職的吏員還是已經休致的吏員們全部都行動了起來。
不管別人考不考這個教習,反正他們是考的!
想想,以後正規科舉出生的進士都是他們這些當吏員的教出來的,看誰還敢看不起他們。
沒準,縣太爺來上衙了,都得客客氣氣地叫他們一聲老師呢!
只要他們的身份地位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兒子孫子也不會再被人看不起。
而且,現在已經將算數、統籌這些吏員學的東西,納入科舉,是不是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廢除他們這些吏員的子孫三代不能科舉的禁令。
有了這個希望,不少吏員家中有愛讀書的子孫,眼淚鼻涕一大把,他們終於可以讓家中子孫擺脫這個一代為吏,代代為吏的魔咒了!
不止他們在感動,一些商賈和工匠們也同樣感動。
商賈們還好,雖然士農工商中商地位最低,可他們的孩子能科舉,已經是縉朝皇帝開恩了。
可他們沒有想到,居然有一天,他們這些商人行商的本事也能夠搬上書籍,讓正規科舉的人去讀,讓以後會當官的人去讀,就連他們這些商人也能去參加各州府的教習考,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以後士農工商這個地位排序,即將發生變化。
地位可能還是不如士,但好歹也能和農工齊名吧。
想想,他們這些當商人的人都去教導科舉考生了,以後別人提起他們這些商人,看在他們曾經做過秀才舉人的老師的份上,是不是也能平等待之!
可他們再激動也激動不過工匠們,一些只會修房子鋸木頭的工匠們,得知自己也能去教科舉考生,下巴都快驚掉了。
沒想到有一天他們這些人居然也能被秀才、舉人尊稱一聲老師!
人家商人有錢不缺巴結讀書人,他們這些工匠們有個啥?
除了會點手藝啥都沒有,如何能當讀書人的老師?
可朝廷的聖旨已下,那就證明這事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有那聰明的工匠,立馬就去書店買新科舉書了,他們要識字,他們要考教習考!
只要考出來,他們就可以去書院應聘夫子了,當了夫子,可就不再是地位低下的工匠了,而是人上人了!
不要低估地位對古代人的重要性,在他們幾千年以來,人就分三六九等的觀念裡,只要是能夠改變地位,光耀門楣的事,不管多千難萬阻,都有人奮不顧身地去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