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輕輕歎了口氣。
太后的話,讓他七零八落的心漸漸歸位。
他眼角有水光。
他微微偏頭,不經意將眼角的水光拂去。
“朕氣糊塗了。”皇帝道,“讓母后受驚。”
太后也在心裡舒了口氣。
“朝中誰給皇帝氣受了?”太后笑著問,“那些老臣,迂腐但忠誠,皇帝心裡是知道的。主明臣直,若不是皇帝英明,他們也不敢和皇帝爭執……”
皇帝笑了笑。
朝中的確有些不拉幫結派的老臣。
可……
他心裡又是一緊,揪得他透不過氣來。
“不是和誰爭執。”皇帝臉色微斂,道,“是譚家。他們就在朕的眼皮底下,殺了禦史王獻。”
“王獻?”太后反問。
皇帝點點頭:“就是彈劾仲鈞的那個王獻。”
朝堂上具體發生了何事,皇帝沒有解釋。
他想,太后是很清楚的,沒必要贅述。
但王獻死了是方才的事,太后未必知道。
他重點說了說王獻的死因。
“……王獻有錯,到底罪不至死。若殺了他,青史豈不是將朕同紂、桀混為一類?朕便說,讓三司再審,判個流放也好。”皇帝越說越氣,“朕才說完。沒過半個時辰,王獻就‘畏罪自盡’了。母后,將來朕不封譚氏為後,是不是立馬這宮裡也容不得朕了?”
他想起譚家的行為。
在封太子之前,譚家還不敢如此囂張。
那時候,他們擔心皇帝魚死網破,不肯封大皇子。
譚家就算想謀反,也要有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否則就是亂臣賊子。
太子無疑是他們最大的希望。
不謀反,做個權臣。掌控皇帝,更是逍遙。
現在,大皇子封了太子,能不能廢立。從今天這件事上,皇帝是做不了主的。
帝王者,天下至尊之稱,以號令臣下也。
皇帝如今還能號令臣下嗎?
臣下都騎到天子頭上了。
如何不驚心?
“皇上是否多心了?”太后笑著道,“也許王獻真的是畏罪自盡呢?”
皇帝搖頭:“母后,您太善良了。”
太后笑了笑。
她很清楚自己的兒子。皇帝已經是個成熟的帝王。他有他的計謀和心思。他跟太后說這些,僅僅是發泄胸口的悶氣,而不是尋求太后的意見。
太后要做的,不是像個嚴師諄諄教誨。而是做個慈母,讓皇帝傾訴得暢所欲言。
她沒有說任何多余的話,順著皇帝的意思道:“譚家行事,素來不留任何把柄……”
“是啊。”皇帝道,“父皇最後那些日子,整日和朕說譚家。父皇說,譚家行事,謹小慎微。要耐著性子。和他們慢工細活。切不可魯莽,否則就落了下乘。父皇句句錙銖。”
太后接話,道:“皇上都記得你父皇的苦心。你父皇泉下有知,也足欣慰。”
皇帝又是歎了口氣。
他問太后:“母后,您覺得朕太年輕了嗎?”
“皇上萬歲,如今才二十六,自然年輕啊。”太后笑道。
皇帝也笑了笑。
他還年輕,譚家老侯爺卻老了。
除了老侯爺之外,譚家其他人都沒有涉足高位,對朝廷爭鬥沒什麽經驗。
慢慢熬著。
皇帝總能耗過他們。
等他們走了下坡路,再將他們一網打盡。
現在,皇帝不魯莽,譚家就不敢輕舉妄動。
彼此相安無事。
皇帝希望如此,譚家更希望如此。
想通了這點,皇帝開懷了不少。
太后就趁機道:“皇上慈悲,譚家的走狗被譚家自己打殺了,也惹得皇上難過一回。”
皇帝不過是對譚家有點心驚。
這股子心驚穩定之後,想了想,禦史王獻欺瞞君主,背地裡勾結譚家,夠可恨的。
如果沒有和譚家的恩怨,皇帝也覺得,王獻死不足惜。
“朕到底年輕了。”皇帝自嘲。
太后徹底松了口氣。
皇帝的情緒過去了。
####
禦史王獻不過是彈劾廬陽王,結果未定罪就“畏罪自盡”在獄中。
到底是誰下手的,外人不知道。
可沒人想赴王獻的後塵,無人有膽再提廬陽王之事。
既然廬陽王淫居之事暫緩,他大婚也該議一議了。
第二日早朝,皇帝面對文武百官,說了自己對王獻很失望等語,隻說讓王獻的屍身家裡人領回去,沒有別的話,連是不是真的“畏罪自盡”都不追究了。
譚家幫派的眾大臣,心裡得意起來:皇帝也示弱了,投靠譚家果然是有前途的。
其他大臣,多少有點心寒。
而後,皇帝便將話題轉移,說起廬陽王大婚,問禮部尚書準備得如何了。
禮部尚書鄒時行忙上前回話:“微臣任副使,戶部尚書王履祥為正使,刑部尚書胡澤瀚為主婚。王妃冠服已準備妥當,女官成宛引禮,內官常順催妝送妝。一品誥命元平侯夫人張氏鋪床。京中一品及其以下外命婦,朝賀四拜;王妃轎入午門下,右順門入……”
眾朝臣聽了,無不怎舌。
廬陽王的大婚,光禮者的分量,就是史無前例。
禮部尚書自認副使;明慧大長公主的兒媳婦元平侯夫人鋪床;女官是坤寧宮的成姑姑成宛……
Tips:如果覺得52書庫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www.52shuku.vip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傳送門:排行榜單 好書推薦 15端木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