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豢神_二太爺【完結】》第219頁
  

  作者有話要說:

  不知不覺就寫成這種樣子了,不愧是我。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十月三十一日,齊國王宮,桓公台。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齊國立國後的兩百年。

  最初桓公台只是位於王宮南宮的一座尋常可見的高台,最開始那會兒它甚至是沒有被取名的,僅僅是被當做通往兩座宮殿的一道可以避暑的涼亭。經過若乾年後,受寵與被厭棄的夫人美姬雖然還居住在兩座宮殿之中,但不願在溫柔鄉與累牘政事間往返的君主們漸漸地將桓公台作為了首選的地方。

  一直發展到桓公時,桓公台逐漸成為了齊國君主與臣子們一個純粹拿來商討政事的建築,齊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天子高堂。尋歡作樂反而成了不能坦然表露出來的興趣。因為大家發現了一個問題,在大家因為某件所謂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爭得面紅耳赤,目瞪胡吹的時候,誰都不會在意在一旁侍奉的宮人是否美貌或者聰慧。

  當正事擺在面前的時候,一切閑雜人等都該回避,除非你一點兒也不擔心消息走漏,讓謀劃之事功虧一簣。

  而美人美物,與其專門去考慮他們的心情,不如拿這時間好好思索一下今年的收成,明年的賦稅這樣較為現實的問題。只要一個問題解決好了,相應地就能極大地增強齊國的國力。一方風水養一方人,屆時在得到他國美人之後,本國美人的質量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美物亦是如此。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桓公台可以商討一些不能在蓬萊殿商討的隱秘之事,並非都是能夠公開的事項。

  於是,像齊國滅紀,滅燕之戰,與楚攻宋這樣的戰略都是默認在桓公台裡商討,在拿出了初步的成果之後才會在蓬萊殿上交由諸位客卿爭論,以此保持一種並軌的和諧關系。

  今日。相國北牧和廷尉張世明各自穿著朝服一起出現在了桓公台,參加一個非常隱秘重要的國策的商討,他們甚至不知道要商討的內容是什麽。事先也沒有任何消息從朝露殿那邊傳過來。但是兩人都心知肚明。雖然齊王田朝已經山陵崩,但是齊國該有的傳統卻不會因為某一人的消失而斷絕。這種情況往往意味著要商議的事情足以影響國運,會從根本上確定未來數年乃至十數年,數十年齊國的發展方向,是最高級別的機密要事。

  當然,能夠參加的人不僅意味著其自身對於國家的作用,更加證明了君主的一份信任。老實說,在接到這樣的通知後,北牧和張世明都是大出了一口氣,畢竟能夠參加,在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不管是公主目夷還是安平君田昌意暫時都不會動他們,他們暫時是安全的。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是這樣。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為之,北牧一進桓公台就和張世明打了個照面,兩位老友加上同僚,不能不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但也都是彼此想念的緊。

  桓公台的主殿內陸續走進來不少人,實祿千鍾的大夫,兩人看著眼熟的就有好幾個。即墨和莒城的兩位守城大夫也不辭千裡趕了過來。

  那些被魏國人打得丟盔棄甲的人,比如平陸,陽谷,荏平這三城的守城大夫穿著新裁做的朝服,衣袖和下擺都事先打點拉扯好了,弄得極為平整,生怕別人不知曉他們的秩級,就是丟了一座城,也還是君眷正隆。

  一眾大夫卿士依序就坐。每個人互相都是能夠叫出氏名的。但能夠叫出來,應該在這裡,卻不在這裡的人更多。原因無他,在座的諸位也都心知肚明:不在這裡的人多半是再沒機會出現在這裡了。

  最讓人可惜的莫過於馬服君呂丘懷了,在齊王田朝踐位以來,此種政事的主持者向來便是呂丘懷。

  北牧和張世明都沒有得到馬服君呂丘懷的明確死訊,本來在目光逡巡時還抱有一絲希望,但在終究沒有看見那人身影之後,兩人相視一下,目光一擦就都轉過了頭。也不知那日呂丘懷在齊王田朝左右是如何殉主的。

  兔死尚且狐悲,殿內眾人,還是很有些露出了感歎悲愴的表情來。

  當然,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向前看。畢竟死人又不能管飯飽,忠心大義又能值得幾斤布幣?只要侍奉的君主能夠給予他們與能力相稱的俸祿,他們就能盡忠職守到齊國滅亡。就是真的到了最壞的情況,也不妨礙他們拿了錢財後轉投下家,去侍奉他國君主。

  所謂君臣,不外乎各取所需而已。生在亂世,誰也不必苛責誰。不寒磣。

  更不必說能出現在這裡的人能夠做出的選擇都是一樣的。

  正在所有人以為人都來的差不多的時候,夾雜在幾名世卿中,一抹有些黯淡的身影一出現在眾人眼前,殿內的氣氛都凝固了,沒人想到馬服君呂丘懷還活著。看來新君即位,許多事項還不熟悉,還是有仰仗老臣的地方的。這樣一想來,許多人的一顆心在胸腔中跳動得更加平穩了。

  但呂丘懷並沒有緊挨著相國北牧的位子就坐,而是略過了這個位子,選擇在身為武官的一名國尉身旁坐下。

  天色變得愈加明亮起來,殿內的氣氛自呂丘懷進來之後緩和了不少,但看到進來的人不曾減少,漸漸布滿他們身旁空閑位子之後,眾人的面色變得更加難看起來。這些人,並不是完全不認識,有些還是往日進宮來的老熟人,卻不是同僚,而是禁軍中人。以前是對自己點頭哈腰的人物,現下卻能與自己平起平坐了,換誰,心裡都不一定能夠很好地正常對待。雖然能夠進來桓公台的禁軍並不是一般人,都是有穿朝服的,可是不曾聽聞,不曾布告天下,新王便對這些敢行廢立的蠻人們如此大肆封賞,未免太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不把祖宗規矩當一回事了。

Top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