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歷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_安靜的九喬【完結】》第49頁
  “陝西路轉運司?”

  明遠倒是想起了曾經在城門外偶遇的那位陝西路轉運使李參大人,不曉得他與這青苗法有沒有關系。

  聽說是與借貸有關的事,舒氏娘子便一臉憂色,“望”向兩位兄長,說:“難道是家中借了這青苗錢,是擔心還不上嗎?這倒不要緊,錢財上遠哥還能想些辦法……”

  如今明遠完完全全成了舒氏的主心骨,無論遇到什麽事,舒氏娘子想到的人不再是她那位在外行商的丈夫,而是兒子。

  誰知舒承厚開口解釋:“倒也不是這個……只是鄉裡鄉親大家都對此疑惑,去問官府,官府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請我們兩個做個代表,要到京兆府來問問清楚:這青苗錢,究竟能不能貸。”

  明遠頓時在這心裡給兩位舅舅默默點個讚。

  若是舒家兩兄弟過來是借錢,明遠當然可以看在親戚的情面上二話不說先借了,當然,這會一定程度上擠佔他需要花掉的資金。

  但現在兩位舅舅竟然是作為鄉民的代表,到長安城來“問個究竟”的。

  明遠一時間思緒紛然。

  他想起古時一直有“自古皇權不下鄉”的說法——相公們在朝堂上訂下的法令,到了鄉裡是什麽模樣,完全要看當地的胥吏到底如何解釋與施行的。

  舒家舅舅們能夠代表鄉裡,來到府城詢問某一項政令的具體情況,這無論在哪裡都是不多見的。

  於是他開口安家中各位的心:“舅舅們放心,母親放心。我明天就去打聽。舅舅們若是缺錢救急,也請盡管向甥兒開口。”

  “不過,我有個問題想要問舅舅。這‘青苗錢’的利息有多高。”

  舒承允與舒承厚相互看了一眼,舒承允答道:“年利兩分。”

  明遠險些倒抽一口氣——年利兩分,就是年利率20%,這麽高的利率……趙頊的朝廷是在搶錢啊!

  但他忍住衝動,又問了一句:“這個利息,較之鄉裡平常的借貸利息,是高還是低。”

  舒承厚“嗐”了一聲,答道:“低,低的多了。”

  明遠:?

  當聽說平常鄉裡農人向大戶借貸,要承擔高達60%甚至70%的年利率時,明遠:我明白了!

  他一下子脫口而出:“王安石這人能處!”

  第24章 十萬貫

  “王安石這人能處!”

  明遠一句話說漏嘴, 驚得在座的人都抬頭望著他。

  明遠只能弱弱地往回找補:“我是說……王相公……人品還行,推行的新法確實是為公不為私。”

  剛才他隻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青苗貸的利息和民間借貸的利息哪個更高?”

  答曰:“民間借貸的利息更高,而且高得不止一點。”

  明遠至此完全明白王安石在做什麽了。

  他老人家這是在劫富濟貧, 用一個較低的利率向民間借貸,將高利貸擠出市場, 同時又將利錢收入國庫,增加財政收入。

  “青苗法”施行, 受益最多的當然是官府。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 如果他們原本就有借貸需求, 那麽他們也會是受益方。

  唯一利益受損的是主持民間私下借貸的錢莊、豪商之流。他們的高利差被擠佔, 利息收入減少。除非他們也甘願像官府那樣,將利錢減到二分, 否則他們是放不出去貸款的。

  但這樣做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弊病:

  一來,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貸。那些家中富裕, 不需借貸的農民朋友們,如果被硬攤派上“青苗貸”,那便是額外背上了一層利息負擔。

  二來,“青苗貸”由官府直接操作, 那麽官府就既是“運動員”, 又是“裁判員”, 無人監管其做法是否合理。只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為己謀利的私心,好事便也能辦成壞事。

  明遠將他對“青苗法”的理解向兩位舅舅陳述了一番。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馬上都聽明白了。

  舒承予拊掌笑道:“遠哥是個讀書明理的,見事就是明白。”

  舒承厚卻皺著眉:“可是連鳳翔府的官吏都說不清這‘青苗貸’到底是為了什麽。橫渠鎮上還好,知道我們在京兆府城有親戚, 囑托我們到府城來問。可是換到其它地方, 誰能像遠哥說得這般明白?”

  二舅的話頓時令明遠陷入沉思——

  很顯然, 王安石的這次變法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從舒家兩位舅舅的反應來看,民眾對於“青苗法”的“劫富濟貧本質”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接受度很低。

  按照明遠對於歷史的了解,“青苗法”的推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王安石因此被指責為“與民爭利”。如今在位的官家趙頊過世之後,“青苗法”便被很快廢止。

  怎麽才能對眼下這種情況施加影響呢?

  明遠一時想不出,便打算明天見了薛紹彭之後,與薛衙內再討論一回。

  而舒家兩位舅舅難得來京兆府,自然被舒氏娘子強留著住下來,要在長安城裡多盤桓幾天。

  *

  第二天,明遠去請教了隔壁薛衙內,發現果然這“青苗貸”是在陝西路轉運使李參早幾年在京兆府一帶首創,因為效果很成功,才被王安石采用,在全國推行的。

  但因為鄜延路烽煙剛起,李參身上背著轉運使的職責,必須親自去延州看一看,不可能再將心思與精力放在“青苗法”的推行上。

Top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