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尤有些怔,她倒是沒看出女主有哪裡像她,不過這大概解釋了上輩子為什麽她沒見過這部電影,她這個“靈感來源”不在,劇本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不過這個劇本暫時除了劇本還啥都沒有,也不知道能不能開拍,什麽時候才能拍,而且估計能拉到的投資不多。”
秦尤:“我能問下是哪個編劇嗎?”
胡文博:“李寒香。你要是想和她聊聊的話,我把她聯系方式給你。”
秦尤:“好。”
她對這個名字有印象。
李寒香,一個現實派編劇,喜歡寫小人物,她基本不寫任何“酷炫”的劇情,但她也不喜歡下重墨描繪苦難,所以寫的小人物都是介於普通人和中產之間。
她所寫的劇本很有個人特色,是一種平和溫暖籠罩下的辛酸,如果單把她寫的每一段對話拆出來看,都是讓人會心一笑的愉快風格,但拚貼到一起,底色就顯出了無奈。
她的劇本情節從不跌宕起伏,甚至是在刻意消減起伏,觀眾看她的電影,通常會覺得比標注的電影時長九十分鍾要長得多得多,但又不是那種讓人厭惡的漫長感,而是看完後會悵然若失。
秦尤記得她的幾部電影,都是小成本,試圖以小博大式的製作,成績不算好也不算壞,就和她的劇本一樣溫吞。
這年頭,愛看慢節奏電影的人還是比較少,大家早就已經被工業化的電影節奏慣壞了。
不過她是電影獎項的陪跑常客,基本回回都有提名最佳劇本,雖然回回都沒拿到,但也足夠證明她的實力有多穩定了。
知道她剛剛看的這劇本是李寒香所寫後,秦尤倒是有些恍然。
女主在獲得最後的機遇前,無論是群演時期,還是劇本花重墨寫的和男主一起拍戲時期,經歷的事確實都是李寒香喜歡寫的風格,乍看好笑,實則道盡辛酸。
只不過因為寫的是娛樂圈的故事,女演員這個身份天然就不夠普通,所以沒讓她聯想到李寒香上去。
而且結局十五頁,從女主向男主告白到最後分手,劇情則稱得上一句跌宕起伏,完全不是李寒香原本那種刻意從頭溫吞到尾的作風,所以她也完全沒往對方身上去想。
恍然的另一點是,劇本對群演生活的刻畫太詳細,太精準,她原本覺得,或許作者是跟組編劇,且觀察得比較細,但她還是覺得有哪裡不對,因為劇本對群演生活的描寫代入感實在太強了一點,不像抽離的觀察者,更像是在寫自己的體驗。
不過她又想,或許是這個編劇太擅長與人共情。
但如果是李寒香寫的話,那就好解釋多了。
因為李寒香本就是群演出身,她二十多歲這段時間,就和劇本中的女主一樣,在各種劇組打轉,和別人爭搶一些無關緊要的小角色,秦尤看這份劇本第一頁就被打動,就是因為那些台詞和劇情讓她回憶起了她上輩子,十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掙扎。
如果不是她生來就自負,從來不信這世上有任何她做不到的事,或許她早就放棄這條路了。
李寒香也沒有放棄,只不過,不像劇本中的女主角得到了意外的導演賞識,李寒香選擇了另辟蹊徑——給自己寫劇本,讓自己演主角。
她的第一個劇本——或者說是旁觀者知道的她的第一個劇本,被估了個好價錢,但她主動壓低了價格,就為了加一條條款進去,她要自己出演主角。
不過她最終還是放棄了,那部電影她最後一次演戲,那之後,不知道為什麽,她就只寫劇本而不出演了。
成了專職編劇後,她反倒有了比原先當演員時更大的名氣。
胡文博告訴秦尤,李寒香是拿她當原型寫的這劇本時,秦尤其實覺得這個女主角並不像她,更像李寒香自己。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秦尤對這個劇本的感覺很好。
她對這個劇本有無限的信心。
這份劇本保留了李寒香一貫的長處,但又靠題材補足了她原本的短板,她從前喜歡寫的故事太普通,她能把普通的故事寫出韻味來是她的本事,但不管怎樣,大多數觀眾去電影院就是想看點自己生活中永遠不會發生的事,而不是看人將自己的普通生活搬上大熒幕。
女主是籍籍無名的演員,這個身份既能發揮李寒香的優勢,又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她寫得再扎實再現實都沒關系,觀眾本來就喜歡“演員的生活到底是怎麽樣的?”這種揭示嘛。
與此同時,劇本前八十多頁維持了李寒香一貫的溫吞,把所有可能的劇情轉折都消湮於無形,但這漫長的溫吞可以理解為引爆最後短短十幾頁的鋪墊,就像一道長長的引線燒了很久終於引爆炸彈,觀眾走出電影院時記住的,不會是那漫長的引線,而是最後的爆炸,而且因為有了前面平靜的襯托,最後的爆炸顯得那麽絢麗而動人,所以衝擊感也有了。
其實如果說句老實話,秦尤更喜歡李寒香平時的風格,那種極致的平淡與克制,一種回味悠長的平淡。
但她也清楚,這種類型的電影受眾極小,李寒香已經將它做到了極致,成績也就是不溫不火而已。
所以從純粹功利的角度來講,這就是“補足了短板”。
電腦屏幕上,胡文博已經把李寒香的郵箱地址發了過來。
秦尤稍微措了一下辭,表示希望可以約對方出來一起吃個飯,聊聊這個劇本。
小貼士:如果覺得52書庫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https://www.52shuku.vip/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傳送門:排行榜單 好書推薦 娛樂圈 逆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