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吳蔚頗感自豪,讚道:“還不到一年呢,我就沒什麽可教你的了,繡娘真棒。”
繡娘被誇得紅了臉頰,眸子裡卻閃動著好看的神采。
如今,她們家已經有了十幾本藏書,大多數是蔚蔚從舊書攤上淘來的,清河縣有一條書畫街,吳蔚每次去延期遷令時都會給繡娘帶一兩本書回來,吳蔚和繡娘時常共讀一本書,一起討論書中的奇聞和道理。
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繡娘的眼界和氣質也漸漸不同於往日,那種從內而外流露出的自信和落落大方,是一般村婦在怎麽打扮也表現不出來的。
可以說,如今的繡娘和吳蔚越來越像了,她們的思想,習慣,品味,無聲地融合著。
除了宣紙,丸藥,艾條,布匹,彩線,二人又買了些不同品種的糧種,加一起足足有一麻袋之多,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共花了十兩銀子。
回家的路上,吳蔚和繡娘路過村口的告示板,看到一群村民正聚在告示板前,議論著什麽。
吳蔚停下牛車,拉著繡娘走了過去,只聽人群議論道:“我聽貼告示的人說,是宜王府的告示,不過告示上寫的是什麽啊?”
“我去請老秀才吧,也不知道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哎。”
有人眼尖,發現了吳蔚,叫道:“吳姑娘來了,讓她給大夥兒念念吧。”
自從吳蔚搬到張家村,經常無償幫鄉親們寫信,張家村的人基本都知道吳蔚斷文識字,於是便自發讓開了一條路來。
吳蔚微笑著拉繡娘來到告示板前,上面貼著一張火紅的告示,落款赫然寫著“宜王府”,吳蔚粗略掃了一眼,捏了捏繡娘的手,柔聲道:“繡娘,你給大夥念念吧,告示上寫了什麽?”
所有人的目光齊刷刷落在繡娘的身上,繡娘抿了抿嘴唇,臉頰微紅,朗聲道:“傳宜王令,征召清廬縣各村壯丁。需:石匠五百人,采藥郎一百五十人,凡年滿十五,五十歲以下壯丁,皆可應征,月錢紋銀一兩,征廚娘五十人,月錢五百文。一應餐宿由宜王府提供,另,重金懇求丹道大家,入宜王府共商丹道。應征者,需下月十五日前,至泰州府,過期不候。宜王府。”
繡娘讀完了告示上的內容,一陣簡短的沉默後,人群便議論開了。
有的說,這是一件肥差的,也有說今年天不好,莊稼需要時時照看,哪有那個功夫?
有人說:有了銀子還愁沒糧食吃嗎?
還有人問:這份差事能做多久?要是隻乾一兩個月就回來,那可就不劃算了。
眾人紛紛表示有理,將詢問的目光投向吳蔚和繡娘,吳蔚答道:“告示上沒說。”
吳蔚的眼中劃過一絲擔憂,古代手握權柄者追求長生並不是什麽稀奇事兒,可今年的氣候如此反常,吳蔚很擔心有人禁不起這一兩銀子月錢的誘惑,一旦荒了田地,就怕有銀子也未必買到糧食,於是便勸道:“不過……我看這告示裡的內容,宜王殿下應該是想采藥石煉丹的,煉丹需要的材料不多,這麽多人一起乾,這份工作未必能做太久,鄉親們還是慎重些吧,為了銀子,荒了莊稼不劃算,自家倉裡有余糧,心裡才踏實。”
經吳蔚這一說,不少人都熄了火,但也有些人在心中默默算了筆帳:陛下天恩免了一年的賦稅,只要這份差事能做上三個月,那便是穩賺不賠的。若拉上自家婆娘去做個廚娘,即便是到了秋天需要出去買糧食,也能剩下二兩的銀子,家裡的田地嘛……讓別人種又不是不行,畢竟這裡面不少人家裡有好幾個壯丁呢,要是哥幾個結伴過去,那不是賺得更多了?
吳蔚幾不可聞地發出一聲歎息,輕聲道:“繡娘,我們回去吧。”
“好。”
第126章 誰的回信
一月後, 吳蔚帶著從張成那兒得到的失望和最後一絲希望,與繡娘共騎醜醜往泰州的方向去了。
半月前,吳蔚又去了一趟清河縣, 看到的卻是滿面愁容的張成, 他的日子也不好過,曾經一個意氣風發的縣太爺, 如今儼然成了一個空架子。
本地鄉紳不把他放在眼裡, 府衙裡的小吏精明得很,每天笑眯眯地應付他,卻也不把他當回事兒。發出去的政令只是在衙門裡溜一個圈, 然後再飛回到他的大案上, 無數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名頭應付他。
張成也曾一怒之下給一個捕快上了板子, 可行刑的人早就練就了一手好功夫,那人被打了四十大板, 據說第二天就能下床了,卻直接托病不來衙門點卯。
清河縣境內山多,礦多, 張成本想開辟出來一個山頭,召集人手開山采礦, 抓緊做出吳蔚所說的那個“化肥”,可“燒灰”是一門暴利,好的礦山早就本當地的鄉紳把持了, 還有一些則是大戶人家的祖墳所在,根本碰不得。
張成有意用衙門的銀子從那些“燒灰大戶”手裡買下一兩個山頭, 可惜縣令的權限實在有限, 需得提交州府審批,奈何張成上無庇佑, 下無根基,中間還有一層層鄉紳阻撓,遞上去的書信不僅沒不到上峰的支持,反而被斥責了一頓。
說張成利益熏心,這“燒灰”的手續早都滿了,如今清河縣境內的礦山都已有主,他們每年向朝廷繳納足額稅銀,官府如何再插一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