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時候,都是食物和錢最重要,嗯,他還得存點布匹之類的....
吳有為關了糧倉,去找了林素管家:“糧倉裡還有不少陳糧。”
“是的,老爺可要賣掉?”林素管家道:“雖然說是陳糧,不值錢,可也能有個一二百兩。”
吳有為剛倆人賣了一萬兩,還真不缺那點錢:“那就別賣了,直接送給養濟院一半,送給育嬰堂一半!”
“送出去?”林素管家沒想到,老爺會這麽做:“都送?”
“都送!”吳有為一揮小細胳膊:“除了糧食,再一家送十匹細棉布,百匹粗棉布。
第144章 捐獻,進城,買糧
“那.. 安濟坊呢?”林素管家想了想,提了個建議:“不如送一批藥材過去?山下吳家藥房進來的藥材可不少。”
那麽大個藥房,病人沒多少,藥材不少。
藥材這個東西,最多保持三年,藥效就會流失,最佳使用的時間就是兩年內。“行,采購一批藥材,送安濟坊去。”吳有為道:“既然送了,那就再送十隻光豬,以及新收回來的糧食的四分之一,送去給居養院;咱家蓋房子不是有一些好木料麽?送去漏澤園,再各家送上一百兩銀子。”
“這也... 太多了吧?”林素管家覺得做好事不用這麽拚吧?
“不多,我這一年福氣多多的,分一些出去,求個善緣。”吳有為道:“聽我的吧。”
“好吧,我這就去安排。”林素管家點了點頭,他也覺得老爺的福氣不小,自從出孝之後,他來了家裡,老爺這運道杠杠的。
吳有為摸著下巴看樹蔭下已經打苞要開了的菊花。
古代的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施行的是仁政,大都會對社會上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照顧,而且出台了相應的救濟政策和具體措施。
時代不同,措施有別,可謂五花八門,但是這些做法,的確給那時的流浪乞討人員極大的幫助,幫助他們當中不少人度過了饑餓和寒冬。
這種行為一直到唐朝才形成專【門的機構。
後來經過北宋、南宋和元朝的完善,到了明朝,已經有了很細的分化。
一直到明朝,這種機構已經成熟,英宗天順元年間就下詔,要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支米煮飯,日給兩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設法措辦。
有病的撥醫調治,死者給予棺木安葬。
天順六年五月,責成戶部在順天府大興、宛平縣設養濟院各一 一所。
於是就形成了一定的區分細化,場所都是有名字和規製的...。
養濟院就是收留孤寡老人的地方;
育嬰堂相當於現代的孤兒院;
安濟坊是免費看病、收留病患的地方;
居養院收留的都是窮苦的流民、災民;
福田院則是各地寺廟所設,收留般老幼貧疾之人;
漏澤園,創始於宋元豐間,立為埋葬之所,取澤及枯骨,不是有遺漏之義也。
明初,朝廷令民間立義塚,收斂四野骸骨孤魂。
到了天順四年,英宗令郡縣皆置漏澤園,使人入土為安。
這相當於國立的慈善機構,他要捐錢捐物,自然是給這些地方最合適。
而且它們直屬朝廷,有人捐款捐物,都是有記錄的,又是個清水衙【門,基本上杜絕了貪汙腐化。
且古代人迷信,這種做善事的地方,他們不敢使壞,最起碼,管理它們的官員們都是心地善良之輩,不是心地善良之輩也不可能在那裡乾長久啊。
所以吳有為才會這麽大方,送東西,就要送給需要幫助的人。
吳有為以為很快會有消息,結果過去了五天了,還沒人送來消息,也沒人來找他。
倒是吳家村的人,打了糧食之後,就給莫靈山莊送來了。
今年因為有大牲口,又吃得好穿得好,乾活也有力氣,糧食更是收了之後直接送去了新房的糧倉,給老爺的租子,可不能耽誤。
於是在九月初七就給送來了。
今年糧食豐收,一畝上等田打了三百多斤糧食,吳有為的租子是每畝三分,也就是一畝地一百多斤糧食,吳有為開口就一畝地一百斤,多了的零頭不要了。
又因為吳有為在開春的時候,給了不少家禽的崽兒,現在長成了,這些人就打算給山莊送點兒。
你家五隻大鵝、他家十隻鴨子的,湊一湊,好大一堆。
吳有為都讓林素管家記好,誰家送了什麽,到時候分出一半捐出去。
剩下的一半養著,或者宰殺之後燉了,請大家吃一 一頓,也好啊。
交租子的時候,吳有為特意去看了看,眾人見到他還打招呼,一個個笑容滿面的樣子,絲毫沒有吳有為以為的悲苦。
“好,都好哈!”吳有為也跟他們說話,點頭致意。
印象裡,不是應該愁眉苦臉?甚至是哭天搶地麽?
記得以前去參觀舊社會遺址的時候,看到那麽大的鬥.... 他立刻看向了自家的鬥。
竟然是製式的官鬥,標準的計量用具。
吳有為這才想起來,大明對這種東西都有一定的規製,誰敢違製,就是犯法。
當然,也有人家偷偷地做大,如果官不舉民不糾,就沒事,一旦被人發現察覺上告,全家家產都得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