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個年份。
也是在這年底,啟動了國內最大海洋牧場建設項目的嘉谷,受邀研究在南海建設海洋牧場的可行性。
這根本不用多考慮。
盡管南海的海況比渤海更加複雜,齊政依然毫不猶豫的拍板,抽調海洋事業部部分精乾人員配合邀請方的工作。
按照嘉谷的經驗,海洋牧場的建設,毫無疑問會牽扯到很多水文信息的改變。譬如人工魚礁的加入,會改變海底起伏;珊瑚或藻類的生長,可能形成流向複雜的紊流區,裹挾底層營養鹽和有機質輸送到上層水體;新形成的複雜流場環境又會吸引海洋生物聚集和棲息,使海區的生境類型發生改變……
相關部門人員無疑對此很感興趣。
呃,據說這涉及到水下礁石分布、洋流、溫度躍層和密度躍層,乃至海洋生物的活動的海洋信息網絡數據庫的建設,而海底航行最需要這些信息。
說得再直白點,海洋牧場一建,海底地圖不隨之更新的話,摸進來的不明潛航器弄不好眼前一黑,就不知道撞上什麽了。
嗯,反正齊政不敢多問,也不敢多說。但結果就是,嘉谷的海洋牧場計劃要向南海方向延伸了。
恰巧另一個好消息出來助力——2017年,嘉谷首艘10萬噸級的大型養殖工船正式建成下水,在黃海運行良好。而經過一系列技術的攻關,其它各式各樣的大型深遠海網箱也相繼投入使用,配合海洋牧場的建設,使得在南海建設一片片“深海良田”成為可能。
於是,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嘉谷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投資建造10艘大型養殖工船,配以補給船、油料加注船、綜合試驗船,形成總噸位過200萬噸的數支國際領先的標準示范船隊。
——齊政笑言,10萬噸的正經航母還沒出來,10萬噸的“養殖航母”倒是先出來了,而且將來弄不好能編成“十十艦隊”,實現真正的“耕戰結合”。
及至2018年,嘉谷的海外投資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局勢衝擊——首當其衝的是在澳洲的投資。
澳洲在基礎設施、農業和畜牧業等領域對中資不斷收緊繩索,中資領頭羊嘉谷被汙蔑“掠奪土地資源”、“盜竊農業知識產權”,只能被迫出手澳糖等資產。
然後,嘉谷反手利用在海外其他國家的農業投資,搶佔了澳洲農產品的出口份額。
搞笑的是,最積極搶佔農業出口市場的,是對於嘉谷在美投資視而不見的美方,果然是父慈子孝。
西方不亮東方亮,俄羅斯對於吸引嘉谷的投資卻很有想法。
——隨著嘉谷大豆新品種在俄遠東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大豆成了俄遠東對華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很是擠佔了美國大豆不少份額,可以說是相當吸引仇恨了。
不過,盡管俄方加強對華合作的心思很明顯,考慮到日後更加複雜的局勢,齊政並未因其開出優惠政策而貿然加大投資,反而將目光投回國內。
此時的嘉谷,已經是一個單單直接或間接管理的土地就高達上億畝,牽扯的就業人數過百萬的龐然大物了。
盡管齊政不惜成本啟用最先進的管理系統,但對於這樣一個涉及業務繁雜、涉及地域廣闊的龐然大物而言,已經很難做得到如臂使指了。
最關鍵是,時代悄悄變了。
——大,慢慢成了一種原罪。
於是,
齊政花費不少精力,說服了嘉谷高層,開始對龐大到有些臃腫的嘉谷集團進行“瘦身”。 首先是厘清大大小小已經走上正軌的農業合作社的產權。嘉谷開始逐步退出合作社的具體經營,轉而專注於提供農技、融資和社會層面的支持。
然後是開放一些優質但並非核心的業務。譬如開始產生回報的紅豆杉項目,又譬如具有農場經濟可持續性的糧食作物農場……嘉谷吸收了一批有能力有意願的投資者,既回籠了可觀的資金,又減輕了不少經營壓力。
怎麽說呢,這個過程有悲有喜,遠遠談不上一團和氣。但大勢不就是這樣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當然,這不是直接的分割了事,嘉谷對於經營者的要求還是蠻多的。因為哪怕“分出去”了,這些單位多多少少還得依仗嘉谷的供應鏈生存,換言之,不說嘉谷一言決它們生死,起碼嘉谷的底線它們不敢輕易逾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大一批年輕人冒了出來。
嘉谷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培養“新農民”——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現代農業技能,告訴他們如何研究土壤、植物、昆蟲……乃至於氣象。
嘉谷親身實踐總結出的經驗,又有好產品,這對有志於做現代農業的年輕人來說有足夠說服力了。
尤其接觸過嘉谷體系的一些年輕人,時常有種微妙的認識——越是離土地越近的人,離醫院就越遠。
正常人不會想著有人在開掛,而是思考起如何安放自己與土地的距離。
現代人,尤其是整天生活在水泥盒子裡的現代年輕人,離焦慮太近,離土地太遠,或者說,離自然太遠了。
很難量化人與自然的聯系,但在嘉谷,大部分人都會有意識地接近土地,哪怕只是去田地踩踩泥土。
當嘉谷證明了,從事農業也可以有不錯的回報,很多精神緊繃的年輕人選擇了“逆城市化”,投身到農業現代化大潮中。
嘉谷很鼓勵和認可這些年輕人,除了直接的支持外,不太明顯卻至關重要的另一個動作是,持續不斷的加大產業鏈的配套建設——這是現代農業轉型必需卻又是個體農戶難以承擔的工程。
一切的成果,都在2020年初體現得淋漓盡致。
,嘉谷體系的供應鏈全力運轉,糧食、蔬菜、肉蛋奶甚至包括水果,有條不紊地順著冷鏈和路網送入千家萬戶,有力協助國家保證了民眾基本生存物資的供應。
這只是起點。
“碳中和”的遠景目標一出,嘉谷就成了國內最奪目的企業,甚至沒有之一。
看看這家明星企業的明星項目:
——超級麻瘋樹和超級文冠果能源林已經鋪滿晉陝兩省,最早一批已經進入盛果期,生物質收獲量比原先預料還要高30%以上。與在國內發展起來的很多產業一樣,當規模上來了,成本、技術往往會不斷突破,能源林項目年產千萬噸生物柴油的目標輕輕松松就達到了。兩省僅憑這一項目就轉型為新能源大省。
除此之外,嘉谷並合作夥伴還研究出了自主創新的“林油一體化”生產工藝及多聯產路線,在不享受財政補貼政策的前提下依然能實現盈利,這個消息一度讓石油公司股價都小幅下跌。
——另一個隨著規模上來而大放光彩的是農業廢棄物生物質產業。隨著嘉谷系在投資運營、技術研發、設備製造、沼渣與沼液有機肥推廣應用方面培育出了一批骨乾企業,商業模式不斷完善優化,生物天然氣的成本已經比進口天然氣略低,哪怕在國內用氣量不斷攀升的情況下,生物天然氣依然差不多佔到用氣量的15%。
以沼渣、沼液為原料生產的有機肥、育秧基質、液態有機肥,也因成本降低到一般農戶亦能承受的水平而被大力推廣,這使得全國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7年負增長,土壤有機質含量則逐年提高……這都是在糧食產量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實現的。
——更別提知名度相當高的嘉谷沙漠綠洲。
兩漠水庫建成通水後, 來自貝加爾湖的淡水通過地下暗河湧出,滋潤著嘉谷沙漠綠洲,然後滾滾輸入黃河。
經過數年的發展,憑借著相對平坦的地形和獨有的光熱資源優勢,阿拉鄯盟沙漠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商品草種植中心之一。沙漠變草場,變綠洲的奇跡,在衛星拍照下一目了然。
當然,這不妨礙外媒的陰間濾鏡。“破壞生態,無法持久”之類的說法已經說爛了,最有趣的是,一家主流外媒將嘉谷建設沙漠綠洲與某西北“風力發電廠”建設強行聯系起來,指責嘉谷借著沙漠變綠洲來掩護“某些破壞世界和平的武器的建設”。
齊政看了都直呼真敢扯:我不是,我沒有,我這真的是正經的風力發電廠……
好吧,扯遠了。
總之,在“碳中和”的時代,嘉谷手上的籌碼簡直多到離譜,用一位網友的話說:嘉谷系已經成為我們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之一。
齊政:……
當時間推移到2021年,名滿天下的嘉谷已經二十歲了。
在這個發生了變化的時代,在這個風向詭譎的輿論場,幾乎所有的巨頭都是毀譽參半,幾經瘦身後依然是巨頭一枚的嘉谷,又雙叒叕成為了一個奇葩——謗它的話,不能說沒有,但真的是少得可憐。
一個“祝嘉谷二十歲生日快樂”的熱搜也許說明了原因:“在這個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的時代,我一想到有嘉谷在守護、在保障我吃的食物,沒別的,我就是感覺安心。”
……
(全文完!)