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後來呢?”張揚追問。
“後來我就跑了。”金龍局長道:“他們追我沒追上,龍歸大海,海是我的地盤,留下黃河九道彎又如何?那是我樂意的嗎?他們不追我我能跑的那麽慌亂麽?”
“你不是往北跑了嗎?”許諾愣了一下:“我記得東邊是大海吧?”
“北邊也有海,北海。”金龍局長抬手,揉小狗兒似的揉了揉許諾的腦袋:“再說我是國運龍,哪兒不能去?這中原大地,都是我的地盤。國家多又有什麽用?我到哪國,哪國就昌盛。”
所以古代人才那麽崇拜龍族。
可惜的是,那個時候的國家和部族太多了,他的力量也很薄弱,一直到後來,人們對“國”的概念越來越清晰,才有了足夠的凝聚力。
而他也有了成長的力量。
因為是他留下來的東西,故而那追蟒山也有了一絲龍脈的雛形,加上他的確是被兩個小道童熬煮了幾百年,倆小道童也沾染了他的龍氣,加上又有人以大手段,將人化作了山峰,這地方就靈氣十足,且有龍脈在啊。
又因為在洛陽城北邊的關系,故而叫邙山,也叫北邙山。
晉人陶淵明詩雲:“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
唐人王建詩雲:“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這是說的邙山,據說上面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二十四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交錯毗連,連綿不絕。
這些陵塚動輒高數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
“我看上面的資料也挺詳細的。”許諾道:“但是依然有古墓消失。”
給許諾他們的資料很詳細,還有當地文物部門的文件呢!
上面說,從兩千零三年開始對邙山陵墓群進行普查,到二零零七年結束,原先有的近千座封土墓,僅剩下三百三十多座,三分之二都消失了。
二零零七年之後,文物部門再複查發現,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業生產、百姓生活、自然破壞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為了耕地,將大塚一點點地“蠶食”,僅朱家倉村一村,原有的一百多個墓塚驟減,只剩下十幾個而已。
破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保護不力。
有一名知情者向有關部門反映,國家級保護文物每年都有專項維護資金,但基本沒見有什麽保護措施,連每個陵墓的主人都沒法查明,實在是沒那麽高端技術,以及人員來考古。
還有一點很奇怪,幾年前在大塚上種了些樹,維持水土,種了也沒人管,幾年下來大半都死了,上面仍是光禿禿的,雜草叢生。
其實以許諾的眼光來看,應該是因為古墓裡的死氣太重,種什麽都活不了,別說植物了,那裡的動物也不多。
“其實消失是好事兒,證明它們的主人已經往生,空穴留著也是浪費,消失了就消失了吧。”金龍局長對此並沒有什麽感觸,在他看來,凡人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
“那倒也是。”許諾也覺得,重視歸重視,很多古墓都沒有開發,也不差那些了。
有名的乾陵,不也是沒開發麽。
四個人吃飽喝足了,就出門去溜達了一下,這裡古色古香的,倒是讓金龍局長和黑龍局長比較自在,估計他們倆在古代生活的習慣了,現代也才不到百年。
還是這種地方是和他們。
溜達了一圈兒,回去的時候,路過接待廳,遇到了幾個人。
大概七八個吧,都穿著方便的運動裝,背著旅行包,很大的那種,還拉著很大的行李箱。
徐少陽正好出來接他們回去,順便跟前台說一聲,讓送兩桶水去房間,他們晚上要喝水的,跟他們遇到之後,打了聲招呼,許諾看那幾個人,雖然東西多,但是好像沒人奇怪,誰家來旅遊,帶這麽多東西啊?
“這些人幹什麽的啊?帶這麽多東西,也不嫌累?”許諾跟前台的一個妹子嘀咕了一句。
那妹子是個前台的主管,看了看那幾個人,就跟許諾道:“聽說是一隊驢友,要去山上露營的,你說這大冬天的,還沒開春兒回暖呢,這就要上山,不過也是,現在疫情,很多人都在家憋了好幾年了,再不出門都要憋出病來了。”
許諾一聽就樂了:“這是找罪受呢?這死冷寒天的,聽說最近還有倒春寒?”
倒春寒這事兒,可遇不可求。
“聽說他們帶了很厚的帳篷,各種野外炊具,還去農工貿市場,買了不少東西,酒精燈啊,照明燈的,哦,還買了活的小公雞呢,說是要野外烤雞吃。”主管妹子癟了癟嘴:“我們這裡也有做現成的烤雞,用真空包裝一下,不比他們自己折騰的好吃啊?偏偏不買我們後廚的,非要自己買,還買的是活的,除了小公雞,還買了一些鴿子。也不知道會不會烤鴿子。”
她嘮嘮叨叨的說了一大堆,許諾卻覺得,這聽著不像是驢友野炊,倒像是土夫子準備乾活了。
第354章 北邙山(四)
不過人都走了,許諾他們也累了,再說懷疑是懷疑,也不能成為抓人的理由,人家是驢友,出門來放放風,也不犯法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