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知道打仗是一件危險系數很高的事情,可這件事兒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就算自己不張羅,用不了多久宜王就會派其他人過來主持,對方的手段可能會更激進,再鬧出抓壯丁的戲碼來,受苦的依舊是百姓。
沒辦法,誰讓自己是父母官呢?好在吳蔚的家底兒比較深厚,算上因為建議樂彩坊宜王最後一次給的重賞,但凡征個萬名以內的士兵,吳蔚還是拿得出來的。
別說是一萬人,就是征個五千人,吳蔚都覺得已經夠可以了,自己治理的僅僅只是一個縣呀,又不是州府。
……
一個時辰後,吳蔚回到了議事廳,場中的一眾老先生顯然已經達成了共識,吳蔚見狀心中的一塊大石總算是落地了。
當場表示自己不會強製改革,就交由場中諸位回去了以後,根據自家,各村,各宗族的情況,制定一套人性化的農轉軍的名單提交上來。
期限是一個月,一個月之內,各村的名單務必要提交到府衙,隨後吳蔚會將名單的副本公示一個月,分別貼在城內的告示欄和西郊大營的門口。在公示期間,名單上任何家庭如果提出異議,都可以商量。
在公示期間,征兵也隨之進行,所有名單上的人,若無異議,要在一個月內趕赴西郊大營,若是有人在公示期間沒有提出異議,又拒絕參軍的,吳蔚會將那個人押送直西郊大營,交給那裡的將軍,以軍法論處!
吳蔚的決定,可謂是通情達理也很周到,得到了場中人的一致認可,吳蔚有安排了幾桌招待了眾人,才將所有人一一送上了馬車,把他們送了回去。
萬事俱備,吳蔚回到書房給東方瑞寫了一封信,匯報了事情的經過。
第355章 大結局(上)
時光荏苒, 如同白駒過隙。
轉眼間,吳蔚已經在清廬縣做滿了第一個任期——三年。
當年牽動了一樁大案的繡娘閣也早已竣工,就連那件用作宜王登基的龍袍, 也在前些日子繡製完成, 宜王派了豪華的隊伍前來,將這件龍袍取走。
隨著宜王不斷地攻城略地, 吳蔚這個清廬知縣的位置也越做越穩, 三年前吳蔚提出的在宜王已佔領地區舉辦科舉考試,也得到了宜王的準許。只是將名字改了改,由原先的春闈秋闈, 改為了冬闈和夏闈, 考試的名目也從“科考”變成了“選考”, 同樣分為文武兩榜,中榜後根據才能封官。
這麽一改, 不僅將那些十年寒窗,卻被斷了科考門路的學子們的怨氣打消了,也為宜王所在的陣營開通了一個有效的, 人才選拔的渠道。
另外,從原先的春闈, 秋闈,改成了“冬闈”和“夏闈”,解決了許多農戶出身的學子, 務農的問題。
避開了春耕和秋收,或許對寒門士族和富庶人家的學子沒有太大影響, 但對那些農戶出身的學子們來說, 相當於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給家裡幫忙的機會。
家裡多了一個壯勞力,活計便能輕松不少, 宜王這一改革,本是想將自己和朝廷的科舉區分開,誤打誤撞之下,卻是給基數最龐大的農戶們提供了便利。
不過是一場小小的改革,卻讓宜王的形象在廣大農戶們的心裡,立住了。
開設了選才考試後,還有一個最為明顯的好處,那就是民間的阻力一下子就變小了,朝廷之所以是民心所向,是因為有百姓在朝廷裡做官,就比如吳氏一族吧,僅有吳雄一個刑部員外郎,就能撬動吳氏百余口人,鋌而走險。
宜王的小朝廷裡的官員不再只是泰州派系,他的根基也愈發穩固了。
……
張水生之子,也正式啟用了大名——張君卓。
進入到泰州官學讀書,而張家的小女兒,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張寶珠。
名字是張君卓起的,初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吳蔚差點一口水噴出來,吳蔚是萬萬沒想到啊,柱子這小子憋了好幾年,讀了那麽多書,居然給自己的親妹妹起這樣一個名字。
但細細一想,吳蔚卻忍不住笑了。
如寶如珠,視若珍寶,愛若明珠……怎麽就不好了呢?
放眼整個梁朝,又有幾戶人家會給自家女兒起這樣一個名字?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女子,能被家人視若珍寶,愛若明珠的,又有幾個呢?
科舉改革後,考點設立在了泰州,直接給泰州學子們省下了一大筆進京趕考的盤纏,柳二娘子和張水生算了算自己手中的銀子,發現足夠供養兩個孩子以後,索性把榨油坊的招牌給摘了,請了工匠來把榨油坊和吳柳記米莊之間打通,擴建了吳柳記米莊,夫妻二人則全心全意地打理起吳柳記米莊來。
得閑了,便駕著馬車到清廬縣來探望吳蔚和柳翠微,日子幸福愜意。
……
至於清廬縣。
無論是從基礎設施,還是人文風俗,都比三年前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吳蔚先是廢除“吏”的終身製任職,改為聘用製,配合公開透明的考核制度,每五年簽訂一次聘用合同,並對空缺出來的崗位,施行公開招募製,經過這一改革,清廬縣所有的“吏”一改往日鼻孔朝天的風氣,對百姓也和善了,辦案也積極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