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村長跟幾個族老商量了一下,打算把咱祠堂旁邊的空地拿出來,等來年開春再蓋個私塾。到時候,每家肯定得出點人。所以我爺就讓我來提前跟你們說一聲。”
張武亮認真的點點頭,表示知道了:“到時候我一定去。”
“行,你知道了就行,不過那都是過年之後的事了……”張振文說道:“看你這個樣子,是打算把小石頭送過去?”
張武亮點點頭:“小石頭也應該去私塾讀點書識點字了,就靠我教也教不了什麽。”
張振文了然的點點頭,複又問道:“你這是打算讓他去參加科舉?”
張武亮看了一眼張振勇,說:“不知道,到時候再說吧,考科舉不是件容易的事。”
張振文很認同:“是啊……對了……”
他又想起個事來:“張振林說了,咱們族裡的孩子去私塾,一年隻用交一兩的束脩,村裡的一年交二兩。”
“嗯?那挺好的啊,這樣不少人家都能送得起孩子去私塾了……”張武亮沒想到還有這種好事。
「對啊」張振文說道:“聽張振林那個意思,好像就是想在族裡多培養出一些讀書人來。”
張武亮聽到這話突然對那位從未見過面的張舉人肅然起敬,這可是舍己為人的大教育家呀!培養讀書人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
「行了」張振文跺了跺腳,對張武亮說道:“既然你家已經通知到了,我就先走了。”
“這就走了?”不想是他的行事風格啊。
“嗯那,還得去通知下一家呢……”
「哦」,一聽這話張武亮就不留他了:“那你拿點豆腐走,小石頭……”
「不了」張振文打斷道:“你家上次送的還有的多呢。而且我這要去別人家也不好拿。”
「行」張武亮說道:“那你先走,到時候直接送你家去。”
張振文也沒有拒絕:“行,那我先走了啊。”
“嗯,路上注意安全。”張武亮也沒說送他的話。
張振文走過後,張武亮看著張振勇說道:“你剛剛也聽到了,怎麽樣?想不想去上私塾?”
「想」張振勇說,然後又問道:“大哥,什麽是私塾啊?”
“就是教小孩子讀書識字的地方。”張武亮回答道。
張振勇又問道:“像大哥一樣教嗎?”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好像古代的老師上課都是把書讀一遍。然後讓學生死記硬背來著,恐怕沒有他這種邊講故事邊教字的方法討小孩子喜歡。
張武亮想了想,還是覺得要給張振勇打一下預防針:“小石頭,你要知道,每個老師的教法都不一樣,要愛講故事的,有不愛講故事的,有教的好的有教的差的,張舉人讀了那麽多年書,通過科舉考上舉人,他的說問肯定比大哥厲害,知道的也比大哥多,你到時候就跟著他好好學,肯定能學到好多大哥都不知道的知識和道理。但是有一點你一定要記住了,俗一個人只有學會尊師重道了,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稱之為人。
否則你讀再多的書都是枉然,知道嗎?”
張振勇點點頭,他雖然沒太明白大哥的意思。但是他一定會聽大哥的話,努力做到大哥說的。
張武亮摸了摸他的頭,欣慰的說道:“乖,大哥相信你,所以以後不管你是當官還是種田,你一定要記住首先要做的是:人。”
張武亮看著他一本正經又一臉懵懂的樣子,自嘲地笑了笑:他跟這麽小的孩子說這些幹嘛?
然後把空了的石磨停了下來,把溝裡的豆漿都弄得盆裡,對著旁邊還在努力思考的張振勇說道:“這些道理你以後就懂了,現在咱倆先把豆漿拿進去吧。
畢竟上私塾都是開春過後的事了,咱先把當下的事做好,熱熱鬧鬧的過個年。”
也許,對張武亮來說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對話,卻影響了張振勇的一生。
即使之後位及人臣,他也始終記得那年冬天,大哥在石磨旁說的三個字:先做人。
第16章
終於在蹭殺豬飯和磨豆腐的交替工作中,張武亮迎來了他在異世的第一個臘八節,桃河村的臘八節,有兩個活動:煮臘八粥和祭祖。
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是自上古起就存在的的祭祀儀式,傳說是為了祈求豐收和吉祥。
而吃臘八粥卻是為了紀念錦朝的一位忠臣名將:李榮,前朝錦朝是一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都高度繁榮得朝代,只可惜歷任皇帝重文輕武。
錦朝末年,北方蠻夷揮兵南下,邊關軍隊不堪一擊,不到三月北方蠻夷之前打到前朝的首都淦州,錦朝皇室倉皇向南而逃,將首都南遷至江南。
當時的懷化大將軍李榮堅持抗蠻,收服郢倉,次年被封倉州節度使,立誓北上,收服中原,當年,李榮率部抗蠻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李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李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
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李榮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