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想到年中的戰事,饒是專司邦交事宜的鴻臚寺都對他們沒啥好臉色。
國子監、官學的學生更是對渤海使團厭惡至極。
但既然讓他們來,就說明朝廷有重修邦交之意。
只是,令朝廷目瞪口呆的是,渤海使團還帶來了女王的親筆信。渤海女王修書一封,聽聞榮晟帝有一女,國色天香,人品貴重,渤海女王想替王弟晨求娶公主。除此之外,渤海國也願意派宗室女嫁入朝中,從此兩國互為姻親,結永世之好。
鴻臚寺都給渤海國整懵了,這腦子有病吧!
竟然敢求娶我朝公主!
在大多數人看來,渤海國腦子有坑,真該送渤海使臣一面鏡子,讓他們好好照照,什麽野人地界兒就敢求娶公主!
但在秦太師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提議。
先不說聯姻本就是邦交中慣用手段,這沒什麽高端低劣之分,端看有無用處。若公主下嫁能帶來和平,未為不可。
何況,公主能帶來的往往非止於和平,還有帶有皇室血脈的子嗣。
如果將來公主的子嗣可以得到聯姻之國的王位,那麽,兩家的和平會維持更長的時間。而除和平之外,邦交貿易,以及更多的利益往來。
就是公主自己,也能成為一國太后,享受尊榮。
何況,自衛城之戰後,公主在朝中威望日隆,幾乎到把持朝政的地步。
如果公主能離開帝都,將這一身本領用於渤海國內,不論是支持王子晨,還是做渤海國的王妃,公主必能在渤海國謀得一席之地。
不論怎麽看,這都與朝廷有利,與太子有利。
於是,在諸人嘲笑渤海國異想天開時,秦太師沉默的沒有發表意見。
待大家嘲笑完,秦太師已經安排好這一場輿論戰。
先是孫國公上書,孫國公認為,渤海國地處極北,欠缺教化,故而總是發動軍事武力,若能有貴女下嫁渤海國,教其教化道理,對兩國邦交好處極大。
孫國公在朝一向比透明人還透明,尤其近年鄭太后頒行《新貞烈傳》,民風漸開,獨孫家還恪守《舊貞烈傳》的教育方式,現在崢嶸向上的人家都不大與孫家來往。
不過,也有許多舊式不得志家族很推崇孫家的舊規舊法,認為民風過於激進,於當朝並非益事。
孫國公這一上書,頗受嘲諷。
史太傅都覺著孫國公是不是瘋了!
沒想到的是,孫國公的上書帶動了許多思想古舊的老臣,他們紛紛上書,認為朝廷應該鄭重考慮與渤海國聯姻之事。
渤海國宗室女嫁入皇室就算了,他們不樂意見到渤海野人血緣玷汙皇室血脈。不過,公主下嫁的確有益我朝。
方尚書大怒,“我朝並未戰敗,焉何下嫁公主!”
郢王耐心解釋,“下嫁公主並非屈辱之事,古時周天子也常以王姬下嫁諸侯,諸侯之女也常嫁入周王室,聯姻自古便是友好邦交的證明。”
郢王思考過後,也認同公主下嫁渤海國有益兩國邦交。
郢王還認為渤海王一介女流,血脈不正,將來渤海王位還是要交還到王子晨的後人手裡。若公主能與王子晨結為夫婦,介時有朝廷支持,就是讓公主掌握渤海國,也並非不可能之事。
再加上榮烺對他這位王叔祖從不恭敬,屢有冒犯奚落,在朝也日益霸道,久而久之,未嘗不會成為另一個女主乾政。
這樣的女子,倒不若外嫁,禍害別國也好。
於是,兩相權衡,郢王竟非常讚成公主下嫁之事。
郢王還私下求見榮晟帝,說了自己的私心,“公主的確於朝廷有功,可公主行事太過霸道也是事實。公主甚至不欲收斂所行所為,結交重臣,籠絡大將。臣說句誅心之言,陛下心軟不忍加以限制,可再這樣下去,公主權限過大,凌駕皇權,也會成為現實。
陛下,讓公主去渤海國吧。憑公主的才乾,必能為我朝搏取到更多利益。
老臣實在不想再見到另一位女主把持朝政了。我們明明滿朝的忠臣才士,為什麽一定要聽女人的!”
“王叔想多了。公主對朕向來孝順,對太子也恭敬有禮,並無不敬之處。”榮晟帝道,“朕隻這一個女兒,如何舍得公主遠嫁!”
榮綿初始也當個樂子來聽,可漸漸的,他發現,這好像不是樂子。
因為繼郢王上書支持公主下嫁渤海國後,郢世子也同樣上呈支持公主下嫁的奏章。
此事一出,大家發現,郢王府是來真的。
正當此時,鄭氏也上書朝廷,請朝廷允她與郢世子和離,她鄙其為人,斷難再與之繼續做夫妻。
她希望和離後,朝廷能送郢世子去服侍渤海女王,為正為側,都是為朝廷盡忠。想來依王府忠心,郢世子是極願意的。
郢世子被鄭氏背刺,當下在朝丟個大醜,就要去找鄭氏講理。鄭氏不會跟人拌嘴,把事兒委托兄嫂處理。鄭家可不是跟郢王府玩笑,鄭國公代妹和離,鄭夫人直接到郢公府,把鄭氏的陪嫁都拉走了。
榮玥倒是想跟父親溝通一二,郢世子哪兒肯聽她說話。榮玥把叔嬸組織起來了,郢王府二爺也不想跟父兄對著乾哪,榮玥說,“當初三妹跟陳侯說親,陳侯的爵位當年殿下是說過話的。”
二嬸是個明白人,為人義氣,說丈夫,“旁的小事聽父兄的還罷了,大事大非得明白。我也得上書,不然叫人說,姓孫的都糊塗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