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幾日,沈億陸便從汴梁趕來了洛陽。他知道趙老大找他有要事,因而並未主意閻舒與田酈去龍門山遊玩的事。
他猜到趙老大找他是為了能讓更多人讚同遷都。果不其然,趙老大一見到他,便向他吐苦水,說起居郎李符不同意遷都,為此還寫了八個不支持遷都的理由,還稱之為“遷都八難”。
趙老大問他可以用什麽支持遷都的理由來回懟。
李符的所謂“八難”分別是:京邑凋弊、宮闕不完、郊廟未修、百官不備、畿內民困、軍食不充、壁壘未設、千乘萬騎盛暑從行。①
直白來說就是李符覺得洛陽不夠汴梁繁榮;宮殿雖然很大,但未修繕好;作為封建王朝禮製象征之一的祭祀場合,也沒有修建起來。接著就是百官還沒有準備好,洛陽城內的治安不好、矛盾重重。還有就是遷都的話,禁軍勢必也要跟著過來,然而龐大的軍隊吃飯問題也要解決。剩下的就是洛陽城雖有天險,但是這軍事防禦工程並未建設,而且百官若是要遷都,搬家的時候肯定已經到了盛夏,那時候天氣酷熱,不適合長途跋涉。
這些理由在趙老大聽來有幾分道理,然而他無論如何琢磨,都只能琢磨出“李符只是為了維護以自身為代表的官僚階層的利益”一個結論。
宮闕、郊廟沒修繕好又怎麽樣?他都不介意,這群不住宮裡的人又憑什麽以此為由?
京邑凋弊、畿內民困、百官不備、盛暑從行這些都是從他們自身的利益出發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他們根本就沒想過要如何維持大宋的長治久安!
趙老大也不指望他們每個人都能自覺地維護他們趙姓江山,因而心裡雖然鬱悶,卻沒有怪罪和批評他們,只是對這類的諫言置之不理罷了。
沈億陸:“……”
說實話,遷都也有損他的利益,可官家怎麽就這麽肯定他會同意遷都?
還不等他旁敲側擊,趙老大便提及他曾問沈霽:若百官都不同意遷都,那有什麽辦法能實現遷都?
沈霽就給他引經據典,說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事。
北魏皇族是鮮卑族,一直生活在關外,後趁中原動蕩而奪取了河東一帶的政權,並建立了魏國,定都平城。
北魏經過多年的征伐,一統了北方。到了孝文帝登基時,他為了穩定政權、緩和漢民與鮮卑族的關系,決定遷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然而已經在平城經營了上百年的鮮卑舊貴族們對此十分抗拒,認為洛陽離南邊的朝廷太近,不安全。而且北魏就是以鮮卑族為貴的,何必去跟那些卑賤的漢民打好關系?
更重要的是,鮮卑舊貴族在平城經營了許多家業,一旦遷都,平城的土地便會貶值。而遷都洛陽,勢必要把平城的一部分百姓遷徙到洛陽去,那洛陽的地都均分給了百姓,他們這些貴族怎麽辦呢?
基於這種原因,很多人並不支持遷都。
然而孝文帝態度十分堅定,為此決定利用這些貴族最在乎的利益來給他們設陷阱。
這些貴族偏安一隅很多年,並不喜歡窮兵黷武,孝文帝偏偏要假裝攻打南邊的朝廷,然後帶著軍隊和一群人跑到洛陽去,再告訴貴族們自己打算遷都洛陽。
貴族們覺得打仗會損害他們的利益,相較之下遷都洛陽反而損失沒那麽大。於是經過多年的拉扯,貴族們最終同意了遷都。
孝文帝的太子也不同意遷都,甚至趁機叛亂,然後被孝文帝給殺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在遷都這事上面搞事。②
當時也有人反駁沈霽,說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後沒多久就發生了各種叛亂,導致北魏國力漸微,直至滅亡。這都是遷都改革的影響。
沈霽隨機反駁,北魏改革並非始於孝文帝,在他之前的兩三代皇帝便已經開始了各種改革。
至於把北魏滅亡與遷都掛鉤更是無稽之談,矛盾是時刻都存在了,只不過北魏建國之初,大家的重心都在如何開疆擴土,所以矛盾發生在外部。
後來北魏統一了北方,只有南方的朝廷能與之對峙抗衡,但因雙方旗鼓相當,故而北魏的重心從開疆擴土轉為發展北魏。矛盾也就從外部轉移到了內部。
吏治腐敗、權貴爭權奪利等問題日漸嚴重,最終才導致北魏走向滅亡。
沈霽的話辯駁得對方啞口無言,只能悻悻地勸趙老大不要聽她胡說八道,她一個還未入仕的毛頭小子說的話,豈有朝臣們的主意好?!
趙老大因此對沈億陸說:“沈卿家那小子不是為了哄我開心而讚同我的話,他是經過了獨立思考的,並認為這是正確的,才與我說。這是我喜歡那小子的緣故呀!”
沈億陸翻譯了一下這話,大意是:佞臣之所以被稱為佞臣,是因為喜歡無條件的阿諛奉承、拍皇帝的馬屁。沈霽並不是無腦地拍皇帝的馬屁、討皇帝的歡心,只不過是“他”的想法剛好與皇帝一樣,這讓皇帝仿佛得到了一個知己。
沈億陸:“……”
臭小子就會給他找事!
沈霽都已經表露了自己跟趙老大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他沒道理要跟自己兒子劃清界線,況且這不正是趙老大跟他說這些話的原因嗎?
為此,沈億陸只能根據李符提出的“八難”,通過解決這八道難題來破題,——解決了這些問題,那李符還有什麽理由反對遷都呢?這不比趙老大集思廣益去找什麽遷都的好處來得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